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医者的体悟乃病人之福

2018-12-13 13:50:18浏览:18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高金声   8月14日,《人文视线》版刊登了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的疗伤日记——《当医生成为患者》。读后,我想起了《病患的意
高金声 
 
  8月14日,《人文视线》版刊登了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的疗伤日记——《当医生成为患者》。读后,我想起了《病患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图姆斯,想到了他那句流传全球医学界的名言:“大夫,你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医学的根本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痛苦。作为一名医生,能意识到自己患病经历的珍贵,并认真去体悟、反思,应该说是很难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病人的福分。

  我是从《同仁眼科手术笔记》一书中知道魏文斌教授的。他从专业角度撰写了8种手术的笔记作为此书的第三章,题目是《在黑暗中修炼光明——眼底手术探微与拓展》。我注意到在书中,他不仅从技术层面写出了手术的思路与经验,更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体悟揉入其中。这种体悟将医生的专业修炼与病人的患病体验融合起来,表现出对遭受疾病折磨患者的深切关怀、汲取教训时的无情自剖、摸索技术时的严谨求精。

  在《同仁眼科手术笔记》第三章的序言里,魏文斌写出了一位眼科医生的职业感悟:“刚刚成为一名眼科医生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我国方兴未艾。高难度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兴奋着我的每一根神经……当终于真真正正成为眼底专业医师后,一股焦躁,不,更确切地说是沮丧的情绪却经常包围着我。为什么呢?无论医生怎么努力,无论手术多么完美,但是由于视网膜神经结构的特殊性,不少患者术后很难达到0.3以上的视力。特别是晚期患者,甚至仅能达到解剖复位……看着被自己精心整复一新的眼底,我常常叹息:有意义吗?我几乎要放弃。但如果放弃,又会怎样?患者这仅有的光明将一点点丧失,眼球将一点点萎缩,黑暗将彻底将他们包围。

  “直到有一天,那是一次门诊。我告诉患者:‘你的眼底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但0.03的视力只能这样。’他突然激动起来,连声说:‘谢谢大夫!你知道,这0.03对我有多重要!有了这0.03,所有的事我都能干呢!’这位患者右眼已经失明多年,左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两次失败的眼底手术后,他求医来到同仁医院,我为他做了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增殖膜剥离手术。手术很成功,视网膜完全复位。但手术前眼前数指的视力和术后0.03的视力相差无法让我兴奋。而此时,他是那么高兴。我无法体会0.03对他的意义……

  “‘大夫,你知道我来北京就是怕左眼也像右眼,黑呀,那种感觉,您不理解,不知白天黑夜,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想,这回做不好,我就去死。现在,我看一切,亮堂堂的,我可以自己走路,自己料理自己,没有问题!高兴呀!’一瞬间,我顿悟。原来一丝光亮对人的生命如此重要!”

  医学教育先驱奥斯勒曾说过:“一个医师绝不只是在治疗一种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苦的人。医师之教育首重医术的养成,但由于医学知识的有限,应辅以人文的修养。”其实,许多医务工作者都有“成为好医生”的愿望,不愿碌碌无为到两鬓斑白。相信魏文斌教授的经历会对他们有所启发,那就是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善于体悟和反思。

  记得有一位老医生讲过,医学科学本质上是一门手脑并用的艺术,不仅有知识通道,还有理解的通道、智慧的通道,还有操作过程的快乐。从事这样一门有着艺术之称的专业,不懂得用脑、用心怎么行?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全军胸外科中心增加新病区

上一篇:

别害怕打封闭针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