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中医调神养生法 舍小欲怀大欲

2019-07-09 13:43:26浏览:86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养生之道网导读:欲望,主要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它是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所以,人没有

养生之道网导读:欲望,主要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它是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所以,人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那么欲望和人的养生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独特的养生方法——欲望养生法。

养生的流派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相应兴起,不论在养生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儒家养生,注重“德仁修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我国养生大师之称,他的理论为养生学说奠定了基础。刘国安介绍说,孔子有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

道家养生,主张“虚之道”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老子言“虚其心”,庄子言“虚无”,宋子言“虚其欲”。虚为何如此重要呢?宋子曰:“虚者,万物之始也,故虚可以为天下始。”又曰:“虚而无所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始者,物之初也。生之本,本乎自然,善养生者,当从虚中悟出生的道理来。总的来说,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所有这些思想,促进了他们对生命来源的探索和卫生保健的探究。

先秦杂家养生,强调“动”字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其中云:“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五味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很长。”同时还有“动形以达郁”,即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如《吕氏春秋》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而明确指出“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管子养生,认为“精存自生”

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如他所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此外,他又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其曰:“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此即为节欲存精。

国医释读欲望养生法

积极、正确的欲望对养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为人类事业发展而生的欲望,乃为欲望之大者,为浩然正气,对养生具有莫大的好处。

因此,把握好欲望的大小关系,舍小欲、私欲而怀苍生之念;做好“求”与“放”的平衡,入世却宠辱不惊,正是养心正道之所在。

孟子曾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人不可没有欲望,但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的要求。强调了清心寡欲、精神调摄的重要性。不但孟子如此,荀子也是,《荀子·正名》曰:“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意思是,欲是人生固有的,既不可贪得无厌地纵情任性,又不可去、止,要“从所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满足欲望。

在中医养生学中,经常会提到节制欲望的理念。确实,欲望太多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罪过莫大于欲望膨胀,祸害莫大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纵。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此外,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也说:“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损虑,先去乱神犯性,此则啬神之一术也。”意思是说,人是血肉之躯,是有情有欲的,要断绝它做不到,也不必要,但需要节制它,这是守神的一种方法。

诚然,欲望过多对养生极为不利,但我们也要区别对待。邓铁涛教授认为,对人体有害的是那些私欲、小欲,为人类事业发展而生的“大欲”则是一股浩然正气,对养生具有莫大的好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欲望的大小关系,舍小欲、私欲而怀济苍生之“大欲”。

中医养生学认为,立志养德是精神养生中的调神养生法之一,即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中医还认为,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达大度,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与此同时,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证明,坚定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有益于健康长寿。

戒除7种不良心理

中医认为,小欲、私欲伤身,而要想节制这些欲望,达到养心之目的,必须戒除以下几种不良心理:

1.自私心理

私心太重,斤斤计较,以自我为中心,世上的好处自己捞完才心甘,否则就怨天怨地。有这种心理,整天劳心伤神,寝食不安,必然危害身心健康。

2.嫉妒心理

“人比人,气死人”,任何方面都不容别人比自己优越,这种心理所产生的行为,不但容易在同行、同事、邻里和家庭之间产生摩擦,也易使自己整天处于焦虑烦躁之中,伤心劳神,危害健康。

3.贪婪心理

重财重利,贪欲无度,劳心伤脾,则百病丛生。

4.阴险心理

心胸狭小,心机阴险,以整治他人为乐。这种品性阴险的人,不但生活不能潇洒轻松,而且最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5.忧郁心理

抑郁寡欢,思绪重重,叹老悲老。殊不知,“怕老老得快,叹病病自生”。此心不除,疾病更易缠身。

6.怀疑心理

对亲朋好友和同事,缺乏起码的信任和尊重。须知疑心过重是导致家庭失和、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7.回归心理

总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中,倚老卖老,看不惯一切新生事物。此心不除,就会落伍,形劳精亏,积虑成疾。

养生之道网温馨提示:欲望是幸福的敌人,所以知足者常乐。调查表明,不与别人比高低所带来的幸福是高收入所带来的幸福的5倍。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养生而不伤身。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中医养生防冻伤 巧用葱白治疗常见小毛病

上一篇:

女人身体出现6症状 需警惕妇科肿瘤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