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

2019-07-08 12:53:53浏览:30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祖国医学早在2000年前,就比较全面地谈到健身问题,在当时称为道生、摄生、养性、养生等。我国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内经)起,历代

祖国医学早在2000年前,就比较全面地谈到健身问题,在当时称为“道生”、“摄生”、“养性”、“养生”等。我国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内经)起,历代医学家如汉代的华佗,魏晋时代的.嵇康和葛洪,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论述了养生问题。

养生学在方法上各有千秋,但重点是保护“精、气、神”。《养生肤语》总结为“保精、裕气、养神”。祖国医学认为养生“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主张外避贼风,内守精神,中养形体。

历代养生法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精神修养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精神修养,<黄帝内经)中指出:“恬淡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恬淡虚无”,这不是要人们不动脑筋,而是要把脑筋用到正当方面,即所谓“正思虑以养神”,这样才能使心境坦然,精神无患,七情不能干扰,脏腑功能协调。

二、动则不衰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抱朴子》说:“体欲常劳……劳勿过极”。我国古代创造了不少健身法,如华佗的“五禽戏;嵇康的“呼吸吐纳”,孙思邈的“调息法”,以及气功、太极拳、按摩术等。相传华佗“晓养生之术,年度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这是他经常用“五禽戏”进行锻炼的结果。

三、饮食调养 《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和五味人五脏、饮食宜节制的观点。中国历代养生家都主张饮食的选择要全面配合,因人制宜,五味调和,寒热相宜,食物的烹调宜热、软、素、淡,进食须按时有序,注意节制,食后须摩腹,散步,忌过劳和恼怒。病人的饮食须按照病情的寒热虚实来辨证选择,此外,还须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禁忌,从上述众多方面来进行全面的饮食调养。

四、起居有常 要想保持健康并且延年益寿,必须做到起居有常,即生活有规律。<黄帝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说明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并持之以恒,对健康长寿作用极大。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莲子的功效和营养价值

上一篇:

中医教你如何根据舌苔调整饮食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