欢迎来到山村网

持续走低分化加剧 市场跌宕下的汽车产能利用率

2019-05-23 22:07:50浏览:31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降”字当头的中国车市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制造端显现。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1~4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分

  “降”字当头的中国车市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制造端显现。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1~4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838.9万辆和835.3万辆,产销量分别同比下降11%和12.1%,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扩大1.2和0.8个百分点。

  中国车市的此轮连续性下滑,究竟有没有触底?又何时能够实现反弹?这成为行业、企业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销量的持续下滑,使汽车这个曾经拉动消费增长的“顶梁柱”和“火车头”风光不再,相反,汽车将有可能拖了消费增长的后腿。

  与此同时,车市低迷、销量下滑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正在向生产端蔓延:从去年全年到今年一季度,国内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种种叠加效应交织,2019年汽车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加严峻。

  同比下降2.4% 一季度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继续下跌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9%,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一季度整体产能利用率为78.3%,同比下降2.4%。实际上,去年全年,汽车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就已经出现了同比2.4%的下滑,全年产能利用率为79.8%。

  《中国汽车报》记者经过统计计算发现,今年一季度销量前十乘用车企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5.27%,高于汽车制造业整体水平近7个百分点。这说明,作为销量表现相对较好的企业,产能利用率是普遍相对较高的。不过,这仅是今年的表现情况,与去年全年销量前十乘用车企平均产能利用率相比,今年一季度销量前十乘用车企平均产能利用率呈现持续走低的状态,下滑幅度超过4%。

  作为衡量企业生产成本控制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产能利用率的高低,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一家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以及盈利能力的强弱。

  而从去年全年到今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持续走低,也预示着,在市场低迷的状态下,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更大。随之而来的,汽车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将表现得更为突出。

  市场销量下滑、工厂产能利用率下降甚至部分生产线停产闲置,为了削减成本、抵御市场“寒冬”,企业开始裁员、降薪……从去年开始,这样的不良循环成为不少车企的“无奈之选”。

  “凤毛麟角” 部分合资车企产能利用率超100%

  具体来看,目前国内主流车企的产能利用率变化呈现哪些特征呢?

  《中国汽车报》记者经过梳理分析发现,今年一季度,销量前十名乘用车企的产能利用率基本都处于70%~90%之间,其中有8家企业一季度的产能利用率高于汽车行业整体水平,此外诸如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合资车企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在今年一季度的销量分别处于第一和第三位,产能利用率都超过或接近90%。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全年的产能利用率看,“上汽集团军团”的表现更为突出,成为车市下滑、行业产能利用率走低颓态下的一抹亮色。记者计算的结果显示,2018年全年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均超过了100%,分别实现112.4%、102.7%和111.1%。

  另外,一季度销量排名第二位的一汽-大众,由于去年四大新工厂陆续建成投产,总设计产能的大幅增加导致产能利用率计算结果暂时偏低。实际上,按照扩产前的产能计算,一汽-大众一季度的产能利用率超过90%。在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很少有企业再新建工厂扩产,而一汽-大众逆势扩产的初衷自然是为挑战更高的目标,预留更大的产能空间。同样,如果按照扩产前的产能计算,去年全年一汽-大众的产能利用率也超过了100%。

  在市场整体情况欠佳的状态下,产能释放较为充分的还有日系合资车企。今年一季度,广汽本田的产能利用率超过了100%,达到119.1%,按照《中国汽车报》记者的计算方法,广汽本田是一季度销量前十乘用车企中惟一一家产能利用率超过100%的企业。从去年全年的表现看,广汽本田的全年产能利用率同样超过了125.1%。

  尽管销量前十乘用车企产能利用率的表现相对比较乐观,但从整体趋势看,车企的产能利用率在走低。此外,除了传统车企之外,在新能源汽车以及造车新势力领域,近几年出现的“项目疯狂上马、极速扩张产能”的实例屡见不鲜,而这些领域的实际产能利用率也并不理想。

  “冰火两重天” 各路车企产能利用率相差悬殊

  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各细分市场销量的同比下滑幅度均为两位数,自主品牌乘用车整体市场份额降至近3年最低水平。在生产制造端,自主品牌车企的产能利用率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悬殊景象。

  从记者梳理计算的结果看,今年一季度,销量前十的乘用车企中吉利、长城和长安三家自主品牌车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7.7%、79.5%和72.1%。而一些销量欠佳的自主品牌车企,一季度产能利用率则与这三家有着天壤之别。比如北汽银翔一季度产能利用率仅为26.2%,重庆比速一季度产能利用率更低至不到1%。

  在合资企业层面,这种“天差地别”依然存在。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看,虽然销量前十乘用车企中大部分合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都稳定在80%~90%之间,但一些市场表现欠佳的合资企业,其产能利用率甚至低于10%。比如,东风雷诺一季度产能利用率仅为15.2%,而负面消息不断的长安福特,一季度产能利用率更是低至7.9%。

  从去年全年的情况看,部分销量欠佳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均未超过50%,其中长安福特去年全年产能利用率为24.2%,神龙汽车为25.5%,力帆仅为12.3%。

  产能利用率 波动下的分化加剧

  随着竞争的加剧,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波动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常态。

  作为判断产能是否过剩的重要指标,产能利用率的走低直接牵动着产能过剩的神经。持续下滑的产能利用率,意味着闲置产能增加,产能过剩的迹象更加明显。而汽车行业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在车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更加凸显。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包括《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等多项政策的实施和发布,都在严控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引导行业优质产能充分释放,同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事实上,通过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和产能,呈现出的结构性波动和过剩特征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在产能利用率层面,不同企业之间的分化和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也使整个汽车行业正式告别“皆大欢喜”。

  “优秀的企业会更优秀,而落后的企业则会被加速淘汰”,这样的特征在市场进入负增长时体现得更加直接。“消费升级延续,市场两级分化加剧、中低端车型销量下滑更加明显、高档车市场增长表现更加突出。这些特征都意味着,2019年的中国车市优胜劣汰的速度更快,结构调整的力度空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而这些特征,也恰恰在生产端的变化中得到了印证:车企的产能利用率分化加剧,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下滑更明显。

  市场销量持续下跌、产能利用率下滑、产能结构性过剩,导致企业的库存情况堪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4月,汽车行业整体库存量接近120万辆,其中乘用车企的库存超过95万辆,增幅接近8%,占整体库存量的近80%。

  从需求层面拉动消费 促进产能利用良性循环

  在车市低迷的情况下,如何应对产能利用率的下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消费层面出现下滑,反映在生产环节会出现产能利用率的波动。“目前解决行业产能利用率的问题,关键是要从市场层面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崔东树说,“尽管目前汽车市场销量下滑,但实际上汽车消费需求仍然没有被充分满足,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有可挖掘的增长空间和潜力。目前应以拉动消费端需求的方式,促进生产端实现良性的供需循环。”

  如何顺利消化在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车企大肆扩张的产能,使落后产能加速淘汰,过剩产能得到分类化解,从而提升行业、企业产能利用率,需要全行业集体面对和破解。

  (4~5版图片来自本报资料库)

  2019年一季度销量前十名乘用车企产能利用率情况统计

  (参见版面)

  注:1.产销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2019年一季度企业设计产能,未新增产能的企业以截至2018年底全年设计产能的1/4为基准,具体情况以实际为准。

  王璞 统计/制表

  2019年一季度部分销量欠佳车企产能利用率情况统计

  (参见版面)

  注:1.产销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2019年一季度企业设计产能,未新增产能的企业以截至2018年底全年设计产能的1/4为基准,具体情况以实际为准。

  王璞 统计/制表

  2018年全年销量前十名乘用车企产能利用率情况统计

  (参见版面)

  注:1.产销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2018年企业全年设计产能,以截至2018年底的年设计产能为准。

  王璞 统计/制表

  2018年部分销量欠佳车企产能利用率情况统计全年产能利用率

  (参见版面)

  注:1.产销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2018年企业全年设计产能,以截至2018年底的年设计产能为准。

  王璞 统计/制表

  本报记者 王璞  《中国汽车报》(2019-05-20 004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安全是电动汽车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上一篇:

5月24日起 东城区长青园路禁止机动车由南向北行驶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