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家教指导力——教师的必备素养

2018-12-23 10:59:42浏览:316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各类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

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各类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航标和方向。在学习贯彻《意见》过程中,笔者领悟到,家庭教育指导力应成为新时代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号召重新唤起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育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家校合作育人已经成为教育新生态。虽然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已达成共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日渐明晰,但缺乏专门训练、缺乏专门教育知识和技能、缺乏家校合作育人规律的把握,正成为家校合作育人中广大教师的现实困扰。

从具体情况看,学校德育和学科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学生学习和行为表现异常,很多是因家庭教育不当或者缺失引起的。但由于教师缺乏专业观察力和实践指导力,使本可避免的事情出现了、本可减轻的问题加重了,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

当下的年轻教师大多为“80后”“90后”,几乎是名副其实的“独一代”。多数教师不仅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甚至连基本的家庭教育经验也没有。而现行的教师资格考试“入口关”偏重于文化基础、课堂教学素养,对家庭教育指导力没有刚性规定。

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教育课程尚未纳入师范院校和区域教育学院(教师专业发展机构)相关学科建设中,在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培训尚未成为政府行为,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化培训尚未形成国家“标准(体系)”,培训机构五花八门,培训市场逐利居多,专业研究实践不足。诸多原因造成教师队伍家庭教育指导力建设滞后,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一个历史性概念,随时代和政策环境发展而变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不但要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也要讲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除了传统的“教学五环节”等业务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关注家庭教育指导力建设这个核心素养。

近年来,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建设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形成了一些制度化经验成果,但整体还处于粗放、零碎的状态,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和桎梏仍然严重,家庭教育指导被认为是班主任和德育干部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是家委会的事,是教学素养之外的事。如果将课程教学能力比作教师专业中的米饭、馒头等“主食”,家庭教育指导力被视为味精、酱油等“调味品”,显然无法适应家校合作育人的新要求。

事实上,家教指导力是提高新时代教师素养的“调节器”,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需求是新形势下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开展中小学校教师家教指导力建设,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和有效途径。

优化家庭教育指导力建设的制度环境,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一步提高认识,结合《意见》实施,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将其纳入教师素养提升工程,纳入教师入职必备条件、专业学习和职后培训的制度化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细则。应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别教师探索培训机制,专业普及培训和理论研究指导相结合,建立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新载体。

建立教师家教指导力建设的科学评价机制,需要用好教师专业发展和业绩考核评价导向,将其纳入新教师入职的专业测试和培训范围,与教学业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考测“同等要求”,作为中小学校发展和校长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全员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力建设的良好氛围。

提升教师的家教指导力,区域教育学院必须有所作为,且大有可为,完全可以承担起教师家教指导力建设、促进家校合作育人的区域“总枢纽”作用。我们学院组建的区域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中心,在家校合育中实现了整合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引领、组织指导服务和评估监测等五项“枢纽”功能。实践证明,这种“枢纽”功能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素养,还可有效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育人融合。

(作者系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08日第9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教育立法研究影响教育立法实践

上一篇: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须中国特色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