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构建我国环境金融的战略思考

2019-02-02 21:02:58浏览:11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在我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来源和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一直都是困扰环境保护的最大难题之一,下面是小编

在我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来源和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一直都是困扰环境保护的最大难题之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构建我国环境金融战略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金融创新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金融创新活跃在与环境相关的金融领域,主要是围绕气候变化而形成碳排放市场并进而演进成碳金融和环境金融。环境金融的要义在于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降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成本、转移气候和环境风险及不确定性。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向低碳化、生态化和循环化的转型,构建环境金融,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大有必要,而且大有可为。本文从国家、金融业和国际参与等层面探讨了构建我国环境金融的可行战略与可选路径。

关键词:气候变化;金融创新;环境金融

从20世纪60年代以规避管制为主,到70一80年代以避险为主,再到90年代以后以衍生工具为主,金融创新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金融创新活跃在与环境相关的金融领域,主要是围绕气候变化而形成碳排放市场并进而演进成碳金融和环境金融。环境金融的要义在于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降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成本、转移气候和环境风险及不确定性。

在我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来源和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一直都是困扰环境保护的最大难题之一。数据显示,从2001--2005年,我国环保领域的政府拨款已经达到850亿美元,利用外资的总额60亿美元。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面向环境的金融体系。如何协调不同投资主体、如何带动和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如何降低项目和资本之间的交易成本、如何通过投融资机制设计提高投资效率等,都是环境与资本共同关注的主题。所以,构建环境金融,通过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向低碳化、生态化和循环化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及相关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使命。

鉴于有关气候变化和金融创新已有不少研究,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我国构建环境金融的可行战略与可选路径。

一、建立气候交易所。形成国内碳金融市场

在国际上,无论是减排义务国还是非义务国都纷纷在其国内设立了气候交易所,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交易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

目前我国虽然没有减排义务,但我国已经制定了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只是缺少一个减排成本的价格发现机制和交易市场。我国是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碳信用的主要供给方,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核证减排量(CER)需求的最大来源,碳信用定价权由国外需求方决定,碳信用额市场价格波动大。如果我们不搭建市场平台,就会受制于人。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国内碳金融市场这一平台,成为环境金融战略构建的当务之急 在我国,建立气候交易所早有动议。北京产权交易所将建气候交易所,该所作为试点是很好的思路,但更应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规划气候交易所,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当前我国的两大证券交易所、三大期货交易所。同时,我国气候交易所应该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对接国际上包括京都机制和自愿交易等碳金融市场。

二、引导和促进商业银行开展环境金融业务

1 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

国际碳市场的兴起为金融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个二氧化碳减排履约机制使碳信用成为一种有价值可交换的商品。《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

大量金融资本的流入催生出碳期货期权市场。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将与摩根士丹利、美林、都铎投资等9家公司合伙筹建全球最大的环保衍生品交易所Green Exchange,以尝试用市场方式促进全球性环保问题的解决。新交易所在2008年开始交易,并在2009年接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rc)的监管,计划上市温室气体排放权期货产品。这意味着,绿色交易所(Green Exchange)上市的环保期货、期货、互换(swap)合约,将广泛涉及包括碳排放物、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各类环保市场。其初始交易品种,有欧盟排放交易计划下发放的EUAs、联合国按清洁发展机制(CDM)发放的碳排放信用(CERs),及通过美国Green―e认证发放的可再生能源许可额度(RECs)。

欧洲天气交易所是全球主要的减排量交易所之一。该交易所也在2008年推出碳减排权的期货产品。期货市场的推出将形成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全球性的碳货币。在这个期货市场上,交易的是标准格式的碳减排合同,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进行交易。

国际许多大金融机构参与跨国碳交易。世界主要金融机构的新型碳产品和服务都在快速发展,各类对冲基金、汇丰银行、巴克莱、苏格兰皇家银行、劳埃德TSB集团、爱尔兰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富通、瑞银、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摩根士丹利、美林、美联银行、花旗、摩根大通、高盛等等在碳金融市场上都非常活跃。摩根士丹利已计划未来五年用30亿美元从事碳交易。

目前,我国金融业参与到碳减排交易还很少,且主要是通过CDM机制参与国际碳减排。实际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首先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风险的战略机制,并且可以通过下述途径参与到国际碳金融市场中,并获得相应收益和经验:

第一,可以为CDM项目进行项目识别、开发,参与制作项目设计文件等项目咨询活动。

第二,可以建立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信息报价体系,为客户提供减排或投资再生能源的咨询服务。

第三,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参与国际CDM项目融资安排,如CDM项目过程中的结算安排,成为国际银团贷款的参与者甚或是组织者,为项目设计融资。碳金融的一个特征是有项目支持,而商业银行在项目贷款时积累了大量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的经验,有成熟的项目团队,有遍布全国的网点,并且熟悉中国的项目市场。

第四,碳已经成为一种资产,碳管理成为公司决策管理的主要内容。各类环境资产和管理也日新月异地被开发出来,碳金融和环境金融能以市场化的工具来规避风险并达到环境目标。商业银行虽然自身没有减排任务和压力,但可以作为投资者,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其参与的市场除了京都机制下的规制市场,还可以涉入自愿交易市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使之成为银行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并进行碳敞口风险管理。或者作为受托人为客户进行理财投资。譬如,在CDM项目和市场信用上存在价差,可以做套期保值交易,为客户进行组合投资风险管理。另外,银行金融机构有广泛的投资领域,从股票投资到复杂的衍生证券,可以设立专门的气候变化基金,通过投资参与到减排项目中。

第五,商业银行运用其智力资本,可以为国际国内碳市场开发结构性碳金融交易工具,对冲气候变化和环境风险。天气对能源和农产品等商品的价格影响显著,这种交互影响下的价格波动性加强创造了新的风险和机会。天气和商品交易工具可以为保险公司、对冲基金、银行和能源公司提供了独特的收入流。

碳金融是一种大气与环境金融学的创新,迫切需要金融业开发关于碳商品的结构化金融安排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排放权的实际需求方减少减排费用规划减排资产项目组合。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已经推出了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挂钩的期货价的理财产品,为碳暴露风险的企业设计对冲工具,进行全球对冲安排,并创造结算工具。

第六,设计各类碳指数和能源环境指数,创造新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从而使得天气市场和商品市场加深联系。新能源、环保指数将成为环境金融主要的交易工具之一,如新能源财经公司参与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支全球股票市场清洁能源上市公司指数,任何投资者都能够通过路透社、彭博通讯社、雅虎等查到它的最新行情。这些举措,都可以借鉴。

另外,因为气候变化而逐渐增多的极端天气也导致各种与气象相关的指数在国际上推出。雪指数(snowfall index)就是被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之一。

第七,参与我国气候交易所或碳交易所的建立,为减排信用创造一个市场平台。

第八,为环境金融市场提供清算机制,通过为各类环境合约提供清算,构建市场存在的基础。清算机制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在为市场提供清算服务上有丰富的经验,为环境金融市场上各种交易工具提供了保障。

2 在金融业务中,采纳环境标准

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关注中国背景的银行在国内或国外贷款的项目的环境问题,这在一定层面上影响到这些银行在国际上的声誉。目前,我国仅有两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要求客户遵守环境法,采纳环境融资标准。

但我国已经出台了与金融机构贷款相关的环境要求。十一五规划对环境友好项目的要求可能会体现在银行监管的融资规范当中,如在信贷程序上,用较高标准的环境融资标准来审贷。

第一,通过绿色信贷,使银行和环保建立起初步的合作。充分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国际金融公司提出的赤道原则及其主要行业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既引导银行投资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又限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项目的信贷。同时,要划分企业环境违法和环境风险等级,更好地为银行评贷审贷提供支持。

第二,引导资金投向低碳产业中的新技术和新市场。资金流向决定了新行业的扩张和新技术的开发,而金融业对整个经济的运行起到杠杆作用,决定着资金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因此,在积极寻求环境定价机制,落实社会和环境责任方面,金融业承担着非同寻常的角色。一个具有社会责任的金融机构不仅自己要在日常运行中要环境友好,在其运用资金推动环境保护方面也要有所作为。这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共识,也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主流。

在承担责任的同时,还要把可能增加的成本和风险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规避和转移。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制度刚刚起步,只能用限制贷款这种单一途径,因此,需要大力开发环境相关的金融产品,高层次地实践社会责任。不能只盯在国内金融市场上,还需要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在社会和环境责任方面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

第三,学会像跨国大银行一样去思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与挑战。以美洲银行为例,该银行在发展环境金融方面走在世界各银行前列。美洲银行积极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计划3年内购买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发行的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美洲银行又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的会员,并将加入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CCFE)和欧洲气候交易所(ECX)。它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控股股东――气候交易公司(CLE)成立了一家合资机构,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该公司,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美洲银行还扩展其现有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向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3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形成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

美洲银行向参与排放物净化市场、发展节能、低碳或低排放技术的公司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提高碳信用交易能力,帮助客户通过现有市场机制和新兴市场机制增强获取碳排放的能力;对创造和应用可持续环保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公司给予优先贷款。银行每年为致力于土地保护和碳截存的非盈利环保组织捐款,

美洲银行还对购物时注重环保效益的个人客户,推出环保信用卡等新产品。这种信用卡加入了环保激励措施,将刷卡消费收入用于资助投资温室气体减排工程的环保组织;鼓励现有持卡个人将积分奖励捐赠给投资温室气体减排的环保组织,或使用积分购买环保商品。此外,美洲银行还设计了绿色购房按揭项目。

美洲银行为林业投资提供解决方案。推出符合权威机构规定的森林保护标准的专项投资管理解决方案,重点考虑再造林工程、野生动物管理、碳截存系统开发和支持等项目等。

第四,把环境责任作为发展战略内容。当国际社会已经承认金融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时,若游离于主流之外,将会随时面临投资门槛,给资金运营带来风险;而当众多的金融机构已经率先进入责任机制下的新利益增长市场后,未进入的金融机构将丢失市场、错过机遇而给未来的资金效率带来风险。

随着中国企业和与之相伴的资金走向国际市场,中国的金融业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更加环保的投资方向,更加绿色的自身管理,既是国际社会的主流,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国一些银行已经走出了有益的一步。如中国民生银行与9个国家的24个金融机构一起签署了《有心者胜――连接金融市场与变化中的世界》报告。上海银行也将保护环境写入了自己的公司章程。

三、在证券市场上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和投资评估

上市公司的经济总量和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决定着资本市场能否发挥推动节能减排的经济杠杆的作用,也决定着整个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的进度。

但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的环境准入机制刚开始建设,上市公司缺乏环保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把环境风险转嫁给了投资者,如2006年的上市公司年报中,仅有50%的公司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且绝大多数披露都是定性描述,有用的环境信息量小。一些受到环境行政处罚的信息也未及时披露,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以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为主要内容。中国证监会也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重污

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规定环保核查意见将成为证监会受理申请的必备条件之一。上市公司环保审核制度也已基本成型,将加大公司上市后的环境监管,促进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

我国环保总局还将联合证监会探索建立上市公司环境监管的协调与信息通报机制,拓宽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途径。将选择比较成熟的板块或行业开展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编制并发布中国证券市场环境绩效指数及排名,这将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合理估值,有效规避上市公司环境风险,以及管理者有效监管上市公司环境风险提供有效的环境绩效信息。

上述政策的变化向证券市场传递了重估上市公司价值的信号,绿色投资行为将逐步建立,并且通过证券市场向未上市公司传递了强烈的环境政策信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推进绿色保险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制度,它是企业就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风险在保险公司投保,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利用费率杠杆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路线图。环境保险的收费与企业污染程度成正比。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的环境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这种市场机制的监督作用将迫使企业降低污染程度。

企业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旦发生事故,由保险公司及时给被害者提供赔偿,企业避免了破产,政府又减轻了财政负担,这符合三方的共同利益。

国际经验证明,一个成熟的绿色保险制度,是一项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制度,也是一个能更大范围调动市场力量加强环境监管的手段。

中国保险业应加大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合作,探讨开发碳金融和环境金融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可以通过各种投资、交易实现资产风险对冲,保值增值,如保险连带证券架通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创造了更广阔的固定收益证券组合。

五、成立环境产业基金

产业基金作为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是以个别产业为投资对象,以追求长期收益为目标,属成长及收益型投资基金。具体来讲,它是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本原则,运用现代信托关系的机制,以信托基金方式将各个投资者彼此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实现预期投资目的的投资组织制度。我国学术界对产业基金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已经有了产业投资基金的法律草案,并且有了实际运作的试点产业基金,这些都为我国环境产业基金设立准备了有利条件。

在环境产业基金设计结构中,环境产业基金的发起人认购部分基金份额,其他基金份额由其它投资者认购,其中普通投资者为优先受益人,获得固定收益,基金发起人为一般受益人,获得股权分红。受托人将把环境产业基金的资金运用于收购认可的未上市环境产业公司的股权,取得控股地位,并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如银行贷款、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他还包括发展环境对冲基金和环境风险投资,参与多边国际基金的环境融资安排,等等。

总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义务以其智慧和努力,与国际社会一起解决环境问题。而构建环境金融,正是这些智慧和努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传统金融对环保的支持,其要义在于把环保视为一种为了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不得不付出的成本。因此,传统金融重在对这种牺牲和成本予以补偿,如给予环保产业或注重环保的企业以条件优厚的贷款等等。而环境金融,则是把环保视为一种盈利机会,通过设计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制度,充分利用人的利己心,以利益激励人们减少碳排放,实现环保目标。相对于金融参与环保的传统方式而言,这是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变化,是不折不扣的金融创新。

环境金融的构建意味着金融业及其机构需要从环境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来行事,促进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推动经济向低碳化、生态化和循环化转型。特别是,这些原则应该内化在它们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整个业务过程之中。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银行巧立名目乱收费银监会近期专项整治

上一篇:

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的战略思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