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热门话题:真能精尽而亡吗?

2018-12-10 19:05:27浏览:52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近日,一条武汉医学博士郑某捐精后死亡的帖子被大量转发,各大媒体和网站对捐精活动众说纷纭,也让公众对捐精产生了很多疑问

   近日,一条“武汉医学博士郑某捐精后死亡”的帖子被大量转发,各大媒体和网站对捐精活动众说纷纭,也让公众对捐精产生了很多疑问。真的会出现精尽人亡的事情?短时间内频繁捐精是否对人体有害?

  精尽而亡是不科学的误解

  可以明确地说,精尽而亡的说法是一种误导,是不科学的。要解释清楚这个理论,首先要了解精液的成分,精液由精子和精浆组成。精浆的主要成分为水,约占90%以上,其余为脂肪、糖类(主要是果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无机盐和酶类等。精浆的成分和血浆成分大同小异,只是来源、形式与作用不同。正常男性自青春期发育成熟后,睾丸一直生产精子,因此青春期后精满自溢和遗精现象就很好解释了。从男性自青春期后睾丸一直生产精子的角度来看,男性的精子不会耗尽,而精浆成分和血浆成分相似,也说明民间流传精液十分宝贵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11天捐精4次不算频繁

  从媒体和网站上得知,武汉博士11天捐精4次,这一问题与已婚男性一周内性生活几次属正常范围的问题相似。正常年轻男性有性生活都会射精,而正常年轻男性性生活后只要不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一周多少次性生活都属于正常范围,因此对于年轻的博士生11天捐精4次来说不算频繁。从男性自青春期后睾丸一直生产精子的角度以及禁欲3~5天进行精液常规检查,也表明11天捐精4次不算频繁。

  22~45岁健康男士适合捐精

  原卫生部颁布的《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人类精子库基本标准和技术规范》规定了哪些人可以捐精,哪些人不适合捐精。一般来说,供精者为年龄22~45岁的中国健康公民,同时必须要达到供精者的健康检查标准。供精者对所供精液的用途、权利和义务完全知情并签订供精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

  有以下疾病或问题者不能捐精: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患遗传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和严重器质性疾患,如心脏病、糖尿病、肝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高血压和精神病等;本人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史和感染性疾病史,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传染性软疣、疱疹、阴道滴虫病、肺结核,麻风病等疾患。长期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有吸毒、酗酒、嗜烟等不良嗜好和同性恋史,以及精液检查不合格者。(颜理海整理)

  观点链接

  要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健康


  由于近期武汉博士捐精猝死事件的“发酵”,使得各大精子库和生殖中心对取精一事更加谨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取精者取精超过30分钟,若工作人员敲门没有回应,可采取备用钥匙开门。在取精室墙壁低处应配备紧急呼叫报警开关,以备取精者倒地后能及时报警、呼救。

  迄今为止,国内外报道的发生取精猝死的事件仅仅是武汉这一例,但它给我国人类精子库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后要对供精者的健康检查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排除一些有隐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供精者。虽然武汉博士被法医鉴定为猝死,但未经过尸检不好确定其猝死的病因。目前,我国博士生面临着毕业难、就业难和经济压力大等多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健康状态实在令人担忧,而且绝大部分大学生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我国精子库募捐精子主要来自在校大学生群体。希望武汉博士捐精猝死这一事件可引起各大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状态,不仅为我国人类精子库提供质量更高的精液来源,也为大学生迈进更具挑战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培养中医不能“广种薄收”

上一篇:

学好中医文化重在培养兴趣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