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和他的研究团队

2018-12-13 11:12:22浏览:42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赵贽 段晓宏 张晓亮近日,从英国传来喜讯: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将出任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这是继年

赵贽 段晓宏 张晓亮 
  

    近日,从英国传来喜讯: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将出任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这是继年初樊代明带领他的团队荣获2008年医药卫生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的又一殊荣。

    从战士到将军,从学生到院士,从医生到院长,从教员到校长,从普通科研工作者到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从年轻的留学生到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他把一个仅有几十人的消化内科建设发展成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消化病医院,成为了全国消化内科主任的培训基地……37年军旅生涯,樊代明走过了人生旅途的一个个辉煌“驿站”,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众多奇迹。近日记者走近这位传奇人物,感受到了樊代明的“真”与“诚”。

    从“较真”说起

    樊代明是个有个性的人。他敢说实话,还特别较“真”。那年,第四军医大学请来了理论权威作报告,大礼堂里坐满了人,可开讲不多久,有人开起了小差。“对不起,教授,您讲的这些内容我们早就从文件中学过好几遍了,能不能讲点新东西?”樊代明勇敢的提出建议来。全场愕然。短暂沉默之后,演讲者选择了离开讲稿,少了官话,多了实例,赢得阵阵热烈掌声。樊代明的举动,换个人,出于礼貌,恐怕也就“忍”了吧。

    在第四军医大学,樊代明的较真是出了名的。当副校长时,他搞起了“精品讲座”学术交流活动,而且每场活动亲自坐镇,不管你是大教授还是小医生,每人10分钟,讲你的学术见解,不能说多余的废话。你要用“感谢领导和老师前来”开头,准会被他打断:“进入正题”。3年多下来,百场讲座,较真的结果是讲座从最初的台上人比台下人多,到现在由教室到会堂再到大礼堂,最多时人数达数千人,每有讲座还需要提前占座位,来晚了只能站在过道上、窗户外听。

    樊代明的人生有几次大的跳跃,而每次也都与他的较真有关。当初在部队当战士时,他想分配去卫生队,可偏偏让他去喂猪。喂猪就喂猪,他想方设法把猪喂得又肥又壮。后来当炊事员,他又练就了一手好刀工。等他真的到了卫生队,一次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因医疗水平所限而失去了生命时,他有了一定要做个好医生的愿望:“离开那个地方时,我来到了这个战士的墓前,暗自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当一名好医生。30多年后,我又回到那个地方,百感交集。医生可以救人,好医生就等于救命,要做就做一个救命的医生。”采访中,樊代明院士感慨地说:“就是这样的信念,一直在激励着我。想起牺牲的战士,肩上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所有的困难都算不了什么了。”

    从战士到院士

    1978年,樊代明完成了第三军医大学的本科学习,并成为第四军医大学的第一批研究生,在这里他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业,实现了从战士到院士的跨越。

    1985年,当他以优异成绩被世界卫生组织选送到有着一流治癌专家和研究设施的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深造时,一位外国学者说:“中国医生搞中草药还行,用高科技进行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你们还是小学生……”这话虽然听起来感情上难以接受,但要驳倒人家,唯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他研究的课题是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当时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学者在摸索,其制备技术和培育过程极为困难。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樊代明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查找文献和做实验上,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研制成功4株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这一消息震惊了日本同行,日本《药业时报》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了这一成果。

    为尽快让世界一流技术诞生在中国,回国后,樊代明带着同事建起了实验室,反反复复实验,翻阅查找大量文献,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一年内,他制作了3万余张病理切片和2万多张ABC免疫酶标等特殊染色片,并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每一张片子。正是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他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3种诊断和治疗胃癌的新方法,使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世纪90年代初,樊代明又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结合,建立了胃癌血清免疫诊断方法,只需一滴血便可检出早期胃癌,使血清诊断胃癌阳性率由45%提高到70%以上,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包括973、863、国家攻关课题等在内的70余项基金资助,获得了包括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发明奖在内的24项高等级奖项,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消化界唯一的国家重点试验室,其研究项目《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摘得了2008年度我国医学领域该年度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在胃癌防治领域的系列研究,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他们终于成功了,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樊代明院士由此成为国际胃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站到世界的舞台上

    第四军医大学50多年的历史,不可谓不辉煌。硕果累累,大师辈出,有着70多个全国“第一”或“唯一”。然而,进入新世纪,别人都在往前赶,第四军医大学就如同陕北的地形——塬高峰少,一些人习惯于塬上思维:“比不上发达城市,可在西北,我们仍然是最好的医大”。樊代明要改变的就是这种“塬状态”。

    1995年,42岁的樊代明被任命为消化科主任。强烈的忧患意识激起了他带领团队向医学前沿冲击的斗志。挑战前沿的路从来都是艰辛的。樊代明经常说,科技创新就是饱经艰苦,寻找一条走出地狱的道路,谁最能吃苦,谁最能坚持,谁就能最后走出去。

    SCI论文是走向世界的桥梁,问鼎世界的标志之一,也是“西京制造”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出国68次,访问30多个国家——樊代明院士不仅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独领风骚,而且几年下来,他的团队也齐刷刷地站在世界前沿。这个团队包括研究生在内,人人有SCI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21篇,居全国消化界第一。胰胆管造影术是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成功率一般达到80%至90%以上就了不起了,郭学刚教授完成的数千例高难度的胰胆管造影术,成功率达100%,创造了奇迹,一位患有胰胆病的患者在西安某大医院做了4个小时的手术仍未见效,他用内镜从患者口中进入肠中进行胆管取石,不用开刀,只6分钟就轻松搞定。有人问他有什么秘诀,他说:“就是精益求精,不断地严格要求。”

    人人有SCI论文,这在有些单位看来已经了不起了,但是他们认为这还远远没有达到精品的要求,不但要发表,还要提高影响因子,因子越高,在国际上越有话语权。原来只要发表就给予表扬,从去年开始,要求必须影响因子达到4以上才算成绩,今年又提出影响因子达到5以上的要求。结果,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越来越高,影响因子最高达到28.5。“长江学者”吴开春教授研制出5种有肿瘤治疗活性的疫苗,正在建立消化病生物治疗新技术;“长江学者”刘杰教授成功克隆一组对肿瘤尤其是肝癌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基因,引起世界同行极大关注;“80后”博士洪流在JAMA上发表了影响因子高达25.8的论文,多次受邀在“世界胃肠病大会”等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被美国胃肠病协会誉为“未来科技之星”;27岁的学术新星梁洁应邀参加2007年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会议,与国际学界大师面对面交流。他们真正走向了世界。消化内科出名了,但作为校长的樊代明一天也没离开消化病学领域。3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1时,深夜还去病房探望病人。他的这一习惯也时刻督促着全院的医生。有人说,樊校长你这么活着太累了。而樊代明却说:“顶多是身累心不累,因为我热爱我的工作。”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樊代明和他的团队苦干、硬干,勇攀医学高峰,他们不愧是民族的骄傲、人民的自豪。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雪灾无情人有情

上一篇:

韩正市长率上海人民拥军慰问团来长海医院亲切慰问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