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女儿怎么偏偏与我作对

2018-12-23 11:03:50浏览:960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马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小学老师,女儿今年12岁,在县城读初一。从小学三年级孩子就在我的班上,直到毕业。由于女儿不好好学习,

马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女儿今年12岁,在县城读初一。从小学三年级孩子就在我的班上,直到毕业。由于女儿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写作业,整天就是玩,我不知多少次痛打过她,也不知多少次痛骂她“猪脑袋”“你快死了吧”。如今我与她的心相隔很远很远。

我很希望女儿是个小书迷,可她偏不爱看书。我不知道是给她买的书不适合,还是怎么回事。为孩子的教育,我与丈夫意见有些分歧,常常为此吵嘴。现在更让我伤心的是,她不仅成绩差,还非常反对父母的亲热,伤害着我们夫妻的感情。我和丈夫开个玩笑,她翻白眼,甚至连我的穿戴她都看不顺眼,居然恨我。我真的要气死了,有时我心里骂:“不管是天灾人祸,快让她死掉吧。”

我是一个普通妇女,我不需要她如何出类拔萃,只希望她尽心尽力。可她偏偏与我作对,我的话她一句也听不进去。我真的太失望了。请指点指点我吧!

读者赵晓慧

赵晓慧朋友:

你好!

马老师很理解你的痛苦,女儿和妈妈作对竟然到了让妈妈在心中骂“快让她死掉”的份儿,这是怎样的痛苦,怎样的无奈啊!但是,马老师要说,这杯无奈的苦酒是自己酿造的。你说自己是一个普通女性,果真如此很多麻烦就没有了。你们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你不是一个普通的妈妈,而是扮演了一个“教育妈妈”。所谓教育妈妈,就是妈妈对孩子教育过度,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生长空间。

“教育妈妈”角色固着

你扮演“教育妈妈”首先是因为角色固着心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扮演着各种不断变换的角色,因而人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也需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角色的变换。如果一个人不知变通,固守一种角色的心态和行为模式而不能适应变换了的角色,就是角色固着心理,这会给生活带来许多麻烦。比如,一个在单位里担任领导的人回到家中还官腔十足,必然会影响夫妻和亲子关系。

在马老师的心理咨询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诉说,因为妈妈当老师,亲子间平添了不少痛苦。就是说父母特别是母亲当老师,很容易出现角色固着,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职业角色搬到家庭生活中来。你们母女的冲突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妈妈的角色固着心理。妈妈在单位是老师,回到家中还是老师,对孩子还是读书、学习、作业,让孩子到哪里去找妈妈?让孩子如何忍受这过度教育?

设想我们成人一天24小时总是生活在外面的种种规范和监督之下,该是怎样的苦不堪言?人有一种逃避约束的天性,或者说是一种放松的需求,一种让身心冲破规范获得自由或者叫作“犯错误”的倾向。因为人没有几个是圣人。

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给身心放松的机会。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家里受了父母的责难打骂,还有离开父母到学校的时候;在学校里受了老师的批评训斥,还有离开老师回到家中的时候。可是你们的女儿却无处逃避,不论是学校还是家中,一天24小时总有妈妈的一双眼睛紧盯着。她什么时候去放松一下身心,什么时候去淘淘气,什么时候犯犯错?

你们孩子的许多所谓过失,都是因为盯得太紧了。用圣人的标准对孩子实施一天24小时的全天候监控,持续几年的时间,这对一个孩子是怎样难熬的日子啊。孩子一定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像同伴一样有自由的机会?为什么我有这样一个不像妈妈的妈妈?

“标签效应”消极暗示

你还有盲目高期望心理。心理咨询中常常有家长朋友诉说孩子的种种毛病,其实是父母的心出了毛病,这个毛病就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你虽然说不指望孩子出类拔萃,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处处可以看出盲目的高期望心理。孩子学习上出现一些错误是天经地义的,正因此孩子才需要学习,何况三年级正是一个转折阶段会有许多不适应,为什么就痛打痛骂?

孩子的生活本该是五彩斑斓的,为什么只知道让孩子读书、只知道给孩子买书?这不正是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心理的表现吗?如此过度教育,你们母女关系怎样缓和?怎样让孩子心灵健康成长?先不要给孩子买书了,孩子现在最需要的不是书,是妈妈的心,是妈妈对孩子的理解。如果继续不顾孩子的心灵,只顾给孩子买书,孩子怎能感受妈妈的可爱?

你还存在否定评价倾向。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不足,但是,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都有向上向善的心。我们应该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它不断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由于教师的角色固着,由于盲目的过高期望,妈妈就很难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仿佛孩子浑身都是毛病。于是,妈妈给孩子的都是训斥、责罚、打骂,还有羞辱,这是妈妈心理上对孩子习惯于否定评价倾向的表现。

否定评价有一点最管用,就是通过消极心理暗示,孩子绝不会让你的评价落空,孩子一定会证明自己真的如你说的那样没出息。这在心理学上叫作“标签效应”。结果就更难以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就感到更需要强化教育。如此下去,“教育妈妈”的角色要扮演到什么时候?孩子何时才能找到属于她的普通妈妈、找到自己的希望和阳光?

“普通妈妈”怀平常心

说到这里,你一定意识到:原来孩子蒙受了很大的痛苦,甚至不幸。

还有更要警醒的是,妈妈的角色扮演不当,还会对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女孩本来就存在恋父情结。一般来说女孩在3—5岁时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恋父嫌母,但大多会随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消失。如果到了青春期前恋父情结不能消退,不仅会阻碍女儿与母亲的感情交流,进一步还可能酿成女儿恋爱婚姻的悲剧。

事实上,你们孩子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表现。孩子是通过对父母的角色认同而形成性别角色心理的,如果妈妈的角色扮演让女儿难以接纳,有可能导致女儿对自己的性别角色的排斥和厌恶,甚至会出现希望改变性别的意向。

如此说来让人有几分害怕了。害怕倒是不必,但你们母女的关系问题不能再掉以轻心,应该积极调整:别再当“教育妈妈”。具体说来,就是不要再把职业角色搬到家里来,而要在家里当个普通的妈妈;不要再对孩子盲目地高期望,而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再使用否定评价,而要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此外,就是注意发挥家教的综合效应。在女儿的教育上,妈妈可暂时退到后台,让爸爸到台前来。在女儿的生活上,妈妈多来关心,爸爸少来照顾。夫妻的分歧,特别是对孩子的分歧最好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说来容易做来难。你们母女的问题是十几年的家庭生活逐渐形成的,当然不是一个早晨就能解决的。但是,只要坚决不再当“教育妈妈”,女儿就会发现:妈妈变了,妈妈变成了真实的可爱的妈妈。由此,女儿也会变得可爱。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26日第10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教育扶贫政策执行如何纠偏

上一篇:

高校要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