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寻找家园读后感范文

2019-02-01 17:06:35浏览:72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关于寻找家园读后感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寻找家园读后感范文 ,一起来看一下吧。寻找

关于寻找家园读后感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寻找家园读后感范文 ,一起来看一下吧。

寻找家园读后感篇一

《寻找家园》是作者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写照,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悲痛的缩影。政治挂帅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声甚嚣尘上,然而却是吾国几千年历史的重复,文人每每遭遇政治的戕害。也许高尔泰是顽固的石头,傲骨嶙峋,于这种大环境下的遭遇更为深刻。读他的散文便可以感觉蓝火在沙漠上流动,无序的噩梦和看不见的鬼手随时伺机而动。人性的卑劣处处可循,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无意中卷进一个黑洞,心灵尚在悬崖呐喊,声音更为凄烈,因而他的家园是漂泊的,虚无的,他用一生去寻找。

读完《寻找家园》,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读书笔记,因为觉得任何评论性的言语都苍白且多余;但若不记下心中翻涌的这些感触,似乎便不能继续前行,似乎便辜负了这一段沉重的经历,这些睿智的文字。《寻找家园》一书,从开篇至末尾,朴实平淡的语句,波澜不惊的语调,但却让人感到扑面而来、惊心动魄的凄惨,作者几十年来跌宕起伏的生涯,全部展现在字里行间。1955年于江苏师范学院毕业,分配至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任美术教师。1957年二月,因在北京《新建论文《论美》而遭到批判,后反右运动中被打为“右派”。冬天被开除公职,发配到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境内的“地方国营夹边沟农场”进行劳动教养。1959年在兰州为甘肃省博物馆创作十年大庆宣传画,而免于一死。1962年春天解除劳动教养,经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帮助,于6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66年爆发遭到批判斗争。后在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平·反。1978年春天调至兰州大学哲学系,主持美学专业。年底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2年回到兰州大学任教。1984年因时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苏恒的邀请来川师任教。后又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1989年xx·事·件之后,在南京大学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羁押,先后被关押在南京娃娃桥监狱和成都四川省看守所。1990年以“结束审查”名义释放。1992年6月经“黄雀行动”悄然离开成都, 7月11日抵达香港。1993年辗转抵达美国,现居拉斯维加斯。读完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名旁观者,由于阅历和认识的缺陷,我们是读不出作者心中的苦难,读不出他那平静的心境。这也不是就凭文字就能表达出来的。

这本书没有任何说教的成分,只是单纯地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描写灾难、凸显人性、记录历史的画卷。诗人北岛曾评论高尔泰为“证人”这是一部散文,也是一部历史。是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所经历的悲惨历史,也是高贵的人性之光在最黑暗的时代坚定闪耀的历史。

我们看到了替他隐藏日记的给过他鼓励温暖的右派分子安兆俊,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望,他每天吃不饱没有力气,也要蘸着开水擦洗头脸,抢不到饭儿剩下汤汤水水,他也要找个地儿坐下一勺一勺人模人样的吃…..这样一个自我修持的人,“他是坐着死的。”还有爱惜衣服胜过爱惜自己的龙庆忠,反右运动中单位名额不够被凑数“凑”上去的,这是个歌颂生活很阳光的人,他以此来安慰远方的母亲,依然逃不脱随即翻检的命运,死去衣服几易其主。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爱摆架子找乐儿的上官锦文,拼死力干活不假颜色的饿死累死的郭永怀,饿得发慌电线杆般怠工的张元勤,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说话正确得可怕的唐素琴…..这些右派分子,无一逃脱政治运动这头巨兽的吞噬,失去意义的生存,无休止的精神摧残,扛得住的苟延残喘,扛不住的就只有死去。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晚把裤子叠好放在枕头下,双双皮鞋擦得发亮,每天早晨在留声机上放一张舞曲唱片并配合韵律完成洗涮动作,脚步声清亮快速的教职工孙学文,他有满满三大箱书,他有划红线批注的习惯,而且见解不俗,他开朗无忧乐观的性格在紧张机械的生活中始终精力充沛,我们猜测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活着谁知道会为这个国家发挥多大的价值效应,他是被打成右派之时精神彻底崩溃跳-楼自杀的。

书的封面是一片开裂、焦渴的土地,远处是吞噬一切的黑暗和血色的黄昏,就同书中所说的故事一般,浸透着泥土的沉重、朴实、芳香与苦涩。流浪者与羔羊啊,迷失在戈壁滩上,渴望随着风沙,逃出这片荒原!

最后,正如北岛说的那般:星星般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寻找家园读后感篇二

以石头为知己。“天下蚩蚩,鸟惊雷骇”,世俗更为浇薄,人心更为险恶,到处是弄人,到处被人弄。他在接受上级的研究专题进行敦煌学研究之时,一个人于古墓里临摹,他感觉自己被活埋了,周围的古人都是活的,唯有他是死的。为了逃避孤独寂静,他翻出了夹边沟没被搜出的碎纸片的记录,并继续写起来,明知道是在玩火儿也顾不得了……他言道自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

艰难的无声的抗争,只为了灵魂清醒,不想把元神祭出去。仅仅四年好光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牛棚生涯也随之开始了。此时他已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生活在路上,也在自己心内……他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

牛棚的日子里,他们被勒令为伟人像喷漆,被监工用喷枪头淋得满头满脸一层洗不掉的小白点儿,这时候的高尔泰用上衣包着头,从小孔隙看这些海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弯腰低头努力劳作的样子,像看西洋景儿。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到荒凉无边。人不能自保,只有将心藏在暗角里,看一切“颠玄玄于道流”,无辜的是眼睛,抹黑的是心灵。人世间命运的畸零随处可见,王侯将相草芥小民,当风行水上,同为一景。

“五七农潮进山开荒,抓捕黄羊有了狩猎经验之后,他说道:”通过抓捕黄羊,心也越冷越硬,原来变了野兽之后,生活会好起来……“食草的毙命,食肉的内心没有怀刑之惧,居然能行得通,生活好起来……多么意味深长的五个字,你没有看到心灵深处燃透的灰烬,只觉着鼻子很酸,为了高尔泰,为了自己无数次扮演的食草动物无辜见怜……高尔泰是用泥污的肢体,带着创伤的灵魂,爬出那黑暗的隧道,因而他后来偷渡出国,更深的感喟”奴隶没有祖国,我早已无分天涯“。幸好他有赖以生存的绘画天赋,养家糊口,”与胡僧话落花“,桑榆晚景还堪安慰。

《寻找家园》是时代的缩影,政治挂帅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声甚嚣尘上,然而却是吾国几千年历史的重复,文人每每遭遇政治的戕害。也许高尔泰是顽固的石头,傲骨嶙峋,于这种大环境下的遭遇更为深刻。读他的散文便可以感觉蓝火在沙漠上流动,无序的噩梦和看不见的鬼手随时伺机而动。人性的卑劣处处可循,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无意中卷进一个黑洞,心灵尚在悬崖呐喊,声音更为凄烈,因而他的家园是漂泊的,虚无的,他用一生去寻找。

政权的不稳固,才是国家罹难的根源。人人畏政猛于虎,想不卑微都难。高尔泰张贤亮们,是木秀于林的一大批良材,被时局扼杀,有的宁可枯萎有的宁可做庄子笔下的大而无用之才。人生的意义于他们就如同水中的鱼,冷暖自知了。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高压下的失意,年华的蹉跎,生了老茧的心灵,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从人文情怀去观察,我们国家总是被政治”雨打风吹去“,多灾多难病体缠绵,还遑论什么人文价值,民族精神。我很喜欢作者论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一段文字,魏窟的飞扬流动,唐窟的恢弘华严,宋窟的清旷萧散…越往后,人物形象越猥琐,气象也不庄严,这令人产生一种消亡感,不止是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的信仰、人心……

忽然滚过心头一句很矫情的诗“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教师关于作风整顿心得体会

上一篇:

税务系统地税稽查工作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