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糖尿病会血糖低吗

2019-07-05 21:32:01浏览:55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文章目录一、糖尿病会血糖低吗二、糖尿病不能吃什么三、糖尿病如何预防糖尿病会血糖低吗1、糖尿病会血糖低吗血糖低是糖尿病的征

文章目录

一、糖尿病会血糖低吗二、糖尿病不能吃什么三、糖尿病如何预防

糖尿病会血糖低吗

1、糖尿病会血糖低吗

血糖低是糖尿病的征兆。实际上,临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病人由于时常出现低血糖症状,而从不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反而认为可能是糖吃少了。他们也并没有人们通常印象中糖尿病病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所谓的“三多一少”症状,反而常表现为超重或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或高尿酸血症等,吃得不少,但饿得快。其实,餐前低血糖,正是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

一般性低血糖偶尔发生;但早期糖尿病患者常在第二餐餐前或餐后两到三个小时出现反应性低血糖,且这种情况会长期、反复出现。

2、造成糖尿病的原因

2.1、年龄

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孕妇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年龄因素除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外,还有别的影响,如年龄越大,孕妇诊断糖尿病的孕周越小。

2.2、肥胖

肥胖是发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也不例外。衡量肥胖的指标常用体质指数(BMI)。BMI≥20.9的孕妇患糖尿病的危险差不多是BMI≤19.1者的2倍。

2.3、种族

糖尿病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地域相关性。亚洲、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和黑人与欧洲白人妇女的糖尿病的患病率相比,分别为后者的8倍、11倍、6倍和6倍。种族因素除由遗传因素造成外,还跟饮食、文化等有关。

2.4、膳食失当

比如孕妇无节制地进食,尤其是大量进食糖分高的果品,会对胰岛素分泌带来很大压力,造成代谢紊乱,而一旦胰岛素分泌失常,体内血糖得不到相应调节,糖尿病也就来了。

3、糖尿病的症状

3.1、多尿

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3.2、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3、乏力

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3.4、视力下降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糖尿病不能吃什么

1、糖尿病患者要限制淀粉、尽量不要吃糖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淀粉的摄入含量,淀粉能为有机体提供各种需要的能量,但是这些多余的淀粉会在体内转化为糖分,从而也就加重了糖尿病的病情。

2、糖尿病患者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在日常饮食上要多注意,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糖尿病患者要低钠、高纤维素的饮食

高钠的饮食会导致到血压的升高,从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在日常饮食中不能吃过咸的食物,可以适当吃多一些能够溶解的纤维素,以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脂肪跟蛋白质的摄入量

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类跟脂肪还有蛋白质的代谢比较紊乱,才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要限制脂肪的摄入,不要吃胆固醇过高跟脂肪过高的食物。

糖尿病如何预防

1、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2、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3、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4、糖类摄入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糖尿病症状及原因

上一篇:

糖尿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