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附睾炎是性病吗

2019-06-17 20:16:46浏览:5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文章目录一、附睾炎是性病吗1. 附睾炎是性病吗2. 附睾炎有什么症状3. 附睾炎有什么危害二、附睾炎怎样治疗三、附睾炎要注意什么

文章目录

一、附睾炎是性病吗
1. 附睾炎是性病吗2. 附睾炎有什么症状3. 附睾炎有什么危害
二、附睾炎怎样治疗三、附睾炎要注意什么

附睾炎是性病吗

附睾炎不是性病。主要由性接触传染的疾病称为性传播疾病,可简称为性病。经典性病只有5种疾病,即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也称第一、二、三、四、五性病。

附睾炎是育龄男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当身体抵抗力低下时,当身体抵抗力低下时,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便会进入输精管,逆行侵入附睾,引发炎症。

附睾炎患者多继发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一般附睾炎患者在附睾丸头部或者尾部会出现硬结,发生在尾部者居多。附睾炎的症状主要有睾丸胀痛、肿大,有似蚯蚓状血管曲张,硬结结核,阴囊潮湿、精液稀黄等。

2.1、急性附睾炎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高热,白细胞升高,患侧阴囊胀痛,沉坠感,下腹部及腹股沟部有牵扯痛,站立或行走时加剧,患侧附睾肿大,有明显压痛,炎症范围较大时,附睾和睾丸均有肿胀,两者界限触摸不清,称为附睾睾丸炎,患侧的精索增粗,亦有压痛,一般情况下,急性症状可于一周后逐渐消退。

2.2、慢性附睾炎临床表现:

慢性附睾炎较多见,部分病人因急性期未能彻底治愈而转为慢性,但多数病人并无明确的急性期,炎症多继发于慢性前列腺炎或损伤,病人常感患侧阴囊隐痛,胀坠感,疼痛常牵扯到下腹部及同侧腹股沟,有时可合并有继发性的鞘膜积液,检查时附睾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变硬,有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可增粗。

炎症反应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也会毒害精子,或改变精子的生存环境,使精子活动力下降、死精子增多,造成畸形精子率上升,精子数量减少等。

附睾炎如果是由淋球菌、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不仅会发生炎症反应而损害精子,而且极易引起附睾管腔的缩小或堵塞,导致附睾尾部与输精管连接处不完全性或完全性梗阻。这是一种难以逆转的附睾炎后遗症,精子被堵截在附睾管内出不去,只能慢慢困死或任由宰杀,从而造成梗阻性少精症或无精子症。

有的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吸附在精子表面,使其活动力降低甚至丧失。

当附睾发生炎症时,身体的自卫系统就会立即行动,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物质进入发炎的附睾管内,对病原体产生清除反应,形成医学上所说的免疫反应,产生免疫细胞,同时免疫细胞对机体自身组织的识别能力明显下降,直接与精子表面或精浆中的抗原物质发生免疫反应,形成抗精子抗体。

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也会毒杀生性脆弱的精子,使其死亡率大大增加。

附睾被病原体感染后,有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可直接对附睾管中的精子造成损害,抑制精子的活动度或使精子发生凝集,以降低其活动能力。

附睾炎怎样治疗

1、急性附睾炎的治疗

卧床休息,应用阴囊托或自制的软垫托起阴囊可减轻症状。疼痛重者可用止痛药,局部热疗可缓解症状,并可促进炎症消退。但过早使用热疗可加重疼痛,并有促进感染扩散的危险。所以早期宜用冰袋局部冷敷。性生活和体力劳动可加重感染,故应避免。

抗菌药物应选择对细菌敏感的药物,通常静脉给药1~2周后,口服抗菌药物2~4周,预防转为慢性炎症。

若抗生素治疗无效,疑有睾丸缺血者,应行附睾切开减压,纵行或横行多处切开附睾脏层鞘膜,但要避免伤及附睾管。

2、慢性附睾炎的治疗

慢性附睾炎单纯应用药物效果不一定理想。除应用有效广谱抗生素外,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也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采用附睾局部应用黄连素或新霉素等离子透入治疗。若有慢性前列腺炎,必须同时进行治疗。反复发作来源于慢性前列腺炎的附睾炎,可考虑结扎输精管后再进行治疗。对于多次反复发作者,也可考虑做附睾切除术。

附睾炎要注意什么

1、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注意生活规律化,劳逸结合,勿过度劳累。

2、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太极拳、慢跑等运动能有效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3、患急性附睾炎时,不要进行性生活。因附睾处于充血、水肿的炎性状态,性交时阴茎广泛充血,会加重附睾的肿胀,不利炎症消退。一定要在附睾炎治愈之后,才能逐步开始性生活。

4、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禁烟酒。生活要规律,切忌忍尿,保持大便通畅。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晚上尿多是肾虚吗

上一篇:

男人下体肤病看什么科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