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针刺疗耳聋

2019-07-08 13:11:47浏览:50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中医学认为,耳为肾之外窍,可因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侵袭胆经,阻滞经气致耳窍闭塞不通而听力剧降;亦可因情志过极致肝失疏泄,郁

中医学认为,耳为肾之外窍,可因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侵袭胆经,阻滞经气致耳窍闭塞不通而听力剧降;亦可因情志过极致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循肝胆经脉上窜耳窍发为耳聋;或因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而使听觉减退;或因过劳、久病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导致耳聋。

《针灸甲乙经·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一节中主要篇幅具体介绍的就是耳聋的取穴之法。选取患部耳门、听会、听宫为主穴。以猝然耳聋、听力迅速下降、鼻塞头痛、恶寒发热、耳内疼痛伴有耳内发胀阻塞感为主证者,加取关冲、足窍阴。由于耳聋经久不愈,兼有头晕目眩,蝉样耳鸣不断,面色少华,神疲气怯,腰膝酸痛,遇劳则甚者加取太溪、照海、足三里、关元。

令患者取仰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碘酒常规消毒,取毫针沿骨缝刺耳门、听会、听宫各1.5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为佳;毫针直刺太溪、沿骨缝直刺照海各0.8寸,施以捻转补法;毫针直刺足三里、关元(在排尿后)各1.5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诸穴针刺后均连续施术各约1分钟。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针刺关冲、足窍阴二穴时,术者先用手指按压揉搓致局部发红、发热,常规消毒后用小号三棱针准确快速点刺之,然后边用手指向外挤边用75%酒精棉球搽试针眼处,每穴处挤出鲜血约30余滴。双手交替隔日施术一次,5次后改为一周两次。施术后针刺部位当日禁止湿水。方中耳门、听会、听宫均循行于耳周围部,针刺之可以直接疏通手足少阳之经气以开耳关闭阻。

在《针灸逢源》中有:“新聋多热,取少阳……久聋多虚,补足少阳……耳门,听宫,后溪,听会……”的论述。太溪穴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之意,为足少阴肾经腧(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与阴桥脉交会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中医学认为少阳为一阳初生之气,源出于肾。取太溪、照海不但可清热生气,还有“治病求源”之效。关冲属手少阳三焦经,是该经的井(金)穴,又是五腧穴之一。有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之功效。足窍阴属足少阳胆经,也是该经井(金)穴。具有平肝息风、聪耳明目、泄热、利胁、通窍的功能。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来说,中医学有“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在关元穴处施术能培补元气、行气活血、补益阳气、导赤通淋。肾中精气充盛则身体强壮,聪敏而慧。足三里和关元配用共同达到阴得阳以生,阳得阴以长,既充养先天,又培补后天的最佳功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十宝粥——补脾健胃的绝品

上一篇:

详说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