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冷漠,掐灭了他最后一线希望

2018-12-11 20:48:33浏览:28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张天布 何巧丽  近期,四川泸州19岁青年曾某网络直播自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曾某利用微博直播自杀全过程,长达数小时,终因抢
张天布  何巧丽

  近期,四川泸州19岁青年曾某“网络直播自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曾某利用微博直播自杀全过程,长达数小时,终因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起让人扼腕痛心的悲剧,也是令人悲哀的“闹剧”,在整个直播过程中,不断有“围观”网友用尖刻用语回复:“不行,你必须死”、“赶紧死”、“到底死了没有”等。

  据统计,近5年来,在我国发生过微博直播自杀事件有20多起,自杀者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且绝大多数都以悲剧告终。对此现象,我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做一些解读。

  为何直播自杀:“网络直播自杀”是求救,是报复,或是幻想使然

  曾某“网络直播自杀”的初衷,可能是向外发出求救信号,他希望通过这个方式得到他人的回应,与他人建立一种连接。或许,在他的生活中,外部世界是冰冷、无情的,以至于他要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去触动,以期得到一点点的回应,哪怕是刀一样的语言、剑一样的回应,也值得他用生命换取。他宁愿去死,也无法继续忍受世界的冰冷。

  还有一种可能,这样的行为是对他内心的那个外在世界冷漠表象的报复,是一种被动攻击式的表达。他要用自己鲜活生命的凋零,把那个冷漠的世界钉在耻辱架上。而且,不止报复了冷漠的世界,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在的那个令其失望的重要客体(重要的他人在一个人内心形成的表象)的攻击性表达。如媒体所报道的,曾某走到这一步是因网恋失败。他期望自己的死像尖刀一样深深地插在那个使自己痛苦和愤怒的人的内心,让对方日夜悔恨、生不如死。

  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或许这样惨烈的过程满足了自杀者内心的自大幻想,让自己体验到一种“英勇和悲壮”——他幻想通过微博自杀直播,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像流星划过天空,虽只有一瞬,却光辉灿烂。这似乎也反映了自杀者所具有的自恋发生障碍的人格特质。自体心理学认为,自恋型人格缺乏对他人共情性的理解。一个人选择这样的方式,似乎不太关心这种方式对别人所造成的影响,而只关心自己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就像生理疾病一样,可以让人丧失正常的行为能力。对于病和病人,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有病治病,而旁人要关心帮助病人。

  怎样看待围观者:习惯了虚拟世界的人,对真正的死亡已渐渐麻木

  我们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看围观者。首先,这里发生了一个投射性认同的过程:自杀者把冷漠、无情,投射给代表了外部世界的网络,把自己当成对外在世界失望伤心而死的受害者,而网友的“怎么还不死”之类的回应,恰恰是接受了自杀者对外在世界是冷漠无情这个看法的投射,且认同而扮演了“冷漠无情”的角色。当围观者果真以对生命漠不关心的态度在回应自杀者的行动时,再次强化了自杀者这一投射性认同的过程,最终推波助澜,使其走向死亡。

  其次,围观者把自己内心中不能容忍的一些内容也投射给了自杀者。自杀者的软弱、极端,不顾及他人感受,激起了某些围观者强烈的愤怒,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似乎自杀者死了,自己内心不能接受的一部分也被杀死了。

  那么,网民何以如此冷漠、缺乏温情?

  这恐怕要让我们来认真审视一下日渐普及的“虚拟化生活”。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死亡被天然附意为假的,游戏里的打打杀杀、死去活来,使得死亡变成了像吃饭一样寻常的事情。而习惯了虚拟世界的网民,对真正的死亡已渐渐麻木,更何况这样一件在虚拟的网络上直播的真实的自杀,虚虚实实之间,死亡破门而入。

  虚拟的世界,死亡是寻常的,爱与恨皆平淡,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变得虚拟,温情成了转瞬即逝的泡沫,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就这样一点点变得虚化,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孤岛上,禁锢在自己的泡沫中,情无去处,感无从来。

  如何防止悲剧:利用网络建立一个完善的支持干预体系是必要的

  面对这样一种新的自杀现象,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其实,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好好地利用这个工具,建立一个完善的支持干预体系是必要的。

  首先,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报警。在第一时间定位自杀者,找到这样一个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好在第一时间有人能够到达,让真实的人的关心,回应到自杀者的心中,挽住这最后一线希望。

  其次,通知家人。重要他者的到场,能让自杀者内心的坚冰融化。毕竟,生死事大,情感的纽带,握在重要支持者的手里会更结实。

  最后,应该有进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有专业的心理工作者的介入,提供专业的帮助。危机之后,后续的咨询及治疗更重要。

  其实,不光是这样的自杀者,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让自己的心理健康得到照顾。所以,心理咨询的普及迫在眉睫。我们希望,每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可以求助有门。哪怕是严重到了自杀的地步,他们也有机会抓住最后的希望,逆袭成功。(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担心遭抢劫只因焦虑症

上一篇:

肾炎患者能喝酒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