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探析北京奥运对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影响

2019-02-02 18:25:05浏览:12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摘要] 随着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胜利闭幕, 体育 产业在 中国 开始全面“提速”。本文 分析 论述了奥运 经济 对我国体

cript> [摘要] 随着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胜利闭幕, 体育 产业在 中国 开始全面“提速”。本文 分析 论述了奥运 经济 对我国体育产业的 影响 与 发展 ,提出如何抓住奥运的机遇,促进体育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将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北京奥运会奥运经济体育产业
一、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
中国的体育文化产业起步不久,目前在 理论 研究 和实践操作层面都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体育当做社会主义的一项福利事业来认识,体育与文化、 教育 、卫生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体育文化产业”一词也是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应运而生。目前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商业运作手段和环境。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应有收入,由于经营者、经营 方法 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基本都是在流失。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基本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特点:一是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的贡献日趋显现;二是体育服务业蓬勃兴起,体育市场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产业框架,形成了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技术培训、中介咨询4大门类的体育市场体系;三是体育产业投资日趋多元化,完全依靠国有资本兴建体育设施和兴办体育服务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力量和个人资本投人显著增加,境外资本逐渐介人,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投资机制正在形成;四是以体育彩票、体育用品制造为代表的体育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五是体育用品制造业迅猛发展。但总体看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不是很大,发展还很不平衡,投资主体还比较单一,体育资源配置上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产业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不断深化改革。
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广的体育赛事,自从1984年导入商业化运作以来,它便成为世界性的注意力经济与借势经济的载体,由此为承办国及其赞助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承办国的政府、组织和 企业 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即以信用为基础,以契约管理为手段,进行商业化运作。这样的操作要求举办国政府、组织和企业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从而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化运作,走市场化道路,提高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商业化运作水平和市场规范程度有很大帮助。
二、奥运会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主要分为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两大部分,体育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健身娱乐业为主,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中介业等产业门类为辅,多业并举,经营项目比较齐备完整的产业体系。 三、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1996年到2000年,我国人均居民的收入水平将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将由199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0年的662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人年均收入增长7.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我国 农村 居民恩格尔系数达5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达40%,按联合国划分贫富标准,我国成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均收入的变化将引起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即当家庭收入增加时,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相对减少,用于衣服、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支出变动不大,而用于 教育 、卫生、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则显著增加。另外,由于我国家庭小型化,家庭劳务随 科学 技术的发展 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再加上 社会 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和五天工作制的实施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闲暇,这从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无疑将扩大体育用品市场的范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全面腾飞提供了百年难遇的发展契机。而对于整个体育产业的振兴和繁荣,更是如虎添翼。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但负担较少,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既面临着亟待解决的 问题 ,同时也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考 文献 : [2]刘江南:对美国体育产业调研而引发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4):1~5
[3]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骆秉全 樊心刚:对我国体育市场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1,(4)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浅析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加强经济意识培育

上一篇:

浅析国际反倾销法现状及反倾销法中替代国制度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