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湖南与江西比较研究(1)论文

2019-02-02 19:07:20浏览:13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湖南与江西,山水相连,在中国的各省区之间,若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习惯等诸般客观与历史条件,两省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

湖南与江西,山水相连,在中国的各省区之间,若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习惯等诸般客观与历史条件,两省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近几年来,江西抓住修建京九铁路和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实施的良机迅猛崛起,而且有可能近期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湖南。原因何在?比较之后,或许能够找到解开谜团的某些答案。 一、湖南与江西是山河走向一致的内陆省份,气候与土地矿产资源相似,清代前期的江西远胜于湖南。原因是什么? 在我国西高东低、面临海洋的大网格地形中,湖南与江西同在长江中游南岸,山川河流走向一致,均是东南西三面环山,北有大湖入长江。湖南与江西是同一等温线的内陆省份,同属季风气候的亚热带湿润地区,均属红壤分布广泛的丘陵地区,均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均享“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湖南与江西的土地面积,分别为211829平方公里和166947平方公里。在地利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清代前期江西远胜于湖南。当江西人文昌盛、经营四方之时,湖南仍处于文化落后、愚懦守旧的状态。明清之时,江西以“多儒雅之风”,“文物颇盛”而著称。湖南却是另一番景象,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使湖南顿显衰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远较中原和江南地区为次,直到清代前期,湖南既非形胜之地,又非财赋充盈之区。“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湖南既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又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等地区很少往来。湖南在鸦片战争前的古代历史上很少有闻名全国的人物,也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 一个地区的发展,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基本条件。江西在古代历史上何以能够远胜于湖南呢?江西主要得益于南宋以来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之“天时”。与江浙毗邻的江西,素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形胜之区”。从隋唐开始直至清代前期,一直是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西建省也早于湖南。元代的驿道就从大都(北京)经九江直到九龙,与观在的京九铁路走向基本一致。万顷碧波的鄱阳湖和千里奔腾的赣江水,连接成为沟通岭南与北国的交通干线。从唐代开始,江西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毓秀之地而闻名,历经宋、元、明各代,江西繁荣富庶,人才辈出。从历代人物和科举情况看,唐代以前湖南与江西所出的人才相差无几,北宋开始拉开差距,南宋至清初,江西远远超过湖南。在二十四史中有籍可考的578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只有57人,仅占全国的0.98%;而江西达378人,占全国6.54%。从明代科甲人物看,湖南有进士427人,占全国的1.9%,而江西有进士2724人,占全国的11.9%;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人物,江西有55人,占全国的21%,为全国之冠。在明代89个状元中,江西有17人,湖南只1人。 二、近代以来的湖南从“碌碌无所轻重”的闭塞地区渐次变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的省份,而江西却落后了。原因又是什么? 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连侨居美国的华人主编的《北美日报》(纽约)1986年7月1日社论也认为:“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而江西呢?胡欣等人著的《中国经济地理》一书却认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当落后”。由落后而成先进,由先进而成落后,个中原因何在呢?两相比较,在诸多原因中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明至清初江西对湖南人口的大量迁徙,使湖南人口的量与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湖南的崛起提供了人力条件 江西移民湖南始于五代,宋元两代成为潮流,明洪武时达到高潮,清初向边远山区推进,到乾隆以后盛势渐衰。明末清初,湖南全省几乎是江西移民的天下。据何业恒、董力三《湖南历史人口的基本特征》一文统计分析,迁入湖南的移民达16个省区,其中江西占64.45%。谭其骧对邵阳、武冈、湘阴、靖州等地的氏族志统计表明,移民由江西迁入者占63.1%。 江西为何大量向湖南移民呢?原因有三:一是江西由明至清初人口密度明显高于湖南,区域内人口压力达到饱和点时,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向外移民运动,自发的移民流向往往首先向邻近的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迁徙。二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战乱以后,湖南丧失了大量人口,明太祖实行招抚流民政策,清顺治、康熙以至乾隆年间屡颁召民开垦的谕旨,于是大量江西移民进入湖南。三是江西赣江流域的一些人口稠密县与湖南东部地区相距不远,其间又无高山大河阻隔,举族迁入湖南相对于西北部其他省份而言更为便利。由于江西经济开发较湖南要早,文化水平要高,经商意识要强,民间流传着“江西老表会占拐角”,“无江西人不成商场”之谚,加上移民有冲破故土难离观念的勇气,有较开阔的眼界和见识,有适应新环境的一技之长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不仅更新了湖南居民的族源和血缘,导致了人口素质的提高,还加速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林增平在《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发表的《近代湖湘文化试探》一文认为:“近代的湖南人,是经历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大移民,在族源和血缘方面同清代以前湖南居民基本上没有联系的新居民。全省人口素质实现了更新,带来了移民所具有的开拓精神和进取心,又因与苗、瑶、侗、土家族等族联婚,吸收了这些少数民族强韧、犷悍和刻苦的习性,从而在湖南渐次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他省的朴实勤奋、劲直勇敢、好胜尚气,不信邪,甚至流于偏狭任性的乡俗民气”。据考证,元朝文学家欧阳玄,湘军首领-曾国藩、左宗棠,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及曾任两江总督的魏光焘,曾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理的熊希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等等,他们的祖先均是由江西迁入湖南的移民。 江西移民和其他外来移民的迁入,使湖南全省特别是洞庭湖区的开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到康熙时,已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长沙成了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继兴旺起来;湘潭在康熙末年已是“运往出卖,商贩交易,多集于此”,到雍正时更是“四方商贾辐辏,数里市镇,堆积货物”。与此同时,岳阳,衡阳也成了商业重镇。在湖南人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因为战争和移民,江西人口却大量减少。1994年底湖南省总人口为6355万人,人口密度为300人;江西省总人口为4015万人,人口密度为240人。湖南与江西人口数在全国分别居第7、第13位。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

上一篇:

关于历史时期农业开发经营与生态问题的若干思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