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浅析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

2019-02-03 15:39:22浏览:18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中国共产党追逐法治梦的两个三十年从洋务派的变法图强到孙中山时期的法治是建国方略还是治国方略的争论,从严复提出法治之精

一、中国共产党追逐法治梦的两个三十年

从洋务派的变法图强到孙中山时期的法治是建国方略还是治国方略的争论,从严复提出法治之精制的法治思想到陈独秀和李大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传播,均可窥见中国人寻求治国兴邦之道的艰辛与迷茫。所幸,中国共产党的法治思想渐成燎原之势,极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建国后经过两个三十年的时空荡涤,法治文化与法治思想在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浪潮中,成为兴国良策与治国资源,成为走向国家振兴的阶梯与桥梁。

(一)中国共产党追求法治治国的第一个三十年。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是所谓的第一个三十年。在第一个三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之路进行了艰苦卓绝地探索。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以执政党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废除了国民党政府时期的《立法全书》,结束了封建主义法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推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国前夕通过的《共同纲领》以法律的形式把革命胜利果实和建国后的基本政策方针固定下来。采取何种方式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摆在了党的面前。1954 年第一部《宪法》颁布,标志中国共产党尝试着依靠宪法和法律带领人民治理国家征程的开始。此后,我党不断完善法律内容体系,相继制定了婚姻法、宪法等法律,在对待党的领导和法治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积累了初步经验。此时,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以婚姻法和五四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可谓硕果累累,为新生政权的稳固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奠定了扎实的法治基础。当然,不可否认,在后段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建设上出现了一些失误,把党的领导与法治割裂开来,出现了烘托法治就是否定党的错误倾向,也出现了类似砸烂公检法等破坏民主、践踏法治的事件。党在国家治理道路上偏离法治方向的这段历史,让我们付出了惨痛代价。这一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要发挥好宪法、法律的约束及规范作用,必须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在法制道路上统筹社会各方力量,以法治方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和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是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维持社会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重要经验。

二、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

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是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综合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与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实现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不可或缺。这既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深系全体人民利益和幸福的现实抉择。

(一)依法治国的前进方向,需要由中国共产党来掌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有着追逐民主、科学与法制的光荣历史,有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有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的工作作风,有以纪律性、先进性、正义性为取向的治党优势,等等。中国共产党有此诸多优势作依托,能够善于把重大决策与立法结合起来,把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以法律规范形式确定并实施起来,使依法治国在维护发展稳定的环境中进行;能够从容应对干扰依法行政的行为,使依法治国在排除干扰中前行。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全局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实施主体来引领。依法治国是依据社会主义法制,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借鉴西方法治经验,但不照搬西方治国模式,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可以保障依法治国的制度属性,即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必须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核心引领作用,领导人民建设法治国家,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法治理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统一起来,形成应对各种纷繁复杂局面的合力。

三、结束语

从法字荣膺汉语盘点2014年度汉字以来,全社会广泛关注法治建设,中国的法治道路如何铺设,各方讨论,争论不绝。更有甚者把法治当成武器,大肆宣扬西方的法治模式,企图以法治为名,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保持头脑清醒,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必能披荆斩棘。从性质上看,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从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宗旨上看,维护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直接目标,这与我党的根本宗旨完全统一;从任务上看,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地追索全方位现代化,把法治视为执政兴国的支柱,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为己任,这既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更是人存政举的典范。历史的经验证明,凡是党坚持依法治国的时候,党的领导就比较顺畅、成功,凡是法治不彰的时候,党的领导就会被削弱。

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的正当性来源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的地位性依靠于依法治国。那种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剥离、对立起来,把法治看成是动摇党的领导地位的错误观点在历史与现实面前毫无根据。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高度的必由之路,是展现其执政能力和历史担当的时代课题。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宪法文本中的演变分析

上一篇:

简析建立立法协商制度的必要性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