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2022-03-01 11:34:40浏览:31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明妙协禅师01成时述曰:曾经听闻人说,佛法外的邪异见解容易去除,佛法内的邪异见解难以涤清。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谓的,毁谤菩萨藏,说相似佛法的人啊。唯有那些认可自性弥陀、唯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明·妙协禅师

01

成时述曰:曾经听闻人说,佛法外的邪异见解容易去除,佛法内的邪异见解难以涤清。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谓的,毁谤菩萨藏,说相似佛法的人啊。唯有那些认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者,以虚妄分别的识神为自己的本性,以胸中的六尘缘影之心当作是唯心。以相似的佛法来谤破真正的佛法,而人们皆误认盗贼为自己的人。在昔日像法时期,此种说法尚未炽然兴盛,末法时则渐渐深入,毒气则渐渐惨烈。

妙喜老人痛切呵责默照的邪禅,扫荡清理所执取的黑山鬼窟。妙协禅师著《念佛直指》,奋力地斥责于国土之外建立自心之错谬。二位大师所对治的正是同一的病症。我阅读《净土十疑论》、《净土或问》,以至于到了《念佛直指》,深深感叹时运愈迁移,人们的根器则愈加陋劣。时日愈降为末法,邪见的罗网日日更加扩张。

因此恭敬地奉置《念佛直指》,以接次于是天如禅师的《净土或问》而流通之,至于此书明显与暗晦之因缘,则详述在于别序之中。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蕅益大师  (法霖恭摘录)

念佛三昧,所以名之为众宝之王者,普遍统摄一切诸三昧王,这是因为其实在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始自世尊最初说法的华严会上,终至最后的法华妙经,释迦世尊的一代时教,无不称赞宣扬此宝王三昧。始自文殊、普贤菩萨,乃至于永明、楚石禅师,一切的菩萨圣者、诸宗祖师,无不修行而弘通此宝王三昧也。

 

而世间的迷昧之人,犹自以为自性弥陀,非即是极乐莲邦之教主。唯心净土,不在于十万亿佛土外之西方世界。虚妄认定六尘缘影之攀缘心为自心之相,全然不知十方一切的法界,一一无非即是本心之自性也,如是可不令人哀伤哉?

 

元朝末年、明代之初,鄞江之处有大善知识,其名号为‘妙协’,深深怜愍众生之邪见,著述而为《念佛直指》二十二篇,时世既久故而失传,是故云栖老人(莲池大师)每每欲亲见之,而却不可得。叫代神庙年间,古吴的万融禅伯,偶然在乱书堆中,得到此遗留的书帙,与唐朝飞锡法师所撰写的《念佛三昧宝王论》同列为一个书编,此二者皆是云栖老人所未曾亲见者。韩朝集居士,先刻《念佛三昧宝王》论的书版,置之于云栖寺。我则接续而刻印《念佛直指》的书版,留存于佛日寺。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并序

明、四明鄞江沙门妙协集

五浊佛子释法宣白话浅译  

 

念佛三昧之所以称为宝王者,实在是因为在一切的三昧之中,其乃是最上的三昧者也。其首先独唱于庐山慧远大师,而后普遍流传于天下,历代以来所有修习净土法门者,其往生极乐世界者非常多,可以证明检验者实在是很多。但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善根浅薄,因为误用佛法之药物而导致疾病,以至于其对极乐净土,不求之于西方世界,而求之于在六尘中分别缘影之妄心。如今世间大多流传此邪见,使人见之内心怀著悲痛伤感。

极乐依正第一

释迦世尊一代的施行教化之法门当中,众生与诸佛因缘最深者,最为简便、最为容易,其功德高广、而路径直捷者,没有超越于求生极乐净土这一个法门的了。一切的众生其心性虽然昏迷暗昧,若是能够得以听闻到此极乐世界殊胜之说,又有谁能够不至心欢喜,而生起信心好乐之心呢?

应当知道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令其脱离生死苦海,其大慈大悲胜过彼人慈爱之双亲。如今正是救度我等脱离苦海之时,阿弥陀佛慈悲的眼睛专注凝视著我们而不曾暂时眨眼,垂下其柔软的黄金手臂以等待接引我们,如是已经经历了十劫之久,念念之间悯念我们不曾暂舍,其悲痛更甚于解剖心肝之苦。乃至于阿弥陀佛的悲心激切,因此入于生死大苦海中,周遍经历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即使是地狱的强烈猛火,也不辞疲劳厌倦。我们若是能够回转心意面向于佛,如同赤子依恋于慈母,如此正是宽慰阿弥陀佛心中之所怀。若能如是则不逾越于当下之念,便得往生彼佛世界,何必更要经十念之顷,然后才能得以往生净土呢?

斥妄显真第二(附真妄心境图)

修行人想要往生彼佛国土,出离于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首先应当深切认识求生彼佛国土的真妄之心。那么你首先说说看,如是的极乐世界,到底是在境界,还是在心中呢?若是在于心中,则彼极乐世界只有虚妄的幻想,并没有真实的国土可以往生。若是在于境界,则虽然有往生之处,而又失去了唯心之意。若又谓自心与境界,二者皆可求生,那么则我身心本是同一,怎么可以往生于两个处所呢?若说自心与境界是同一的,因此可以一心求生,那么你自己如今自心与境界二者宛然存在,难以说他二者是同一的。

此外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其清净和污秽二者有所不同,更何况是释迦世尊垂慈教化,敕令我等厌离秽土求取净土,那么所谓同一的道理又怎么可得呢? 

  若说所谓的极乐世界便是在自心中,难道我们释迦世尊不知道极乐世界是在我自心之中,而却说是在从此西方过十万亿国土之外呢?此外释迦世尊又怎么不能指示说明其在内心,而只能说一些外境之事呢?如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今正在说法,极乐净土真实的境界宛然存在,此是释迦圣人真诚之言语,又怎么敢不相信呢?

 

你不知道在此六尘缘影的妄心之外的极乐世界,真正即是我的真心。而我此真实之心,就如同彼大海不增不减,而你却虚妄称其极乐世界为外境。真心与境相本是一体,众生与诸佛同一根源。求彼阿弥陀佛即是求自心,并非是向外而求也;想要探究自心,必须求彼阿弥陀佛,岂会因为他佛而迷惑自心呢?

自心能够具足一切法,如是则知我此真心圆满含裹一切的依报正报等境界。世间之不识本心、愚痴无智慧之人,不欣求于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但向自己的肉团心中六尘缘影的妄心中去追求,却自谓即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其差别实在是太遥远了。

若是向我们四大假合、六尘缘影的虚幻身心当中,去追求本有心性的自己之佛,而不求于西方极乐之阿弥陀佛。那么我们虚妄的身心是生灭的,而自心之佛亦随之生灭;佛既然是生灭之故,则念佛三昧便不能成就。《圆觉经》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那么彼所谓的圆觉性,亦随著轮回心而一同轮转。’即是此等道理。

我等只应依循世尊经典的教化,随顺于佛陀的法音,祈求离于痛苦而得享安乐,从凡夫之辈入于圣人之流,而这一切实在不曾超出于我们的真心本性。是故名之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

真心则是含藏蕴育十方一切的微尘刹土,本来便具足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因此求之于真心之西方极乐必然可以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以其真心之内没有心外之法的缘故,因此向外求于有相的果地佛陀,即是求于自己之真心。

若是论到其得生之处所,则依止真心与依从妄心何止是天与地的悬殊差别而已。真心则是圆满含裹十方的虚空世界,妄心则是居于幻化的四大色身之内。依从妄心则犹如煮砂却想要成饭,即使是经过无量劫也难以成就。是故修行人发菩提心,欲求往生极乐净土,岂可以只是求之于自己六尘缘影的虚妄之心?这就譬如想要前往西方而却面向东方而行,想要浮升于水面却抱著沉重的大石。向深水里面求火,在大火之中觅水,这样如何能够得到呢!感叹如今之人,不能认识真心遍于一切之处,即于色法而显示其体性。而却虚妄认取六尘缘影之事,认为其是自己的本性,这真是荒谬之至啊!

譬如有人将盗贼误认为是亲生的儿子,其家中的财宝必定被人窃取消灭。如今将分别六尘境界的攀缘影事,虚妄认为是我们的自心,其过失亦复如是。若是有人能够认识这个虚假的儿子其实便是盗贼,则贼人便不能为害于我;知道分别意识即是虚妄,则妄心又有什么伤害呢? 

既然了知此义,则知如是的虚空体性无有边际。其虽然不可测量,可是原来从不曾超出于我广大觉性的清净心之中。从纤细的微尘身心,乃至于广大的世界虚空,总是不能出离于我如是的真实本心之内。想要求取任何一法存在于真心之外者,实在是了不可得。

诃谬解第三(堪为前祖吐气)

念佛三昧,名之为三昧之王,其境界甚为深妙,很难以一时之间而究竟了知其义。古代以至今日祖师们的指示教授,也是因时而互有差异不同。直到了天台智者大师,其言说才大致圆满完备。慈恩的窥基大师,贤首的法藏大师,各自引其所长而诠说净土。其次我辈之禅宗,其推崇净土也是极为明显。但是后世学人见识浅陋,没有办法得到禅宗与净土真实的指归,因此歧异的见解便分作多途。

于是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当中说到西方净土之处,在心中暗自地的揣摹思量,随著语言文字而生起妄解,便认为本来没有西方净土,不必求生极乐世界。而不能够了知我六祖大师所说的不但是随顺其根机时宜,而其实际上的义理也是符合于经典之旨趣。纵使随顺其言语之表象,也只是说净土不必求生,从来没有说无有极乐净土。西方净土既然是真实存有的,那么往生的道理便昭然明白了。

何故那些初机学佛之人,执著指月的手指为明月,若是依照六祖大师所云:‘痴迷的人念佛求生于彼国土,悟道之人自我清净其心。’又云:‘在东方此土之人只要心念清净即无罪,虽然是西方之人心念如果不清净则也有过愆。东方此土之人造罪,则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可是如果西方的人造罪,那么其念佛求生于何国呢?凡夫愚痴之人不能了知自心,不能认识自身中的净土,于是愿求生东、愿求生西。如果是悟道之人,无论其所在之处皆是平等一般。’

又云:‘极乐净土的远近,只是随著众生善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而诸佛的国土哪里有远近的差异。’是故说不必求生净土也。然而六祖大师要众生永远断除十恶业及八邪道,具足修行十善业及八正道。又要令众生妙识自己的心地性王,并不离开自己此身,只是因为迷失与悟道而有差异。若是能悟,则能实行慈悲喜舍,能够具足清净平等正直等善,即是观世音、大势至,是释迦、是弥陀。若是迷失,则必然分别是非人我。起于邪心或是虚妄尘劳之差别,即须弥山、大海水之境界,是毒龙恶鬼地狱之类。

如今详细探究六祖大师的旨意,只要能够令心清净,则随其所在之处皆为清净。此则实际上是与《维摩诘经》说法会上释迦世尊以佛足按地,将污秽的国土转变为清净,而其会上诸大众各各自见坐在七宝莲华之上,其义理实在无有差异。那么经典中所谓的‘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其说法就非常明了了,六祖大师之言辩,岂不是称可于释迦牟尼佛之心,深深符合于佛经之意旨。

 但是圣人们说法之时,用遮止来诠释、或用表彰的方式来诠显则有所不同。如果有境界阶位尚未能够及于此处者,不可以引用其遮止的诠释方式而来自我欺诳。更何况世尊的一大藏教,或者说遮止的诠释,则一切法皆非、皆是虚妄,何必要求生于西方净土。或者说表彰诠显的方式,如是则一切法皆是佛法,必当要求生于清净的世界。此二种说法的方式,同是出自于释迦牟尼佛的金口,其义理并没有差异殊别。岂可偏执于遮止的诠释说法,而顿时舍弃表彰诠显教人求生净土之义呢?

(所以)如今六祖大师既然使令众人断除恶业、修行善法,则必定于国土世界舍弃秽土、取于净土,其义理便更加明了了。是故佛陀说遮止诠释之时,正是要显示于表彰诠显的方式,而令人求生于清净的国土。佛陀说表彰诠显的方式时,正是要人依于遮止的诠释而了知无生之理。

是故可知六祖大师是要令人因地心先清净,则果报的境界自然清净;而不令人急于求生净土,这即是遮止的诠释佛法之方式也。而慧远大师令人进入于阿弥陀佛报土的清净境界,则因地心便自然清净;而必定教人求生极乐净土,这即是用表彰诠显的方式来宣扬佛法也。  

如今钝根之人,一听闻遮止诠释的说法为是,便自认为表彰诠显的言谈便为非,自己生起退道的障碍,这实在是可令人怜悯哀伤。不知道六祖大师作此遮止诠释的方式、而教人不必求生净土之说,正是为了要显明表彰诠显的方式,而令人以清净心求生于极乐净土之故也。

此外六祖大师又说不论是东方或西方之人,心能清净则无罪,不清净则有过愆者,正是说此东方世界恶劣的境界粗陋强大,释迦世尊已经灭度,一般人不能心净。此外所谓的东方西方,于理性上本来是一体的。若是根机殊胜,如曹溪六祖大师者,尚且能够入于生死的苦海之中,寻著众生求救的音声而救脱其苦难,普遍教化一切众生,何必要求生于西方净土。如果是那些道力尚未充足,狂妄地仿效先知先觉的祖师,自己不求生净土,并且教人也不必求生净土,就譬如想要救渡溺水的人而自己却没有船筏,则自己与他人彼此都沉溺于水中,这样又能奈何之呢?

02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所谓的念佛三昧者,实在是使众生超出三界、往生极乐世界之直接而捷径的道路也。此乃是开始自释迦世尊在灵鹫峰上敷演宣扬,其次流传至庐山慧远大师而承其芳轨。此净土法门乃是十方诸佛所称赞,历代祖师所传承受持的,自从昔日以至今时,已经有其很久远之由来也。但是其种种的说法或是因为不能统一,以致后代的学者不能了知其指归。独独天台宗一心三观的法门,后世的学者不可不以此而为舟航也。

所谓的三观者,即我今一念的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也。所谓空则一切空,假则一切皆假,中则一切皆中,俱皆破斥、俱皆建立,俱皆非破非立,究竟极致一切万法之源底,显示净土法门的圆满修法。念佛三昧如果没有天台的三观法门,则有所未穷尽也。

所谓的十六种观门者,最初是观想落日,以凡夫可见的落日为所观之境,以心念忆想之而令其生起观想中之落日。以具足落日之心,缘想于即是自心之落日,令本性具足的落日,显现于自心之前。此乃是以清净法界之心,缘想于清净法界之境,而生起于清净法界之日,既然皆是清净法界,岂不当体而是即空假中。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

于道场中之圣像,乃至道场中的诸多庄严及供养之具,即与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当作是同一体性而观想。修行之人虽然尚未脱离于娑婆世界,然而以此心之观想道场圣像与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同一之缘故,便如同已经往生于西方净土了。是人于临命终时,莫不得到阿弥陀佛接引之感应。

我于道场中供养的圣像和妙具,就如同诸佛国土万德庄严一样不可思议,岂可以将其视为土石木材所成之外境而已呢?

且如一尊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像,供奉安置于道场之中,是为正对的忏悔之主,其余的圣像是伴,而此圣像总名为正报。诸般的庄严器具,悉皆名之为依报。如是则主伴、依报正报,与彼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虽然有粗糙与微妙之不同,而其形像之主所具有的神通愿力,等同于阿弥陀佛的真身,叩拜之则灵验,祈求之则感应,如是则与真佛有何差别不同。

譬如《观无量寿佛经》当中,上中下三辈九品接引往生之佛,随著众生的根机品位,阿弥陀佛所派遣显现的、从殊胜以至于粗劣,各各有其不同。是故可知我们所见的形像,实际上也是我等此种根机所应当见之真佛,岂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是不普遍的,而显示给我们的是虚幻的形像呢?虽然各种根机之众生所见的是有所不同,然而皆即是阿弥陀佛唯一的真实之体。所以,佛本来是一体的,或者见到真身,或是见到土木形像,实在是因为见佛者自己的根机有差异也。

佛经中云:‘佛的清净身,遍于一切处。’又云:‘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何以特别只有此土木的形像而不是佛法呢?

我如今于道场之中,忏悔发愿种种修行之事,就如同乞求之人,得以亲近帝王身边。心中要常怀惭愧而战战兢兢,敬畏和亲爱之心同时兼抱,渴仰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祈求企望能够出离生死。更何况佛法乃是经历无数劫而难以值遇,如今既然有幸遭逢,岂可轻贱而视为容易,使殊胜的修行不能进步,自己作障碍留难呢?

六、辟断空邪说第六

释迦牟尼佛一代的圣教,最重要而唯一的根本即在于善恶果报,及因缘所生之诸法,此乃是从始至终不曾改变之正教也。

奈何如今之时有一些断人善根的,极为恶劣的一阐提之辈,虚妄认为除了此妄心之外,一切的诸行皆是空无,无佛无法,非善非恶。于是便拨无因果,排斥罪业与福报真实存在之因缘。并且说一切的诸佛菩萨之形像,只是一些金银铜铁、土块木头,一大藏教的经典文章,也只是一堆树皮所作的纸,于是将一切的善行及修行之功德,无不一一加以扫除,说这些都是著相。教人让内心与外境都空空无一物。反而自己说这些与佛道是无所障碍,自我欺骗亦欺骗他人。此等邪见邪解,其同类同伙的非常众多。呜呼!实在是让人感到悲痛啊!却不知道众生之心,全体依然还在迷昧,必定要假借佛菩萨圣人的形像,以及纸墨之经法而表彰显露之,使凡夫众生心中有所体悟理解也。若是有所体悟理解,则能认识众生与诸佛之真心,平等而普遍于一切之处。

佛经中云:‘诸佛之所以说空法,是为了要度脱执著于“有”的凡夫。若是因而更加再度执著于空,那么这些就是诸佛所没有办法度化的了。’又云:‘宁可说一切法有而如须弥山广大,不可说实际上有空无之法、即使其小如芥子之许。’纵使能够证得空法,犹只是滞著于小乘。

因此释迦牟尼佛说所谓的空法,是未了义,非是究竟的第一义。此外佛陀所说的空法,乃是即世俗“有”之中而显示“空”义,“空义”并不离开于“世俗有”,才可名之为真空。

如今之人说空,是离开了世间有才空,那么所谓的空义便成为断灭空见,这实在是深深令人感到畏惧,就如同陷入于土坑水井之中,永远不可出离。

永嘉禅师云:‘抛弃有而执著于空也是一样有毛病,就如同为了躲避沉溺于水中而投入火坑一样。’就是在讲这一些人的过失啊!

又佛陀的法门之所以久住于世间者,完全仰赖经典佛像,出家的圆顶形相、袈裟衣服和种种之戒律威仪,以及种种的善行来乘载道法而已。不知道如果舍离以上种种的事相,又要根据何法而使佛法能够久住于世呢?是故释迦牟尼佛说于经典佛像如果不够至诚恭敬,尚且要遭获广大罪过,更何况是轻视而毁坏之,其逆恶之罪便可以了知。

《妙法莲华经》云:提婆达多昔日作阿私陀仙人时,为释迦牟尼佛的老师。释迦牟尼佛自己以其身体而为其床座,供奉最上的种种供养。如今释迦牟尼佛已经证得究竟佛果,提婆达多为了成就其教化之佛道,并没有在佛法上说一切法空,而只是以逆方便来赞助其法,微微伤损释迦牟尼佛的小足指,提婆达多尚且不能逃避于地狱无量长劫之痛苦果报。更何况是如今后五百岁的像法末法众生,破坏断除他人的善根,虚妄地诳说一切法空者,岂能免除于痛苦的果报。

此外释迦牟尼佛说法空,是为了让人体会一切法空而断除恶业。奈何一些人不认识佛陀之心意,而反之滞著于空无、并且退失善法,如此岂不是非常颠倒。

古代之人以“不落因果”回答学佛者之问题,尚且要五百世堕于野狐之身,如果不是因为百丈老人开示以“不昧因果”,还不能度脱畜生道。何况如今这些狂妄说一切法空之人,不只是毁坏于经典佛像,又将吃素食之人比类为牛羊,将讲经说法之人比之为虚有见解而无实修,其罪过不知道有多深啊!

这些狂妄之人,不知道智慧的知解就如同人的双目,修道实行就如同人们有双足。有眼目而无双足,虽然能够见到道路而却不能前行;有双足而无眼目,虽然能够步行而却不能看见道路。这就如同经典所谓的,五度如同盲人,般若如同向导。岂可以反而叱责经教之讲说开演、为虚妄之见解呢?

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

释迦牟尼佛所垂慈开示的念佛法门,实在是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证得的大人之境界。天台宗的四明知礼大师,判定其与《华严经》、《法华经》皆属于同一教部,味属于圆顿教的醍醐味,即是禅宗所谓的单传真指之道。

有人认为参禅虽然是很高妙,可是修行却很困难。念佛虽然比较粗劣,可是却比较容易修行,就如同作一间小小的草窟茅屋。其见地是这样的偏差。就譬如在饥饿之世得以遇到国王的百味珍膳饮食,却将其认作是野草野菜之食;将如意摩尼珠王,视为是死鱼的眼目,如此可不令人感到悲哀吗!却不知道禅宗与念佛这两个法门,发起修行的方式虽然有所差异,而最后究竟到家这一件事,其义理却是相同的。

若是念佛修行的方式,则于一切皆不执取,惟有忆念彼阿弥陀佛。

是故可知参禅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参禅。念佛与参禅,岂有二种不同的旨趣呢? 

问曰:此念佛法门若是像这样奇特,可以说是不出一念之间,即显现了三千性相之妙法,而空假中三观宛然清晰。我等钝根后学之人,如何发心修行,才能够相应呢?

答曰:只要能够肯专精修行,何必忧虑不会成就。极乐国土以上中下三辈九品的莲华,摄受于求生净土之众生,也是随著其根机的利钝浅深,以偏邪正直、迟缓快速之不同而导引之,相应而生于何等品位,无有遗漏之根机。

以如是的义理之故,则可了知一切的法门即是一法门,一个法门即是一切的法门,岂只是参禅与念佛不二,全举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施行教化之道,也不出于念佛这一个法门啊! 

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这两个国土者,即是诸佛折伏与摄受二个法门也(前面已经讲过)。若是人们能够具有此智慧,则不为世间一切心存邪异见解及偏差知见的恶知识之所改变回转。那么便可在正确观察此二种国土的痛苦安乐与清净污秽之时,于其差别之境界生起二种心念,一者是厌离心,二者是欣乐心。以此二种方便法门,精进努力而修行,念佛三昧必定可以成就。

有人问曰:何不将诸缘放下,一念万年。使自心与理体契会,外境与心神相融,自然而然便可合乎于佛道,何必要欣求厌离与取舍之心如是之深呢?

答曰:若说诸缘放下便是道,只要心中起一念放下之心,便不名之为放下,却与佛道反而更加远离,类似于断见外道。诸佛的十八不共法当中,有精进无减之不共法。又六度波罗蜜当中,因为精进波罗蜜的缘故,方得成就圆满之道。况且所谓的放下,也只是放下世间生灭的业缘而已,岂是放下精进修行、体会佛道之心呢? 

若说放下自在即是道,而不勤加精进一心修行,岂能得到心性契会、与境相融,工夫打成一片,与佛道相合呢?若是能够了知不放下便是放下,炽然欣求厌离和取净舍秽,即是不欣厌不取舍。修行即是无修,念佛即是无念,则名之为没有有为功用之修行,亦名之为无作妙心,如此又有何难以迅速证得中道之理。

此外因为修行之故而离于断见,修而无修之故则离于常见。断见常见既然能够远离,则便能够相异于你所问的,而直接往生于西方安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之后既然无有退转之事,则此欣求和厌离,岂不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广大因行吗?

劝修第九

所谓的清净与污秽乃是同出于心,众生与诸佛乃是同一理体,一切诸法也是本来平等,何必要假借劝导而修行。但是奈何众生迷失于心、而自己造作种种境界,清净和污秽于是有所分别,对待对立之相于是成就,束缚和解脱便有大大的差异。因此而受愚痴生死缠缚多生多劫,不能觉悟不能了知。是故必须劝导娑婆世界沉沦于苦海的众生,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也。

修习念佛三昧之行者,若是能够一念精勤,便可超越历劫以来娑婆世界之痛苦,此尤其是不必等待人劝导也。

在这个娑婆世界之中,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弥勒菩萨尚未下生,而菩萨贤圣等悉皆隐藏潜伏。一切的众生奔波跋涉于生死苦海当中,犹如失去父亲的孩儿。若不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大愿王为依归,则要以谁为救护呢?

各个经历了多劫的修行,都不能如愿而了脱生死,成就很小而失败却很广大,就如同大海和一滴水之差异。若是能够修行此念佛法门,求生于西方净土,虽然是仍然在凡夫之地,不出于一生之间,便可横超截度于三界五道之生死。不离于当下一念,即可昂首阔步于十方世界,供养一切的诸佛三宝,普遍教化一切众生。

何况此世界又是俗事千端,生起的诸缘有万般牵扰,如同枷锁如同钩索,连环牵扯而不断。此娑婆世界生灭无常迁变流转,今日明日难保其永远长存。忽然之间于眼光落地死亡之时,恍恍忽忽在三途六道之间已经飘零了多生多劫,而却不知道要自我归向于何处,如此可以说是大大的痛苦啊。

纵使是将来弥勒世尊出现于世间,而我却不知道投生于何处,尚且不曾听闻父母三宝之名字,何况是经典教理的圆顿之谈?

若不是从目前当下这一念之间,立下决定的志向,使过去未来的两头撒开,将现今一切境界的中间放下。怎么能够使念佛的行业昭明显著,修行的光明震动人天。

劝戒杀第十

众生与诸佛既然相同,人虽然是万物之灵,岂不亦与彼等众生同一体性,彼此完全没有差别。彼禽兽物类之所以异于人者,只是因为其无始以来之愚痴妄想,以及极重恶业之牵引所致,是故在不觉不知之间,改头换面,于异类之中受其形体也。并非是因其心体与我等有差异也。心体既然毫无差异,而我又与彼类众生同是在于生死轮回之中,云何可以用刀刃解剖切割其皮肉骨骸,溃坏伤害其其血肉肠胃肝胆。或者称其斤两重量而买卖之,或者以百般的方法火煎水煮。然后咀嚼其色身躯体,恣意取其血肉之甘肥美味。从来不曾顾虑畏惧未来在三恶道之中、无量长劫之痛苦,此可以说是过失之甚也。

如果忽然之间我们人身的业报受尽,反而恐怕所受的果报还有比他们不如的,于种种的物类当中,也曾经互相成为父母兄弟,妻子姐妹,以及诸般亲戚眷属。由于经过形体的变化流转,心识也因此迷昧沉没,不再互相认识彼此,如今如果杀而食啖之,即是杀害我之父母,以及先世的亲戚眷属等恩爱之人。此外释迦牟尼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其众生未来必定成佛之故,尚且应当至心供养供给侍奉,如同至亲父母之想,何忍残暴而杀害之。若是无知而杀害之,此也是杀害未来佛,难道可不令人畏惧吗?

是故我释迦世尊已经圆满了清净的觉性,示现形像于人道之中,于诸多的说法会上,以此戒止杀生之训示,一再地叮咛告诫,无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并且以此杀戒列于诸乘佛法之首要,于修行的清净梵行之中,无不严厉而恳切。怎么可以不深信呢?

若是我等出家之佛子,想要修习念佛三昧者,正应当要清净身口意三业,解除怨恨释除仇结,以往生于西方净土。

劝持众戒第十一(皆净业正因)

有疑惑者问曰:如今听闻念佛法门之直指和戒杀的说法,可以说是指出大体而契合于众生之根机。其事相与理体皆悉完备,实在是教善世间、利益众生之训示也。胆敢请问是不是只有此杀生之业,应当极力戒止之?还是兼带著偷盗、邪淫、妄语等诸恶业,也要全部深深戒止之呢?如果也是应当戒止,何以在谈论杀生的言语中简略之呢?

答曰:唉!你这是什么话啊!你难道不曾听闻经典中有‘具足众戒’的说法吗?何独只是戒杀,只是因为杀业最重。是故在修行正行之最初,首先令其断除杀业,如此才可以渐渐具足众戒,是故谈论得最为详细。

如今既然修此念佛三昧,正欲如同射箭一般,一箭而射中目的。不必等待此果报已尽,即可跳出烦恼生死的稠林,决定可以往生净土。岂可以破失戒法,使念佛三昧不能成就,而更再进入于三恶道。

03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所谓的精进者,乃是不为世间的八风所退转,又不被身心种种的邪异知见,以及一切的大小病苦之缘,而懈怠其修行,是故名为精进也。修行之人既然依照劝导而发心,永远断除杀业,渐渐具足众般戒律,想要进入念佛三昧。于修行三昧之中,应当更加坚强其心志,精进坚固而如同金刚幢,勇健不可摧毁。

正行第十三

此下所要陈述的,乃是正行之意旨。何谓正行?修行者既然发下此志愿,必定要使身心清净,然后入于道场之中。首先应当观察我自身,以及一切众生,常常在生死大海之中,孤独飘零沉沦没溺于六道生死之中,无有归依无人救脱。若是不能普遍令其得到解脱,何以名之为正行。于是平等观察于怨仇与亲爱之境界,即此种种的境界之上,起于大慈悲心。

其次则穿著新的清净衣服,烧香燃灯,并且安设静坐之坐具。将我们无始以来所有的一切善根,普为一切的众生回向往生于极乐净土,以庄严我们广大的行愿。于是便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圆满发起,五体投地而虔诚恭敬,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身相,胡跪合掌。祈求阿弥陀佛垂愍慈悲。恭敬礼拜表示虔诚。发露过去的种种罪业,修行五悔法门,旋绕于佛而归依之。

然后正身端坐面向于西方,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持诵经典称念佛名,并且出入经行。此念佛三昧者,乃是十方诸佛所赞叹,诸多圣人所共同遵行的。

但是念佛三昧的修行仪轨虽然有很多,惟有慈云大师所撰写的,其详细和精略得当适中。

要居处于清净的屋室,使其内外整齐而清净。随著自己的心意立下修行的方式,礼佛和忏悔,每日订定几次固定之数。然后精进一心努力修行,誓不中途悔改。或者专门持诵经典,或是专门持咒,或者但是执持名号,直求往生西方净土。

然而此诸修行的方式,其详细与简略虽然有些不同,而其功德法力却本来平等,只是个人的存心愿力,或有迟缓与快速之差别而已。此外慈云大师的十念法门,是于每日的清晨盥洗漱口完毕之后,安静自处面向西方,然后以十念法如法修行。此实在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初因,其愿力必定不可失去也。

有人问曰:我等于念佛之际,虽然运用身口之行,而内在的心念却纷飞不停,不能自我制止,且要如何地用心,才能够不散乱呢?

答曰:能够运用身口之念头,不必谈论其散乱与否。只要能够不间杂不中断,自然能够一心,也可以说其即是一心。只要以其修行不休止为限度,不必忧虑其散乱也。譬如世间人丧失了爱子,龙王失去了性命之珠,不必期待其一心而自然便能一心了,岂是因为制止妄念而令其一心也,此妄心本来就不可制止,其实根本就在于修行人的精勤与懈怠之差别啊!

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道场既然已经完备,供养的事物已经陈列,一一无不如法如仪,依循教法,运用以观照的智慧,以种种的殊胜妙境作知解。则生死烦恼之大海必定干枯,极乐净土必定可以往生。

当时有一客人在座,心志安定而自如。忽然作礼而问曰:

如今观察师父您的教诲,则知道修行之人运心广大欲度众生,不论是根机深浅之人皆应该如此。然而如果大家都来建立道场,使供养之事物完全齐备,然后乃可安定心神独自静处,才可起而修行之说法。若是像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根机钝劣、寡于见闻,自从昔日以今时,仍然孤独周旋游历于城县乡邑之境,或者去或者来。虽然想要处于寂静之地精进用功,但是量己福德之力尚未能如此。若是能够即于旅行之时,不必假借清净的道场,庶几让我辈晚生可以依教奉行。伏愿师父您能大慈大悲,启迪我等未闻之旨趣,婉转垂示其修行的始终方便。

答曰:大哉问也!世间人想要修习三昧,必定说一定要等到所需的百般事物都具足了,然后才要发心修行。如今你的心志,可以说是超拔于其平凡之类也。如果不是你的问题,便不能够显发我心中蕴含之心意,而使其能够完全披化于其余一切的根机也。

你若是想要决定得生于净土,应当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皆当作是修道之用,怎么会妨碍于客行的途程当中呢?你最初应当建立不自我欺骗之心,隐藏德行显露瑕疵,始从最初的脚根之下,便要内外坚定稳当。

其次则必须放下诸般之杂缘,停止休息万般事相,预先应当熟习读诵净土的经典咒语,以及五悔法门的忏法,令其极为通达流利。又应当起于真正的信心,运行大慈大悲的智慧,普遍为一切的众生,于此观念上发起修行。既然在客行的路途,居住的处所不是同一,如同行云犹如流水,是故不必庄严准备道场,只要能够清净身心,穿著随份而比较清净殊胜之衣服。即使是只有一小蕞的香华之供养,以此而供养三宝,以表达自己心中的一点奉献。然后正对著三宝之前,礼拜长跪而顶礼稽颡。并且立下广大的愿力,发誓永不退转。虽然没有道场的庄严,即于发心修行的日子开始,乃至于形体寿命穷尽之日,每日的二六时中,修行此净土法门。至于香华灯烛之有无,就不必再过问了。

客又问曰:修行三昧既然必须一心,然而人的俗事则有千头万绪,要如何修行,佛事与世间之事才能不会互相妨碍呢?

答曰:譬如被捕的鸟入于牢笼之中,其色身虽然在笼里,而心念却忆想著广大的园林,两者并不会互相妨碍。牢笼只能系住色身,并不能系缚彼求于出离之心。世间的俗事只能拘束我们的色身,而不能够拘束我们发愿往生净土之心志。所谓的三界就如同牢笼,此色身如同被拘捕的鸟,求于出离即是愿求往生西方,而彼广大的园林就是极乐净土也。是故可知虚妄世缘的千头万绪,并不会妨碍我们真实之心。更何况是在客居之间,他人的事务很少会烦恼到自己,自己也不会牵涉到他人,身心坦坦荡荡、如如不动,正好可以精进修行也。

若在有佛像之处,则当口业称诵经典佛号,身业从事礼拜,或是默念称诵、身体礼拜,对著佛像而修行。如果没有佛像,或者对著经典的书卷,或者只是面对著西方遥遥礼拜。或是除了东方以外,随便面于一方而礼拜,皆当完整而如同在道场中之仪式。若是有时是在道路之中或是登于舟车之时,以及不得已要作一切治身动作、运用之事,真的不可以排除放下之时。则佛事与世俗之事应同时运作。又应当思惟想念此世间之事务,本是为了长养色身之用,而我色身同时修行佛道,其功德也不会虚妄无用,即与在道场中修习三昧是同等的。

问曰:我听闻人家说一心不可以二用,得到一个便失去一个,如何可以两件事同时运作呢?

答曰:你难道到没听到前面所说的笼中鸟的譬喻吗?其已经非常明了了。又如同我们一个心,并不妨碍我们同时眼见事物、耳闻音声,身体作动、心中则有忆念,其应用乃是无尽,何只有两件事呢?其应用既然是无尽的,则应当就彼一切事务的动作运用之中,一心持诵《佛说阿弥陀经》一卷,或是《观经》的上品往生章,或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持诵净土往生咒,或者三遍、或是七遍,乃至一百多遍。又或者称佛名号三百遍、五百遍,乃至千遍,或者不计算其数目,作为入于忏悔前之佛事。回向之后,才进入于忏法。

其礼忏之仪式,都是从慈云大师的忏悔仪轨中而出,从‘一切恭敬’开始,其次礼拜三宝,运想香华供养,赞叹诸佛功德,礼拜诸佛圣人,然后进行忏悔业障,以至于旋绕诸佛、归依三宝,皆当随其文句义理、章节段落,一一观想我此色身恭敬对于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之前,或是此道场中形像的佛陀之前,长跪礼拜、瞻视旋绕,一一皆应明了清晰,不可使心中昏沉散乱。

礼拜完毕之后,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以及白毫相等,自我衡量时间而停止。然后再如前述的持诵经典咒语以及佛号,并且回向完毕,如此才是初日分的佛事。以此观想的礼拜等事,与在道场中的修行方法是同样的,只有道场是真的亲身礼拜,而在客途是用观想,这一点是有差异也。

应当在尚未作务之前,或者于佛前烧香一柱。如果还是不方便如此,但能随手拈一物当作是香,供养后便散撒之。到了修行之时只要运心观想即可。至于其余的时间只要独自静坐、独自经行。远离了喧闹及杂乱之处,并且避免与他人聚首闲谈。

日中分和日后分,以及夜间三分的时间也是如此,如是则为六时之修行方法。但是彼夜间之中,人已安定、环境已经寂静,其用功的方式正应当和日间不相同。修行之人既然是为了生死大事,岂可随意而流于懈怠,因此而恣意安心睡眠。此外应当观察身旁他人信根之厚薄,不可以恼乱他人,不可使人厌恶。如果对于念佛法门没有阻碍之人,则应当微微念出声音,使天神欢喜降临而护持,鬼神畜生听闻声音而解脱,则其功德更加深厚。

或者是在舟船之中,以及在他人家中偏僻之处,皆应当观察环境、观察他人,然后一心精进而修行。

若是正在佛前端身礼拜之时,忽然有其他之事情要紧急为之,也不拘束于已经礼忏多少了,乃至只有剩下一句一拜尚未圆满,即当于随其所在作务之处,继续观想而使礼拜圆满。千万不可因为进入忏法尚未多,而重新再起忏法。

此外这种用观想来礼拜的方法,实在是出于不得已的情况而为之,不可以在闲暇之时,也用观想礼拜的方式而懈怠其身行。也不可专门把此观想礼拜之法用于作务之时,而于闲暇之时反而虚妄浪费光阴也。对于佛法只有浅薄信心之人,不可以直接劝其用此观想之法修行。对于具有深信之人,又不可不暗中秘密启发之,使其自己肯于不断精进修行。

彼依清净道场而修行者,名为顺境中的易行道。在客途当中而修行者,名为逆境中的易行道。若是将逆境中的易行道,比较于顺境中的易行道,两者就像是天地一样的悬殊遥远,逆境中的易行道,其功德利益更为广大。

问曰:此观想之礼拜与亲身之礼拜是否相同呢?

答曰:你难道不曾听说,身口意三业者,意念是身业口业之主导。主者既然专注于观想,怎么会不推及身业口业。此外又如礼忏当中运用心念观想此供养之香华,以及此身心遍至十方三宝之前的方式,岂不是也只是用心念观想而已,比例此事便可了知。

问曰:若是如此,只要心念观想礼拜,可以不运用身业礼拜、口业称诵吗?

答曰:意业虽然殊胜,若是能够同时完具身业口业,名之为三业圆满修习也。其静默称诵之意义,比例于此便可了知。如果能以此观想礼拜之方法,于空闲之时填补礼拜之数,其修行则更加勇猛精进。

问曰:每日六时修行方法之外,要如何用心呢?

答曰:或者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持咒诵经,称佛名号,以及至心顶礼等修行,念念之间从不舍弃。这就如同行路之人,脚步如果紧急则到达的时间比较快速,脚步如果缓慢则到达的时间便比较迟缓。应当要如是精进用心才是。若是有人身心的体力较弱,不能全部修行六时的行法,只要订定诵经拜忏的课目,每日或者三时五时。虽然并不排斥增加时间修行,但是也不可以任意地增减时间,而改变了其所建立的修行方式也。

问曰:在客途中修行三昧之说法,其圆融修行的次第,在世间真是罕能听闻。若是如此,则依止于清净道场而修行者,则便可以不必要了吗?

答曰:譬如有人堕入海中,求取船筏却不能得。忽然之间遇到有一根横木,暂且抱执之而达到于岸上。岂可有船不乘,反求其横木而导致自我丧命呢!更何况在客居之中的离去或安住,都要随著主人的欣喜和厌恶。而在道场之中即毫无挂碍,怎么可以不精进用功呢?

如上所说的是在客途居住当中所修行的三昧,此三昧者,其境界甚为深奥,功德甚为广大。能够合乎于佛陀的妙心,称扬赞叹莫能穷尽。在四种三昧当中,名之为‘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顺四威仪三昧’,正被大根机之众生,小智慧小根机者,随分也可得到其利益。以此三昧比之于道场中之修行,只有缺少身业礼拜,其余的仪轨亦是相同。你应当以此三昧精进而受持,一心一志向西驰行,切不可因循怠惰而更再滞留生死轮回也,如上所说的自然是你的正行。

来客于是作礼曰:某甲我一生崎岖坎坷于客途之中,已经相当久了。每次想到生死无常,想要修行念佛三昧而却不可得。每日只有忧虑口舌身体之滋养,而于佛法修行的道场不能起而修行,因此感到遗憾。如今宿生以来的因缘幸运,得以听闻到此殊胜之说法,可以说是如同甘露灌顶,彻于骨髓都感到清凉。于是敢说我必然决定志向而一心受持,从今日开始,将所有的逆境怨恨当作是亲家,更无其余的怀恨。从此之后身心放下,如同止息了一付重担,安适自在坦然无碍。愿意生生世世恭敬顶戴一心受持此法门,宁愿断舍命根,也誓不退失此道。并且普使一切念佛修行之同人,皆悉能够了知此义。无论是在自己居住之处或是在客居之所,于逆境顺境当中,皆不妨碍于修行之道用,大家一同成就念佛三昧。这可以说是一切众生之大幸,可以说是学佛者之大幸也!

来客又问曰:如今有人听闻极乐世界、在此娑婆世界过十万亿国土之遥远,而望著途程畏怯遥远。并且听闻往生者多是一生补处的菩萨,因此自我羞耻而不能亲自努力修行者,又要如何呢?

 

答曰:彼等众生岂能了知如上所说十方尽虚空之世界,悉皆是在我之自心当中,心念如果清净则十万亿国土并非遥远,心念如果污垢则虽然在眼睫毛之处犹是遥远。只应思惟心念是否清净,何必计算路程路途之远近。

来客乃再一次地作礼曰:是的,我恭敬受持师父您的教化。我发愿能够以笔记录之,永远作为将来后世之训示。如今更再祈求师父垂慈开示于道场之中所修行的,其从始至终微细详明的正行法门,以普遍利益于世人,那么其幸运更是尤其广大啊!

04

三昧仪式第十五

念佛法门,庄严建立道场之事,和供养的仪式,以及预先治理衣服鞋履,更衣沐浴。和门房的出入,修行的前方便和正修,坐禅诵经忏悔礼拜等清净的法则,其详细的内容就如同慈云尊者忏法的仪轨等文章,于此不再完整说明。

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问曰:我听说阿弥陀佛的愿力遍于一切之处,如今观察师父您此说法,只能救拔彼即将入地狱之人,以及尚未命终之人。而那些已经进地狱恶道者,似乎是不能救脱。如果不能救脱,则知道阿弥陀佛和诸佛的愿力,乃是有其不周遍之处吗?

答曰:你难道不曾闻佛经中所说的,一切诸法之所以生起,其实乃是唯心所现。一切的因果和世界微尘,皆是因为心而成就其体性。若能了悟一切诸法尚且不离于众生之心,岂又能够离于阿弥陀佛本心之体,而使其愿力有所不遍之处呢?

问曰:若是如此,为何地狱之人长久劫以来受种种的痛苦,而未曾听说有人去救护呢?

答曰:你又应当观察如今市集村落当中,屠户肉店之内,聚集众生而杀之,日日夜夜而不休止,未曾听闻有人能够停止其杀生也。杀生之因既然不能停止,地狱之果报也无人能救也。然而所杀的是在彼众生身上,而果报却在我人身上,此只是因果业力之难以脱逃,岂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有所不遍,而使得地狱之中无所救护呢?

譬如有人,颇为了知经典之义理,能够符合于佛陀的妙心。然而于身业的杀盗淫三者,及四种口业,不能消灭去除。因为恶业未消灭之故,其人临命终时,无法遇到善知识提携鼓励其念佛,因而直接入于地狱之中,蒙受无量无边之痛苦。

此人虽然受诸痛苦,而其善因并不曾消灭,于其种种的痛苦事相当中,皆能观照而觉察,触到境界之时皆能悟到其是唯心。既然悟到其是唯心,也能了知众生与诸佛乃是同一个体性。以其乃是同一体性故,则知道自心即是如来微妙清净之身。由于能够觉察了悟众生与诸佛是同一之故,则正当其人受于地狱之痛苦时,皆悉如同梦中之事,了悟其痛苦烦恼之相,即是菩提。

由于此心对于自心的真相之了知纯熟而无错谬故,因此又能促使彼多劫的地狱极痛苦之果报,于一短暂的时间而轻受痛苦。因此其虽然在地狱中广受种种众苦,却没有痛苦之相。反而生起代一切众生受苦之心,是以不求能够快速出离。

问曰:如果是等待地狱的果报尽时,佛光再来照射加持。那么我必定因为果报已尽而自己出离于地狱,何须再由佛光来照射呢?

答曰:若是没有佛光,地狱报尽之后虽然能够出离。可是于三恶道之中,不知道展转于三恶道中经历于多生多劫,才能够投生来到于人道之中。虽然生在人中可是犹自贫穷下贱,肢体残缺不灵活和百种疾病,受于诸多的极大痛苦。又因为种种的求不得苦,使得心中的恶念转加更甚,如果不做些微的善行,还将堕入于地狱之中。就如同盲人进入于荆棘丛林,有何因由可以脱离呢。

若是其人从地狱出离之后,能够承蒙佛光慈悲下照之威力,则能转变重报使其轻受,转其长劫之果报使其短时而受,转其众多果报而使其减少而受。又能够一旦出离于地狱之后,便能生于有佛之国土。岂可以说不须佛光的加持照射呢?若是作如此见解者,即得广大的重罪。

佛经中云:‘阿弥陀如来,以其悲心彻底恳切之故,乃至于在无间地狱的大火轮当中,代替一切诸众生,受诸无量的苦恼,以种种方便善巧而救脱之,令其往生极乐安泰。’更何况是那一些尚未沉沦堕落于地狱之人,而不救护之。

又云:‘彼阿弥陀佛慈悲之力,普遍覆盖于世间一切的众生,不论众生对于阿弥陀佛之身,是以刀刃劈砍、或是以众香涂身而供养,阿弥陀佛以其平等慈力之故,皆无有分别而同样摄受。’是故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其下化众生彻底恳切之心,于此便可亲见。若是不能真实相信,不可以说是真正的了知佛法者。

十大碍行第十七

详究所谓一心平等之法,其体性从来不曾亏缺减少。一切的众生虽然缠绵于业识之中,无不皆能有出于尘劳之心志。

我如今既然是释迦牟尼佛之佛子,是故我今依照经典之意,创立了十种大障碍之行,名之为‘十不求行’。

第一,思惟色身不求无有病苦。

第二,处于世间不求无有困难。

第三,探究自心不求无有障碍。

第四,建立修行不求无有魔事。

第五,图谋事务不求一切容易。

第六,与人交情不求其能利益我。

第七,对于他人不求顺应适合我之心意。

第八,施予德惠不求望他回报。

第九,见到利益不求沾染分享。

第十,被人贬抑不求能够冤曲申明。

此十种大障碍之行,摄受了一切的诸大障碍,惟有上根上智之人能够堪任忍受。中下根器之人,不敢对其希求冀望。

若是有得闻此十句之义者,于诸般种种的障碍当中,一一皆能够观照觉察令心觉悟,反省自身体会佛道,坚固执持而不退失。

应当了知,此种种的障碍,即是一切众生的大善知识。可以帮助了脱生死的轮回,可以超越凡情而入于圣境。

何以故呢?色身如果没有病苦,则贪爱欲望之心乃会生起。世间如果没有艰难困境,则骄慢奢华之态必定会生起。修行如果没有邪魔之事,则广大的誓愿便不会坚固。种种事情如果容易成就,则心中便容易存有轻蔑我慢之念。与人交情若是都想寻求要利益我,则往往会令我亏失道德仁义。他人如果顺从配合我,则内心必定自满骄矜。施予他人德惠如果期望回报,则意念便会有不轨之企图。见到利益好处如果想要沾染分享,则愚痴之心必定倾动生起。受人贬抑之冤曲如果想要申张说明,则人我是非之心即未能忘却消除。

以如是的义理之故,则知道十种无障碍之道,反而能够生起种种的过失,以及成就如是一切不吉祥之事,并且成为障道之因缘。

如是十种广大的过失,乃是从凡夫的妄想所生,皆名之为邪见。由此展转生起无量无边之恶法,遍满于虚空世界之中。必定令其造恶之众生,堕入于地狱之内。岂可以于顺境之事,不生起敬重谨慎之心呢?

若是能够深深体会此种种的障碍之境界,正确认识病苦之因缘,了知病苦的体性乃是空寂,那么病苦便不能烦恼我心。了知所谓困难的境界,体会困难之境界本来虚妄,那么困难之境界又有何伤害呢?悟解障碍之事并无有根源,那么障碍自然便寂灭,遮障之事便不会造成阻碍。通达邪魔之境界本是虚妄而有,探究所谓的魔境并无根源,那么所谓的魔境又何能娆乱呢?思量了知一切的事务皆是从心而生,其成就与否乃是随业力而定,因此事务之成就并不完全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能力。

体察一切的人情是有其原因,于人情之中是难以勉强的,因此人情乃能任运随缘。悟知人们乃是处于世间,观察众人乃是虚妄而为,人们之不同只是酬偿的业报而已。观照德惠并不是恒常,功德也不是真实而有。了解世间的利益本来空寂,如果贪爱欲求利益则生起烦恼,因此利益不可任意妄求。受到贬抑之时能够忍受,忍受贬抑即是谦让,那么贬抑之委曲又何能伤害于我呢?

是故释迦大圣教化世间众人时,教导我们应当以病苦之缘为良药。以困顿患难为解脱。以种种的障碍为逍遥。以邪恶的群魔为学法之伴侣。以事情困难为安乐。以弊恶的交情为资粮。以忤逆之人为游乐之园林。以布施之功德为破弃的鞋履。以稀少的利益为富贵。以承受贬抑为修行的法门。如是则居于障碍却反而通达,求于通达顺利反而却成为障碍。因此于此种种的障碍之境界,皆转变而成为殊胜微妙之境界。是故究竟到底是有所得或是有所失,自然便不能确定而知了。

罗显众义第十八

所谓的念佛三昧者,名之为一行三昧也。这是因为彼修行念佛之人既能了知甚深之意旨,能够持守自己一心一意,唯有忆念彼极乐国土,唯有忆念彼阿弥陀佛。并且了知报身与国土无二,了知能忆的与所忆念者也是同一,乃得名之为‘一行’也。虽然名之为一行,也当以彼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无量的法门,以及诸般的功德之行,作为帮助佛道之缘,如是则往生的修行便能疾速地成就。是故所有一切的诸行,悉皆是为了净土而修,更没有别的歧异之道路,是故名之为一行也。就譬如众多河流入于大海之中,便一同得到大海之名。万般的善行同归于极乐净土,同得名之为一行也。

以如是的义理之故,则所有一切的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四弘誓愿、六度万行,皆是净土之行。

就如同经典当中所说的譬喻,昔日有人以一小滴的水寄存于大海之中,期愿其能够不败坏不失去,不变异不枯竭,即使虽然经过了许多劫,也要归还他原来的水。其人如是经过了多劫的时间之后,就以如同他往日寄放的量而来求取,果然真的得到原有之水,既没有败坏也没有枯竭。此念佛法门亦复如是,虽然以微小的善根,回向往生于极乐世界,就如同彼人所寄放的一滴水,虽然经过了他生他世的轮回,可是善根并不曾消失,也不会败坏枯竭,往生彼极乐世界是毫无疑问的。

是故祖师云:‘只要能够具有确信肯切之心,必定不会欺骗而担误。’又经典当中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实在是可以深信的。

是故释迦牟尼佛这一位至圣教主,于其一代之中究竟之谈,有无量无边的三昧,无量的解脱法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这一个法门,圆满收摄一切的法门而无外无余,悉皆能够完全具足。此念佛三昧宝王,能够摄持一切法门且能具足一切功德,也是如此不可思议。

自从释迦牟尼佛以至如今,将近有二千三百多年,其中有圣贤超凡之人,其尊重佛法如同至宝,看轻自身如同微尘。面临困难时而不畏惧,滨临死亡而不顾虑。挺起身心建立修行,一生努力修行此净土之道者,如何能够知道其有多少。或者有一些时而半信、时而不信之人,心中犹豫不决之人,尚且可以往生于彼极乐国土的疑城边地,更何况是具有正信而努力修行者呢?

唯有此念佛法门,因为仰仗著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之力,修行则必定获得成就,不会再有邪魔障碍之业,永远不会退转于佛道。

此外这个念佛三昧,非但可以远离魔障,亦可远离于人世间一切的县衙官司之口舌灾祸,以及种种的是非之境,困境患难,水灾火灾,盗贼土匪,以及极恶之人凶灾之事,乃至于一切的虎狼毒虫猛兽、鬼魅妖精,如是等种种不吉祥之事,皆悉不能侵犯伤害。此外又不会被一切的疾疫疠瘴、夏暑伤寒、痈疽疥癣、恶劣下贱、眼耳鼻舌的诸般病苦所烦恼,皆能如其所愿所行的而无亏缺损伤,皆能排除一切的灾难病苦等烦恼。

唯有在人世之中的名闻利养,甜蜜恩爱的柔软之贼,以及心中的嗔恨之心嗔怒之火。虽然有阿弥陀佛的佛力加持,因为其是自我之过失,因此没有办法救拔也。

感叹如今之人,或是虽有在修行而无有实际的效应,这实在是因为其信心之根肤浅微薄,信愿之因地并不真实。

修行当中如果有的人宿世的业障即将消灭,微微见到殊胜的好相。大众千万要记得,不可随便向人言说修行之工夫和感应,这是我至为祈祷、至为祈祷也!

只要修习此念佛之行,一切的恩德无不皆可回报。以是之故,我们应当一心念佛。

彼世尊说法大会之中、所有具大心而且有殊胜志向之士,承蒙随顺于世尊慈悲之意旨,悉皆发起愿力而祈求往生也。更何况是我等末法之世,钝劣根机而流浪生死之人呢?听闻而认识净土法门之人,必须要铭记于肌肉骨髓啊!

自从释迦牟尼佛演说此法之后,阿弥陀佛的愿力便不间断于此世间,代代之中不乏弘传阿弥陀佛大愿之人。这实在都是我阿弥陀佛广大不可思议之愿力而导致如此的。

若是有人真的能够如此,不师法于自己的妄心,不自欺亦不虚妄。能够随顺于此净土法门之正教,教诲他人而不倦怠者,纵使自己不能修行,即为已经修行。纵使自身未能学习,即为已经学习。何以故呢?法界乃是一相无二,无有自己与他人之分别故。

如同昔日有人,自己于其一生之中未曾亲自修行,但能以二次的机会倾尽自己所有的一切资财,以平等之一心,建立法会、劝人一同来念佛之缘故。其临命终之时,亦得往生于极乐净土,其事迹非常昭明显著。

是故可知若能发起慈悲之心,显示摄受他人之相。以及能够利益彼人,劝人念佛修行者,其所得的功德非常弘大众多。这实在是因为阿弥陀佛这个无上法王之功德所使然。

独示一愿四义之门第十九

有人问曰:师父您这一本文集,除了叙述依报正报,阐明观照之智慧,分别折伏和摄受之法门,以及显示众多义理者等等。其余如破斥妄见显示真义之类,我好像是未曾听闻也。我等虽然不能入于念佛三昧直指人心之道,而也获得了一些更新而补充见闻之利益。敢问师父您何以作此文集呢?

答曰:唉!我乃是感伤世间不能依循轨范于正道也,而悉皆追逐于虚妄的物块、致使落入于邪道,是故为之而作如是之说。岂是我喜好于言辞之辩论呢?这实在是出自于不得已也!

此人又问曰:此念佛三昧之说,既然详细而且明了,有的人还是说难以到达,师父您还可以用一句话而穷尽其义理吗?

答曰:何必要用一句,也可以用一个言词而穷尽之。何谓一个言词?即是所谓的‘愿’也。何谓一句而能统摄穷尽?即是所谓的‘戒解行向’也。然而此一部文集之义理,并不超出‘戒解行向’这一句话。而‘戒解行向’这一句,则必定从‘愿’而起,如此乃可说是以一言而统摄穷尽也。

何者称之为‘戒’?这是说修行人既然修习念佛三昧,若是不能严持戒律。虽然具有正确之信心,但是却常常为彼世间的恶缘杂染,所侵挠而攻夺。《观无量寿佛经》中云:‘若一日一夜受持沙弥戒,受持具足戒,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故必定应当要持戒也。

何者称之为‘解’?这是说修行之人,既然修习此念佛三昧,若是不能了知净土与秽土此二国土的真实情境,东方与西方相对而立乃是真实而不虚谬。此外又能够了知,即此清净和污秽的两个国土,全是具足在我自心之中,不离于我当下之心念。若非如此则要从何方法而修,才可得以往生于彼西方净土呢?是故应当具有正确之知解也。

何者称之为‘行’?这是说修行之人念佛求生于西方净土,其智慧见解既然正确,则必定要依其正解而建立修行。二六时中精进行道,身业礼佛、口业称佛、意业忆想佛,三业无有亏欠缺失,勇猛直进而不退失,订定日期求生彼国。

何者称之为‘向’?修行人想要必定往生净土,于如是持戒、慧解、修行等所生起之功德。以及今日在一切时一切处,与无始劫以来所有大小之善根,一一皆悉回向于往生西方净土,临命终时乃得决定往生。

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门一句之义理,能够统摄一切的善法。譬如春夏秋冬四时能够成就充实稻谷水果,各得其一段时节之需要,失去一个即不能成就。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门,也是如此。

又问:彼乡野之间只有两三家的村落里,那些平凡的匹夫匹妇,和老公公老婆婆,东西的方向都不能辨别,菽草和麦子都分不清楚,于此‘持戒悟解’等一言具有四义之说,愚昧懵然而无法了知。或者只是唯能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或者只有专心精勤地礼拜于佛,而临命终时却能得以往生,其往生的征兆灵验也非常地明显,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曰:众生的一心之中,有何佛法而不具足。既然从智慧的知解上,相信有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二种国土,然后发起修行称念佛名,并且回向求生于极乐世界,岂会更再毁破佛陀之戒律呢?如是四种义理既然具足,诸般修行不必建立而能成就,于是便得往生于极乐世界,成就其最初所发之信愿。岂可以说其是菽草和麦子都不能辨别、东方西方都分不清楚之人呢?

问曰:若是如此,则修行之人只要一心用功,诸般的修行自然具足,更不必再建立四种义理之说也。

答曰:若是能够先知道四义即是一心者,就如同以其建筑的基地坚牢稳固的缘故,则永远无有退转之事。若是先只知道一心修行而后才渐渐具足四义者,虽然也是得以往生净土。可是于修行当中若是忽然遇到魔业恶缘、邪师乱党,则很多都会有退转。由是可知还是以了知四义为较优也。

05

到了此时提出问题的大众即将散去,忽然之间,有人承继上一个问题之意旨,又再问曰:我过去听闻净土法门,劝导修行之书,自从古代以及今日,著作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云何如今师父您更再有所著作,使修学佛法之人再有不同的知解呢?其义理若是承述古人之说,古人已经清楚地说明,不须更再加以言说。其义理若是另外有所建立,可是如今之人若是莫能了解,恐怕会成就了其臆测之见解。若是不超出此已说和未说之二句,不知道师父您是为了名声远闻呢?还是为了利益供养呢?我期愿能够听闻其要点。

答曰:唉,你实在是难以教诲、难以开示明了也!我曾听说古人凡是建立言论,必定要祖述于佛陀之经典。佛陀之经典虽然只有一句之义理,假使众生,有其甚深的智慧辩才,其义理旨趣犹不能被穷尽。岂可以说古人已经说了,而如今之人便不可以再言论呢?岂是过去释迦牟尼佛已经说了,而古人不可以再言论呢?你却不知道如今之人如果不叙述古人之言语,则古人之言语行为便不能显示。

此外彼古代圣贤之书,虽然极为众多,其就如同山之高大、海水之累积,可是泯灭消失的也很多。后世之学者根机迟钝,很难全部去探寻研究。是故于彼广泛的文章当中,选择摘取其精华而简要之义,心中急于想要解决当今世人之疑惑。于是收集而编列成册,只想要去除末法时期沉痛之病痾,岂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名声呢? 

此外如今世人之疑问,有些是古人所未曾听闻的。古人所发生的偏差,如今之人未必能够到达。

示念佛灭罪义门第二十

佛陀在经典当中有‘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声,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之文句,我于此经典之语有疑惑。若是真的有此道理,如今观察世间之人,尽其一生当中,没有说不曾称念过一次阿弥陀佛者,如是则应当皆能灭除如是种种之重罪,悉皆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了!何以世间之人依旧仍是愚昧无知业识茫茫,死亡之时如同落入滚汤之螃蟹,所谓的灭除罪业之义理又何在呢?不应当是释迦牟尼佛之言语是有所虚妄吧,期愿师父您为我解释回答。

答曰:这真是问的太好了啊!彼娑婆世间尚未了悟之人,因为你如今之所问,于此念佛三昧之修行必定可以不再退转,而且直接往生于西方净土了!如今世间上修行之人,皆认为经典中的此段说法,只是善巧方便劝导众生精进修行之语而已。岂能了知此乃是释迦牟尼佛真实不虚之说,必定是不会欺骗我等众生也。

世尊释迦牟尼佛成就佛道以来,已经经历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尘点之劫数,此尘点劫之数目,然而我等同样也是在如是数量的时劫当中,居处于生死凡夫之地,漂零轮回于六道之中。于其时劫当中所造的诸般烦恼结业,没有办法思惟限量,我们生死轮回经过的如此尘沙劫数,怎么可以称度思量呢。

假使有人于其一生之内,不要说是修造其他的善法,只有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尽其一生之寿命,令其念佛之音声声不绝。随其所称念之阿弥陀佛名号,一句一句皆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而尽其一生以及他生他世所称念之佛号,其灭除的罪业之劫数虽然很多。可是若是相比于过去极大久远劫生死以来之尘点劫数,正如同手指甲上的土,而要相比于大地上的泥土也!

怎么可以说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灭除多劫以来的罪业之故,而便更再也没有其余无量劫之罪业了呢?而却不知道尚未灭除之罪业,其劫数之恒长久远,乃是无有开始无有边际,其数目实在是超过于如是八十亿劫等数量劫数之外。这又譬如是一枝火把的火炬虽然是很热,可是想要消灭所有大地上的雪,岂是很容易可以融解消化的。是故虽然念佛可以消灭罪业,然而却未能往生极乐净土者,其义理便是如此。

况且人们长远劫以来造业之心非常坚固,念佛片刻的时间其心力较弱,退步很容易而精进却很困难。乃至烦恼无明是无始以来而存在,发心修行则是在最近之几生几世,其罪业岂是很容易消灭的呢?怎么可以不仔细地思惟呢?

就譬如壮士正在战争时落入敌人之包围,在其临于命危的仓促之间,遇到一位将军,赠与他强力的弓箭、锐利之大刀和良好的马匹。此落入包围之壮士即时便勇猛奋发其心志,奋力扬起威神武力,勇猛地挥刀挽弓,便能突出重围出于敌阵。而此临终之人赶紧念佛也是如此,可以蒙彼阿弥陀佛接引而往生极乐世界,其义理也是如此。是故佛经云:‘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声,即得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

然而这并非是指如今那一些念佛之人,心志不能专一,今日三,明日四,于修行法门犹犹豫豫的人。如此散心念佛之人,其称念阿弥陀佛的声声之中,并非不能灭除如是劫数之罪业。但是因为初发心的时间比较迟缓的缘故,其得到果报而往生净土也比较迟缓,其念佛之功德只可以作为他生他世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缘而已! 

是故可知,若是能够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精进而不休止,此念佛的功德实在是难以称度测量。此外称持佛号属于口业,惟可论其功。而忆念佛则是在心,乃可彰显其德。如是论功,则在于我之孜孜不倦的口称佛号。若是彰显其德,乃可见到阿弥陀佛现在于前。二者的义理不同,其高下优劣亦明显可见。口称佛号尚且有如是之功,更何况是心中能够忆念呢?

略示列祖行门第二十一

念佛法门之广大,普遍摄受一切的根机,容易进修而功德高大,乃是其他种种的修行所不能及的。最初始自释迦牟尼佛于灵鹫峰上初度演说,乃是一切大根器众生之所归向也。最终传至东土震旦而流耀其光辉,使三乘之人皆能共证。于是令佛法的教化更加兴盛,可以说是振古绝今。

人们若是能够至心念佛,岂有不能西归净土者。如是则只应忧虑人们不能修行,不必忧虑阿弥陀佛不会垂慈感应也。

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

详细探究种种的邪见之根源,实在是源由于不正见的师长朋友之教化也。彼邪见如果一旦染污于神识,则万般的教化也没有办法挽回其心。所以此《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便是由于此种因缘而作也。

我才立下了著作此书之心志,即以此心缘于娑婆世界,由于种种业力所系之广大痛苦,忆念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之逍遥自在。如此净土和秽土交相参究,众生之痛苦与诸佛之安乐互相显现,无量广大的义理之海,因此聚集于自心,法喜充满盈溢于胸中,就如同不见到有我自身一般。

我如今期愿以如上著作论述之功德,以及未来世有人观见此文集而发菩提心,求生于极乐净土的一切善根。使其如同法性之理,展转流传无穷无尽,再将自己的果报回入于因地,遍满周布于微尘之刹土,为其道行为其愿力,回向布施于一切众生,使其一切功德智慧皆能圆满成就,同得往生于极乐净土。

又期愿能够承蒙如上之念力,皆悉使得十方的国土世界海,以及娑婆世界的一切众生,如同我所期愿的,若是同行或不同行者,依报正报、色法心法,一时之间皆能趣入于极乐莲邦之教主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的一毫端当中,悉皆转变为极乐国土,人人皆能变现自在,游戏神通,就如同阿弥陀佛所住之境界,永远没有遗留剩余,我的愿力方才圆满。

于是又重复一心,摄受我从无始劫以至今日,乃至尽于未来之际,无论是大功德或小功德,身口意三业所修的一切无量的善根,至诚一心而回向往生。期愿此念佛法门,期愿此善根,能够周遍于我之六根,以及诸手足肢体。令我的六根,境界与智慧皆能自在,遍满虚空之界,皆为我之色身,悉能宣扬演说如是的净土法门。

此外又期愿此文集之法门,恒常能够存在于世间,就如同诸佛的法身,作为一切众生不请自来之友,普遍利益一切有情,同得往生极乐安养。并愿天龙八部,常常能来护持。于此念佛法门,不容遭受毁破消灭。就如同法性之理体,永远得于流通,与诸佛一般常住于世。

附:破妄念佛说(一名直指心要)

明·四明鄞江沙门妙协著

念佛三昧者,乃是大雄大力的释迦牟尼佛观察此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等业力系缚之诸般痛苦,于是教人称念彼阿弥陀佛,以求生于西方极乐国土之法门也。从古代开始以至今日,依循教法而往生者实在是不可以微尘数、恒河沙来比喻其数量也。

直至今日距离圣人之世愈来愈远,人世的道德伦理愈渐淡薄浇漓,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境界现今仍然存在,于是乃错解‘诸法在心’这一句话而以为玄妙。于是便妄认自己胸中六尘缘影昏挠挠相者为自心,并认为极乐国土便在其内,而不求生于彼西方极乐国土,这实在是颠倒之至也。

纵使所谓的悟道便以为诸佛的国土是在我人心中者,也只可以说是见性悟道,怎么可以说极乐净土是在心中呢?若是有人作如此的见解者,实在是名之为邪见。世间上没有比此见解还更下劣者,实在是可怜悯哉!

你如今若是想要悟得真实本然之心者,首先应当先观察你所误认的六尘缘影之心,本来就在你色身的胸怀之中,而此胸腔乃是住于色身之中,色身则居于国土世界之内。

而此娑婆国土以及一切的清净和污秽的世界海,皆悉在十方的虚空之内。此虚空界无有边际无有外余,十方世界的依报正报,一切的世界皆是在虚空之中,此虚空之广大无边实在是难以思议。

那么释迦牟尼佛说诸法在心者,实际上不是在你胸怀之中的妄想分别六尘缘影之心当中也,乃是在我现前一念本自真实之本心内也。此真实的本心,远离于一切的觉知,超越于种种的见闻,永远断除一切生灭增减之相,非是始古、非是今时,其体性本来即是真如,而又具足含摄种种的妙用,乃是十法界迷悟之根本,实在是没有办法而可思惟言议其广大啊!

既然一切的报身国土,皆在你如今大觉不动的真心之中,与佛所证者皆是相同。如是则可以了知极乐和娑婆等国土,虽然是真实存有的境界,可是其乃是全部为我之真实本心。既然国土全然即是我之真实本心,则我如今任意于其中间,舍离东方取于西方,厌离秽土欣喜净土,恶弃娑婆求生极乐。乃至憎厌生死、爱恋诸佛,于其之间任意地炽然著相而求,皆不离于我天然的真实本心也。由于如是而求,皆不离于真实本心之故。

是故彼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现起之时,即是我本然真心之显现;我本然真心显现时,即是彼阿弥陀佛显现。此外我之真实本心即是彼阿弥陀佛之心,彼阿弥陀佛即是我心中之佛,乃是同一体性而无二无别。是故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此外又云:‘祈求彼佛,即是求于自心;想要求于自心,必须要祈求彼阿弥陀佛。’其义理旨趣已经相当分明了!

云何如今之时,有一些破坏佛法的散漫僧人,清闲之道人和游逸之儒者,以及那些广泛参究禅理者。其不知道即境界之当体即是自心,祈求往生并不妨碍真道之义理。反而于不二无分别之佛法当中,分别此是心内、此是心外,辨别境界、辨别自心,又教人舍离外境取于内心,背离境界趋向自心。使憎恨和贪爱之心念转多,使分别之心更甚,而深深违背真实之义理旨趣也。

一旦分别其为外境,便以极乐世界为外境,教人不必求生极乐世界。一旦分别其为内心,便虚妄乱相六尘缘影这个虚伪的妄想分别为心,而认为极乐世界是在其内。并且自己思惟此六尘缘影之心并无形质,因此又说本来没有一切因果善恶之事、及修行证果之法。

从此以后便放纵心意,虚妄地涉足于世间之尘缘,教人不须礼拜于佛,也不必烧香燃灯来供佛,更不必诵经忏悔发愿等。将种种的善行,称之为著相。其比较好的,便使人缚住心念令其不动,就如同一颗无知的顽石相似,以此而坏乱了真实的禅法。更过份的则教人放任自如,并且说杀生偷盗淫欲之业,悉皆不实而如同空华,并不会妨碍于佛道。此人因为这种邪见,直接堕落而向著阿鼻地狱底部最下一层而住,其罪过更甚于杀生酤酒。

此外其对身外的田园屋宅、山河大地等其所依止生存之境界,虽然因为见到其是实有,不敢说其是无。同样也是将其指为是心外之物,将自心与境界打成两断,不能得成片段使其心境平等一如。唯有对于自己著衣吃饭,因为贪爱口舌身体之念头很重,不敢叱责其为心外。而对于天堂地狱,以及极乐国土等微尘数的他方世界,虽然曾经听闻其名称,因为不曾亲见之故,直接便说其为无。反而说某某人于某某处很快乐,这便是天堂。某某人于某某处很痛苦,这便是地狱。从来不曾知道其真心非是虚妄,而同样也真实具有天堂地狱,以及如微尘数的刹海世界也。而却以此邪见教人不必求生极乐净土,这真是愚痴之甚也。

呜呼!你既然不能认识不生灭的真心、含裹收摄了广大的虚空,而妄认色身之内、方寸之间的六尘缘影分别妄想者为自心,这便是以贼为子,而不求于佛,其见解实在是卑劣也!《楞严经》云:‘譬百千的澄清大海,却放弃之,而只认取一小浮泡水沤之体,将其视为是全体的海潮,即是穷尽了瀛海渤海,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正是在指此辈之人。

是以我之心性实际上与阿弥陀佛是同一理体之故。是故我阿弥陀佛的愿力威德光明在我的心中,承受我心中愚痴之力,而广作一切的佛事,无时无刻不引导于我。而我心亦于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大菩提心之内,修习念佛三昧而求生净土的一切善行,无一善行不具足含摄了阿弥陀佛之功德,了知彼阿弥陀佛之功德,而成就了我之三昧。

是故可知阿弥陀佛的愿力,始自最初之发心,终至于究竟成佛,无有一法而不直趋我心,因为我心即是佛心之故。

而我之心亦于无始劫来以至今日,乃至尽于未来际,修习的一切三昧,无有一法而不摄归于佛海,成就了本来之佛,因为佛心即是我心之故。如是则依报正报、色法心法,因地果地净土秽土,虽然都是同在于一心,而实际上却不妨碍一一各自有其分际,各住其位于一个真心之内也。

以其乃是同一心之故,虽然净土和秽土有所不同,可是所求的净土并不出于真心之外。以其各自有其分际,虽然是同在于一心之中,而必定要舍离秽土、取于净土也。舍离秽土取于净土,则必定感应道交,见到彼本性弥陀。了悟本是一心,则净土秽土各自有其分际,便可以悟知唯心净土。若能如是而修,就譬如一滴之水投入大海之中,便与大海同一气味,才知道大海即是自己也。岂有任何一个修行是虚妄弃置,不能成就其功德呢?

如今乡野中两三家的村落里之愚夫愚妇,虽然不能认识净土深奥之义理。可是以其相信实际上是有彼极乐国土之故,于其临命终时,反而能够得以往生。而彼畏惧有相、陷于顽空之人,因为误认六尘缘影为本心,认为没有心外之国土。是故虽然有在学道修行,还是要受生死轮回之苦。

此外彼极乐国土既然殊胜,那么想要求往生者,也必定以深心而起于殊胜的愿力和修行。或是单称阿弥陀佛名号,专门持诵一个神咒。完全拨除尘世之杂缘,一心专注精进修行。心中没有放弃懈怠,临命终后一定可以往生净土。

此外更加能够孝顺奉养父母双亲,恭敬奉事师长,以慈悲心而不杀生,修习十善业道。更再受持三归依,具足种种的戒法,不违犯戒律威仪。并且能发广大的菩提心,深信事理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进他人修行。如果能够修习如此之法,亦得往生彼国。

若是能够得生彼国,不只是能够往生净土而已,又能够了知如上前述的老实努力念念求生净土之时,正是无念、无求、无生之理。何以故呢?即精进修行之当下即是无修,不是说不从事修行才叫作无修。

若是真的以为一切都放下,善恶都无所执著,坦坦荡荡无所作为、无所挂碍,才是无修者,那么其又如何异于断见之外道呢?这不是愚痴是什么呢?难道不曾听闻古人以色相反而是无相,以深深的修行是为无修。以彼古人之言来比例此事,则法法皆是如此,怎么可以不仔细审察之呢?

如今思惟忆念人命无常,转个呼吸气息之间便到了来世。又况且加上尘劳之事连环相续,就如同钩锁铁链一样不断。是故我今恭敬作礼,奉劝一切的佛子,皆当一心精进而修行也。

此说乃是因为我故乡的人士李居士,作劝人念佛图,请我著作语言于其中,是故叙述此说。时洪武乙亥年九月二十日书附。

 

 

旧跋

净直我过去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法语,便知道有净土这一个法门。然而心中犹自以为净业和禅宗,正如同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一样,不妨各自擅长其优美。尚未了知净业即是无上的深妙禅也。

自从丁亥年冬年,登入于祖师之堂,礼拜蕅益大师,听闻禅宗和净土不二之谈,说是不但不可以区分而别异,同样也不必等待去将禅净二者会合。虽然非常仰慕蕅益大师之高见,可是心中却暗自怀疑之。如今阅读此《念佛直指》,才相信蕅益大师实在不是自己臆测之说。同时也相信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之言语,实在是不欺骗我人也!

是故努力募集众缘,以刻印流通之,而众多之莲友亦欢喜乐于赞助。这应当是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普遍贯彻于人心已经非常久远了。刻板既已成就,敬跋数语,以表明我心中之法喜。

辛卯中秋望月,净业弟子车净直书于四莲居,时年六十。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了然法师:印光法师文钞纲宗

上一篇:

《念佛三昧宝王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