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有关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2019-02-03 18:14:31浏览:31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对小儿厌食症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同时观察该方对增食欲素

毕业论文 摘要: 【目的】观察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对小儿厌食症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同时观察该方对增食欲素(orexin)、瘦素(leptin)以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以随机平等对照方法,按1∶1比例将厌食症儿童分为观察组(给予健脾增食颗粒治疗)30例,对照组(予健胃消食片治疗)30例。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主要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leptin、NPY、orexin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健脾增食颗粒在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食欲、食量、体质量和其他症状体征的变化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健胃消食片(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NPY、orexin增高,leptin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能够降低瘦素,升高增食欲素和神经肽Y的水平,使其处于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从而对下丘脑食欲调节中枢产生影响而促进摄食,是该方治疗小儿厌食症发挥作用的机理之一。

关键词: 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应用; 小儿厌食症/中药疗法; 增食欲素/血液; 瘦素/血液; 神经肽Y/血液

小儿厌食症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现的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疾病,属当今儿科四大病证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病迁延日久,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免疫力低下以及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医学多采用助消化、补锌剂治疗,但这类药物在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方面存在不少弊病。近年来,我们对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患儿食欲降低,见食不贪,食量较常量减少1/2以上,持续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中医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②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胀;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量定时,过食生冷、甘甜厚味,嗜零食或偏食。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本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12岁;③病程≥2周;④近1周内未使用过消食导滞中药及助消化药。 表1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
1.5 排除标准 ①未能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厌食者;②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6 治疗方法 1.6.2 对照组 治疗以健胃消食为主。药用健胃消食片(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Z36021464)。组成: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山楂。用法:根据不同年龄给予不同剂量口服(不能咀嚼者,可磨成细颗粒吞服)。1~3岁:1片/次,每日3次;3~8岁:2片/次,每日3次;8~12岁:4片/次,每日3次。
两组治疗期间均不控制饮食热量,以4周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及方法 (1)综合疗效判定标准:痊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达正常健康儿(超过或恢复病前水平),体质量增加≥0.5kg,伴随症状消失,各项观察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增加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体质量增加≥0.25kg,伴随症状改善,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改善。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增加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体质量略增加,各项观察指标稍有改善或变化不大。无效:食欲、食量变化不明显,伴随症状可有改善,但体质量未增加,各项观察指标无改善。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疗效指数≥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尼莫地平法)I疗效=(s治前-s治后)/s治前×100%。 2 结果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表3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表4结果表明,经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而对照组仅在食量、食欲、面色、嗳气腹胀、恶心呕吐和大便不调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除面色、舌象脉象外,其余症状体征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尤其在食量、嗳气腹胀、恶心呕吐和大便不调方面改善更明显,说明观察组对脾运失健型患儿疗效显著。
2.4 两组治疗前后体格发育状况比较 表5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身高、体质量、胸围和维尔维克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身高、胸围和维尔维克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身高、胸围增长不明显,维尔维克指数亦无明显改善;但两组平均体质量均有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P<0.05),而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小儿厌食症患儿的体质量增加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2.5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水平变化比较 表6结果表明,经治疗后,神经肽Y和增食欲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瘦素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均有影响。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对于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的影响优于对照组。表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统计方法:Ridit检验;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统计方法:Ridit检验;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表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5,②P<0.01,与治疗前比较;③P<0.05,④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5 两组治疗前后体格发育状况比较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6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水平变化比较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目前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对儿童生长发育构成极大威胁。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是脾运胃纳功能失调,治疗的关键是调整脾胃,尤以运脾为主。临床上我们选用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其主要药物组成为:独脚金、葫芦茶、布渣叶、太子参、陈皮、鸡内金、枳实、砂仁、山楂。方中独脚金为广东草药,功主清肝、健脾、消食、杀虫,尤善清肝热而消疳积;葫芦茶,凉而微苦甘涩,功主清热、消滞、杀虫等;太子参,甘微苦,性平,具有健脾益气、养胃护阴之功,常用于脾虚食少,倦怠乏力,若与消食化积之药相伍,更增其运化水谷之功能,故三药共为君药。枳实,苦、辛酸,微寒,具有健脾开胃、消食之功效,若饮食不思,因脾气郁结不能运化者,皆取其辛散苦泻之力也;砂仁气味辛温而芬芳,为开脾胃之要药;布渣叶祛湿消滞,此三药共为臣药。鸡内金,甘平,功能健胃消食;山楂,甘酸,微温,功专化食健胃,且味中和,消油垢之积,故幼科用之最宜;陈皮调中行胃肠滞气,可加强胃肠蠕动,使排空加速,并可促进胃液分泌,此三药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运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且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重在运化,使脾气充盛,胃气得和,谷气得消,纳化正常,以达到治疗厌食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表明,服用健脾增食颗粒后,患儿食欲明显好转,食量及体质量明显增加,临床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嗳气腹痛、大便不调等均明显好转或消失,充分证实了运脾法的有效性。
摄食调节网络的协调性摄食活动是维持生命基本的生理活动,食欲调节具有复杂而精细的调节机制,涉及多系统和多因素,而多因素互相影响、互相控制组成食欲调节网络,共同调节食欲。在正常情况下,各种食欲因素相互影响,精细调节,食欲调节网络处于平衡状态;在病理状态下,食欲调节网络的协调性被打破,导致摄食和能耗的不平衡。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有关神经内分泌营养调节网络的研究表明,小儿厌食症发生多因食欲调节紊乱所致,事实上食欲的控制是由大脑神经及内分泌网络共同完成,而其中NPY、leptin和orexin三者均为食欲调节因子,三者共同合作,相互影响,对调节饮食和能量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证明[3-6],在调节进食和能量代谢上,leptin与orexin相互作用,有可能是leptin通过orexin起作用,如大鼠腹腔连续注射leptin 7d后,下丘脑orexin A含量显著降低。也可能是leptin通过NPY、orexin A、Agouti相关蛋白、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促黑色素细胞激素(αMCH)等共同起作用。神经内分泌反馈网络使食欲的控制及能量的消耗处于一个平稳的自我稳定过程中。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就可能会出现厌食或能量障碍如消瘦、肥胖。
正因为NPY、leptin和orexin三者与厌食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推测健脾增食颗粒可能是通过影响NPY、leptin和orexin三者的水平变化,从而对下丘脑食欲调节中枢产生作用,促进摄食。本研究对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血清NPY、leptin和orexin水平进行了监测,结果初步证实健脾增食颗粒对于NPY、leptin和orexin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NPY和orexin水平明显增高,leptin水平明显降低,这一结果提示三者在厌食症患儿血浆中的水平变化可能是厌食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促进NPY和orexin的分泌,同时降低leptin的水平可能是健脾增食颗粒发挥临床疗效的作用机理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健脾增食颗粒可能是通过影响leptin和orexin这一对食欲调节因子,使其作用于下丘脑摄食中枢而对摄食发生作用,使食欲的控制及能量的消耗恢复至一个平稳的自我稳定过程,从而改善厌食,是该方治疗小儿厌食症发挥作用的机理之一。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植物抗病毒侵染的分子机制

上一篇:

急诊外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