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肝炎预防小常识

2019-06-05 19:18:35浏览:82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文章目录一、肝炎预防小常识二、肝炎的诊断方法三、肝炎患者的饮食肝炎预防小常识1、肝炎预防小常识1.1、管理传染源:肝炎病人须

文章目录

一、肝炎预防小常识二、肝炎的诊断方法三、肝炎患者的饮食

肝炎预防小常识

1、肝炎预防小常识

1.1、管理传染源:

肝炎病人须住院治疗。应与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或戊型肝炎分室住院,防止交叉感染。乙型肝炎无规定的隔离期,只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尤其是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者,要注意隔离。

1.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卫生宣教工作。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堂实行分食制。

防止医院内的感染,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手术器械、探针、口腔科及五官科器械和各种内窥镜应进行严格消毒。透析室应加强管理,注意消毒。加强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管理。用更加敏感的方法严格筛选献血员。

加强母婴传番的阻断工作,产前检查应包括HBsAg、HBe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产妇设专床分娩,严格消毒器械。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出生后用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方法加以保护。

2、肝炎的发病原因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其形态为无囊膜的20面体呈立体对称的球形颗粒,直径25~29nm,内含单股正链RNA基因组;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42nm有外壳(HBsAg)和核心(HBcAg)组成的DNA病毒,HBV的核心由DNA、DNA多聚酶、HBcAg和HBeAg组成;丙型肝炎病毒(HCV)可通过血行传播;丁型肝炎病毒(HDV)为一种缺陷性RNA病毒,直径为35~37nm,具有HBsAg的外壳;戊型肝炎病毒(HEV)是肠道传播肝炎的新病原,过去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3、肝炎的危害

3.1、损害肝脏。急性、慢性肝炎患者,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尤其是甲型和乙型肝炎。但如为急性重症肝炎或急性重症肝炎,则病死率很高,可达60%-70%,即使恢复,也往往发展为肝硬化。甲肝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很少。但急性乙肝约15%左右转变为慢性肝炎,丙肝演变为慢性肝炎者更高,约26%-55%,现已证实有些肝硬化和肝癌是由丙肝演变而来。

3.2、侵犯其他器官。肝炎病毒可侵犯其他器官,如乙肝病毒标志亦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找到。因此病毒性肝炎还有一个危害性,即是肝外组织的并发症,如关节炎,肾小球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较少见的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和心包炎等。发生肝外并发症以乙型肝炎多见。

肝炎的诊断方法

1、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指标有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A)等等。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是轻度,还是重度。转氨酶尤其是ALT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标志;血清总蛋白分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下降提示肝细胞损害,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A/G比例倒置。

2、 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又名乙肝五项,它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两对半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参考性不大。为了肝脏健康,建议大家在闲余时间都要到医院做下乙肝两对半检查。

3、 B超检查

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

肝炎患者的饮食

蛋奶类:如鸡蛋、鸭蛋、牛奶等,富含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能够促进肝细胞的恢复期生长,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但是肝昏迷或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不宜食用,另外,蛋白质食用过多会转变为脂肪,因此不宜多食。

豆类:豆腐、豆腐干、豆浆、豆芽等豆制品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不但有益于促进肝炎患者康复,还能增强肝脏的代谢功能,非常适合肝病患者服用。

果蔬:新鲜果蔬,如芹菜、菠菜、油麦菜、香菇及苹果、山楂、梨、杏、芒果、西瓜等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对治疗肝炎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乙肝吃紫河车好吗

上一篇:

喝绿茶对脂肪肝好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