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培养师范院校创新思维引路人

2018-12-23 10:13:15浏览:938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创新必须渗透于教育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其中,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中小学生

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创新必须渗透于教育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其中,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中小学生的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引。“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形象地描绘了中小学教师的这一重要职责,也为教师们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摇篮和母机。抓好师范院校“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培养,恰如发动全民创新动车之引擎,点燃中华创新燎原之星火。

我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我们需坚持不懈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建立起创新型国家乃至创新型强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如何培养?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民族创新素质提高的基石。创新应该渗透于教育各个阶段。

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该调查结果之数据虽不完全准确,但可以说明儿童在创造力上的明显优势。这里所说的创造力主要是创造和创新潜力,而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除具备这种潜能之外,还得依赖自身一定知识、理论的积累和多种思维的发展以及外在的科学开发与教育。可见,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是创新精神养成之所,是创造能力生成的摇篮,是为创新人才奠基的阶段。只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有效开展,才能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引进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今学生依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英国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就曾在把中国学生与英国学生做对比时指出:“英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英国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勇于挑战他人观点。”这一方面是由于评价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大多数中小学校一直在强调应试教育。为了获得更好的分数,学生们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长期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展开创新。另一方面是由于广大中小学校缺乏“创新思维引路人”,即具有创新素养和创新指导能力的教师。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普遍采用灌输的教育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学习方法、思维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导致学生思维定式,压抑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核心素养”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其中之一,再一次凸显了“创新”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目前国家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中小学校创新教育缺乏的现状之间的巨大张力,要求我们亟须加强“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培养和训练。

师范院校的创新教育具有辐射作用。一是将师范生直接培养成具有创新素养和创新思维引导能力的大量“创新思维引路人”;二是通过“创新思维引路人”培养大量具有一定创新素养的中小学生,为这些中小学生在未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创新思维引路人”通过与家长交流以及中小学生与家人、社区其他人士的交流可以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乃至创新思维辐射到家庭与社会。在这些关系中,每一个师范生就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师范院校是培养“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工作母机。师范院校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引路人”,在时间上为未来创新人才做了充分准备,在空间上将创新由学校向家庭和社会广泛延伸。因而,高师院校创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全民创新教育的兴与衰。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师范教育,教育部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等。这在客观上为师范院校“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精神激励。

总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开展创新教育,建立一个拥有大量创新人才的创新型国家。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必须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做创新教育的排头兵,着力于培养“创新思维引路人”,并通过“创新思维引路人”等将创新辐射到中小学和社会。如此,师范院校“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培养必将如引擎一样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车快速向前。

(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2日第5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强制使用的APP是服务还是裹挟了大学生?

上一篇:

“戴建业走红”背后的教学思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