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上海织密生命救护网

2019-01-24 18:12:19浏览:18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特约记者 宋琼芳“‘120’救了我的命!”不久前,经历夜半惊魂的王老伯感叹。王老伯家住上海市徐汇区东安二村。一天半夜,他突
  □特约记者 宋琼芳

  “‘120’救了我的命!”不久前,经历夜半惊魂的王老伯感叹。王老伯家住上海市徐汇区东安二村。一天半夜,他突然喘不过气、连连咳痰、脸色苍白、大汗淋漓、无法平躺,家人赶紧拨打“120”。不到10分钟,徐汇滨江北急救分站的救护车赶到,急救医生顾晶立即让老人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原来,王老伯是慢阻肺患者,因天寒导致病情加重,引起呼吸和心脏衰竭,幸好及时送医院救治,转危为安。

  上海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近日发布最新数据:该市急救分站总数达164个,覆盖16个区;有救护车907辆,年出车81万次,平均反应时间13.8分钟。力争通过明后两年努力,达到“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不超过3.5公里、急救车辆每3万人1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不超过12分钟”的目标,实现“全国服务量最大、服务半径最短、反应时间最快”,为市民织就一张坚实可靠的生命救护网。

  为更多生命争分夺秒

  “冬季,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发,‘120’又将迎来一波急救高峰。”在毗邻黄浦江的徐汇滨江北急救分站,顾晶告诉记者,她随时准备出车。

  “这个急救分站是2016年首批‘市政府实施项目’之一。有一部24小时待命的急救车,一部往返邻近各大医院的转院车,以及一部用于康复出院专线‘962120’的非急救车。急救车的日班出车量每天12车次~15车次,夜班有7车次~8车次,有效缩短了急救覆盖半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负责人陈怡婕介绍。

  “这片区域居民呼叫点较多,因为这里‘老公房’多,老年人居住密集,而且这里又是上海四大商圈之一,人流集中,对院前急救需求较大。杨浦五角场急救分站因此而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主任周振告诉记者,五角场急救分站每月急救车出车量达500车次。

  伴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上海院前急救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为此,上海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对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行市级统筹、统一规划,包括统一指挥调度、统一管理考核、统一建设标准,同时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分站结合城市医疗卫生用地优先设置。通过连续3年实施“市政府实事项目”,上海持续加强急救网络布点。预计到2020年,新建急救分站将达50个。

  在健全急救网络的同时,上海完善分类救护服务,在院前急救体系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非急救业务运营模式,为急救业务腾出空间,提升急救服务效能。2018年4月,上海市开通“962120”康复出院热线。截至目前,服务约3万人次。

  “我做急救医生20多年,见证了上海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巨大变化。从手写病历到电子病历,从听电话记录出车地址到GPS定位跟踪,乃至每一部车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的每个节点都精确记录到秒。”陈怡婕感慨,“大数据时代,院前急救与时俱进。”

  通过加强院前急救基础设施,升级车辆装备,开展信息化建设,上海“120”与多家三甲医院建立联动机制,探索将救护车上的心电图等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同步传输至医院,实现院前院内智能化衔接,为更多生命争分夺秒。

  让急救力量源源不断

  “2003年刚进单位时,周围年轻同事比较少。而现在,和我一样的医生越来越多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吴昕说。

  随着纪实真人秀节目《紧急救护120》的热播,吴昕成了“网红”。不过,令他更高兴的是,院前急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理解和关注,职业前景愈发光明。“一方面,年轻急救医生培养受到重视,青年医师培养计划、美国心脏协会培训等都为我的能力提升带来很大帮助。另一方面,通过绩效改革,我们的收入和医院医生的差距逐步缩小。”吴昕说。

  目前,上海院前急救一线从业人员约2800名。该市通过实施人员分级分类科学管理,优化人员结构和配置标准,科学合理设置岗位等级,并建立符合院前急救工作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绩效调整,一线急救医师待遇水平明显提高。

  和吴昕一样因《紧急救护120》“走红”的,还有高年资急救医生姚明。今年50岁的他,对急救事业依然充满热情。节目播出后,他们出车时会被市民认出。一声真棒、一句辛苦让姚明真切体会到一名急救医生的价值所在。

  “以前,急救医生在人们眼中就是搬运工。可这些年来,我们的设备、理念、技能越来越先进,社会对我们的了解也不断深入。”姚明说,“当‘老急救人’退休后,希望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把急救事业发展得更好。”在他看来,年轻急救医生培养力度需进一步加强。“要让‘120’医生到医院里接受深度培训,让他们了解救治过程,参与急诊工作,对院前急救有更深刻的体会。”

  据了解,上海在稳步推进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工作的同时,也在健全院前院内联动培养机制,完善临床医学院校教育与院前急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分片区推进

上一篇:

黑龙江提高康复救助标准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