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县茶叶发展对策与建议

2019-02-11 21:44:04浏览:2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县是全国乌龙茶的主要生产县之一,主产的铁观音、佛手、水仙均是乌龙茶的极品,产品畅销国内外,曾为国家出口创汇和繁荣地方

××县是全国乌龙茶的主要生产县之一,主产的铁观音、佛手、水仙均是乌龙茶的极品,产品畅销国内外,曾为国家出口创汇和繁荣地方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各色饮料对茶叶市场的冲击,以及我县自身对茶叶销售市场重视不够,总体售价偏低,经济效益差,以致许多茶园管理粗放,甚至抛荒,或是改种,出现毁一业建一业倾向,茶叶生产一度处于历史低潮。但是,我县茶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广大的消费群体支持,只要各界多加重视,共同出谋献策,加强宣传引导,增加科技投入,扩大产品开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我县茶业的再度兴起,重展昔日雄风,提高茶叶生产效益,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使永春茶业生产持续发展,并且成为我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亮点。 一、 茶叶生产现状 永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业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发展,在充分发挥各种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时期的茶叶生产方针,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促进我县的茶叶生产,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㈠生产规模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 54898 亩,种植品种 10 多个,以铁观音、佛手、水仙为三大当家品种,占总面积的 89.02% ,品种百分之百达到良种化。投产面积 48612 亩,占总面积的 88.55% ,年产毛茶 3262.44 吨,并且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 1500 多家,精制加工厂 42 家,是全国、全省三大乌龙茶主产县之一。佛手茶的栽培面积、产量更是全国第一。 ㈡年产值与税收 全县茶叶总产值 5000 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 3.45% ;年创税利 500 多万元,其中农业特产税 70 多万元,产品增值税 70 多万元。 ㈢出口创汇 我县茶叶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 1600 吨,年创汇 2600 多万元。 ㈣争创名牌 我县自水仙茶 1987 年获商业部部优产品,佛手茶 1989 年获农业部部优产品, 1994 年获得福建省名茶称号之后, 1995 年双双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期间共获全国和省十多项荣誉。佛手和水仙、铁观音又分别于 1997 年和 2001 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㈤名优新品种引进 全县现有铁观音茶园 21908 亩,占总面积的 39.97% ,年产量 1230.76 吨,占总产量的 37.73% ;佛手茶园 14472 亩,占总面积的 26.36% ,年产量 564.96 吨,占总产量的 17.32% ;水仙茶园 12492 亩,占总面积的 22.76% ,年产量 556.42 吨,占总产量的 17.06% 。近年来,又积极引进科旦、白芽奇兰、丹桂、金观音、黄观音、凤凰单枞、八仙、紫龙袍、青倩翠玉、金星 12 号、杏仁等名优新品种,进行优化、调整茶叶品种结构。 ㈥无公害茶叶生产情况 近年来,生产无公害茶叶是发展茶叶生产的主攻方向,因而也得到我县的重视,于 2000 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1500 亩,年产量 115 吨。还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1 万多亩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年产量 1000 吨左右。 二、 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争创茶叶名牌积极有余,利用名牌产生效益不足,总体茶价偏低 我县茶业主管部门多,缺乏协调,各行其事,各部门对争创名牌积极有余,而对利用名牌产生效益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合。政府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信息服务,引导茶农走进市场,架起产销之间的桥梁,并注重扶持重点企业或大户,以龙头带动产业的共同发展,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 ㈢抓好三个环节 1. 抓好生产环节。 第一,茶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先,走科技兴茶之路。政府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永春佛手茶标准综合体》、《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范》、《茶叶安全卫生知识》以及茶叶生产技术等推广手册分发到每一茶户。同时,加大科技宣传和培训力度,采取县办培训到乡(镇)村农技人员和专业大户,乡(镇)办培训到每一茶叶生产加工户的措施,进行科技宣传和培训,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茶叶平衡施肥技术、机械化修剪与采茶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科学种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 第二,稳定面积,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巩固和提高现有茶园单位面积产量,走丰产优质高效之路。 第三,确实抓好茶叶降低农药残留工作,在确保茶叶卫生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好区域布局,根据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商品茶基地。内半县的一都、横口、下洋、坑仔口、玉斗、锦斗、苏坑等乡镇及外半县海拔 500 米以上的高山区,气温相对较低,适于铁观音种植和加工,在稳定佛手、水仙前提下,可相对集中发展高价高效的铁观音系列品种,积极引进金观音、黄观音等;外半县的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吾峰、桃城、东平、东关、湖洋等乡镇,海拔 500 米以下的中低山区,气温相对较高,发展铁观音较为不利,应着重在巩固提高现有佛手、水仙品种的基础上,引进和发展高香型名优早新品种,如:科旦、白芽奇兰、丹桂等,以改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为名茶新品开发打好基础。 2. 抓好加工环节。 第一,在今后3~5年内,县、乡(镇)政府要通过聘请专家举办讲座和引进茶叶制作加工能人,加强制茶技术培训,举办制茶技术大赛,改进和提高茶农的制茶技艺,重视鲜叶采摘质量,严格工艺流程要求,增加优质精品茶的生产和提高茶叶总体质量。 第二,积极引用先进适用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如空调 做青 设备和包揉机、采茶机、修剪机等,提高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空调 做青 设备可以改变 看天做青 ,摆脱不良气候的制约,提高夏暑茶产量和质量,包揉机等机械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品质。 第三,严格执行茶叶质量标准,禁止混等混级和掺杂掺假,真正做到优茶优价,确保名牌产品质量,以名牌促进销路,以销路促进生产,走入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加强茶叶加工企业环境净化,防止和避免二道污染,确保茶叶卫生质量。 第五,深化茶类和加工产品的开发,如引进台资企业生产的台湾乌龙茶,或是绿茶和花茶,以及速溶乌龙茶、人参茶、健胃茶、茶酒、茶水雪碧等各种茶饮料、茶食品和茶保健品,使茶叶产品不断趋向多元化,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需要,多渠道拓展市场。特别是佛手、水仙茶叶内锌和黄酮类含量较高,锌是人体必须且较缺乏的微量元素,黄酮类物质又是一种有效的防癌、抗癌物,很适于开发保健茶类,应加强研究、开发和利用,走出永春自己的特色之路。 3. 抓好流通环节。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集中统一对外,同时,试行市场指导价,避免内部压等压价,做到保质保量保价,自身提高价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新时期关于养猪模式问题的调研报告

上一篇:

思想品德课备课制度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