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人体的气与血

2019-07-07 19:08:19浏览:82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火交于水,化为气,水交于火,化为血。 吸收天阳,引心火下入于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离卦交于坎,实交于乾,火交于先天之肾

火交于水,化为气,水交于火,化为血。

吸收天阳,引心火下入于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离卦交于坎,实交于乾,火交于先天之肾气,炼化为气,肾精生焉,而藏于肾,后天假火,经锻炼变为真火,藏于坎水,为坎中之真阳,以为乾之用。气之得乾天之纯者,清而上升。带动肾水,交于上。气之未得乾天之纯者,浊而下降,从下窍排出体外。

肾水上升而交于心,坎卦交于离卦,实交于坤,假水受真阴之吸而能升,水交于心中先天之气,炼化为血,心神生焉,而藏于心。后天假水,经锻炼变成真水,藏于离火,为离中之真阴,以为坤之用。血之得坤地之纯者,浊而下降。带动心火,交于下。血之未得坤地之纯者,清而上升,从上窍排出体外。

(浅释)中医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密切。《景岳全书》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黄帝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机有枢机、枢要之意。气机通过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发挥出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及气化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红色的液态物质,富有营养,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中医认为,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灌溉全身。

中医有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也就是说,气是血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气以推动、温煦为主,血以营养、滋润为主。

“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的作用的概括,含义有三:(1)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因为从摄入的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再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血液,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旺,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则血充;气虚,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弱,则血虚。所以,气虚常可导致血虚,出现面色不华,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等气血两虚的病证。《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在临床用药时,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如气血双补的八珍汤。中医治疗大出血,常急用野山参、红参补气摄血,也是这个道理。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2)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主要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曰:“运血者即是气”。如果气的功能障碍,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淤。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淤证时,常在活血化淤药中加入行气导滞之品,如临床常用的血腑逐淤汤。如果因气虚而导致血淤之证,治疗时则必须以补气为主,再配以活血化淤的药物。(3)气能摄血。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是由于脾气的统摄作用。所谓摄血,是指气(具体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如果脾气虚弱,失去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往往导致各种出血证(如衄血、便血、紫斑等),中医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治疗须用补脾益气的方法,恢复其统摄血液的功能,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如临床常用治疗女子崩漏的人参归脾汤。

“血为气之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气存于血液之中而行血,即血是气的载体。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必须依附于血液而存在于体内,若气不附于血中,则将飘散无根而发生气脱;二是指气的化生以血为物质基础。气存血中,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使其持续得到补充,所以气不能离开血而存在。

总之,作为构成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和血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影响的,无论养生治病,都要重视气与血的关系。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中医按腰温肾治阳痿

上一篇:

中医提醒 四个部位要春捂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