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医生院士 党员战士

2018-12-13 17:32:57浏览:70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本报记者唐先武张强通讯员王继荣罗国金 解放军总医院院士群体照片。上排(左起):盛志勇,姜泗长,黄志强;下排(左起):王士

本报记者 唐先武 张强 通讯员 王继荣 罗国金


解放军总医院院士群体照片。上排(左起):盛志勇,姜泗长,黄志强;下排(左起):王士雯,陈香美,付小兵,卢世璧。


  姜泗长、黄志强、盛志勇、王士雯、卢世璧、陈香美、付小兵,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的名片——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产党员!

  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这7位院士都扎根于解放军总医院。他们共荣获国家、军队级各类奖120余项,其中2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4人荣立一等功,6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人称“军医院士群”。

  7位院士,犹如北斗七星,斗柄永远为后来医者以及患者指明方向。在他们的领航下,解放军总医院这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发展迅猛,已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25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和研究所,聚集了1000多名高职专业技术高层次医学人才。

  在建党90周年前夕,记者走进这个令人仰止、充满荣誉的群体,去感受他们丰碑式的魅力……

  一代大医瞄准前沿攀高峰

  不久前,解放军总医院被科技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这个奖项得来不易,离不开该院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更离不开7位院士的引领和言传身教。

  严重创、烧伤患者皮肤不能排汗,这是国际前沿性难题。因为在这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创伤医学专家付小兵被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授予“国际创伤愈合研究终身成就奖”,成为目前获此殊荣的唯一华人。

  2001年,付小兵和他的团队在研究体表溃疡创面愈合时发现一种奇特的生物学现象,即某些分化成熟的表皮细胞在生长因子作用下,可以逆转为表皮干细胞。这一重要发现很快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由于当时大家对这一现象缺乏了解,有的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甚至否定。面对压力,付小兵选择了继续埋头深入研究。接下来的6年里,付小兵带领团队进一步证明这个新的发现并阐明了相关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他们于2007年首次在国际上利用人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付小兵是“军医院士群”里最年轻的代表。7位院士,个个都有自己的绝活儿,个个都有自己的精彩。

  作为“打开内耳禁区的人”,已故的耳鼻喉科专家姜泗长曾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内耳开窗术和镫骨摘除术,“让聋哑人听到了伟大时代的声音”。他创立有名的“鼻子诊断”,靠闻辨病人耳道里散发臭味的分泌物以诊断病情。

  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在国际上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肝胆管结石病,提出了“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等一系列科学论断。他发明的20多种治疗肝胆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手术方法,突破了一系列手术禁区,使我国这类疾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日、美、法等发达国家。

  作为我国烧伤医学专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烧伤整形专家盛志勇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方面,把我国这项技术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创造了全身95%烧伤成功救治的“人间奇迹”。

  中老年心血管病专家王士雯率先提出并治疗“老年多器官衰竭”综合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肺启动”观点,使其救治成功率比10年前提高一倍以上。

  骨科专家卢世璧在人工关节、软骨、神经组织工程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首先开展在国产人工关节的研制,并首创设计、制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钴铬钼合金的珍珠面无骨水泥人工髋关节和独特特定方式的人工髋臼,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两次担任“973”衰老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肾脏病专家陈香美突破了对肾炎传统发病机理的认识,为治疗肾炎肾病的新药研制奠定了基础,为治疗慢性肾炎和增植性肾炎开辟了新途径。  

  科学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苦干和付出,才能有希望和收获。7位院士长期以来,每天休息时间平均只有5个小时,几乎没有节假日。 

  一座座医学科技高峰带动的是解放军总医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该院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1项,获省部级以上课题824项,同比增长71%;资助经费7.66亿元,同比增长5.5倍;国内、国际论文总数和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3项指标连续3年居全国医院之首;深入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研究,“5·12地震救援官兵心理应激损伤评估与干预研究”获国家863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救灾官兵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卫勤综合保障实力得到实战检验;新增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陈香美牵头的肾脏疾病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该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新增院士2人,院士后备人选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一代名师2人;92人次担任全国专业学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34人担任全军第九届医学科委会常委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居全军之首,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英勇战士一心为民彰本色

  6月14日上午,记者有幸见到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的卢世璧。在他办公桌旁的窗台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模范医学专家”等证书和奖章略显散乱地摆放着,上面落下了灰尘。

  今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之际,81岁的卢世璧再次回到了这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望他救治过的患者代表。还记得3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年近八旬且身患癌症的卢世璧第一时间向院党委申请到抗震救灾一线。面对亲人和同事的劝阻,他执意说:“我参加过3次抗震救灾的医疗救援工作,对地震挤压伤有抢救经验。这个时候,我必须要到一线去,尽最大能力为灾区群众服务。”从接到出发命令到赶到机场,他仅用了1个小时。这一次他成为了汶川灾区年龄最长、级别最高、参加抗震次数最多的医疗队员。救灾过程中,他的科学理念和救治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伤员避免了截肢,保全了生命。

  回忆起先后4次参加抗震救灾的经历,他说:“我虽然是一名院士,但更是一名战士。当国家有灾、人民有难的时候,作为白衣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当然要冲在最前沿。”

  虽是院士,更是战士。卢世璧朴实无华的语言正是“军医院士群”的真实写照!

  战场上,他们是最勇敢的战士。91岁的盛志勇先后参加抗美援朝和多次边境自卫作战,穿越枪林弹雨、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受伤官兵。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更好救治伤员,服务官兵,付小兵也曾先后4次深入云南、广西前线参加战伤救治和调查。

  危险时,他们是迎着危险去的人。“非典”期间,人们陷入一片恐慌,王士雯却按时查房。当遇到一位患者病发,她不畏风险,立即口对口实施人工呼吸进行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

  关键时刻,院士们的信念与忠诚就是指路明灯。作为获得日本北里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外国女研究生,陈香美毕业时执意回到祖国,带回的是自己省吃俭用买的以及老师赠送的价值10万余元的实验器材及试剂,全部捐献给了科室开展医学研究。她说:“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就要时刻为党和国家服务。”

  如今,盛志勇、黄志强、王士雯、卢世璧这些八旬左右的老专家,像大多数普通医务工作者一样,仍然坚守在医疗第一线,连节假日也不例外。

  座座丰碑甘当基石架人梯

  杨仕明,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姜泗长带的最后一届学生。走进他的办公室,办公桌的显眼位置放着一本名为《师道》的书,书的侧面微微有些发黑,一看就是经常翻看的。这本书是姜泗长的传记,虽已去世近10年,而他的风范依然影响着该科的每一个人。

  学生们说:“老先生像逼命一样,逼你发奋,逼你成才。”“能成为姜泗长的学生,那是莫大的幸运。”该院专家组副组长杨伟炎教授深情地回忆老师。他永远忘记不了,1979年他做第一例神经瘤切除手术时,老师在身边守了整整7个小时。

  既当丰碑引领方向,更作基石躬身为桥。7位院士都是桃李满天下,姜泗长、盛志勇、黄志强、王士雯、卢世璧各自培养学生300余人。很多学生都已独挡一面,有的也成为院士。

  卢世璧倡导“搞好帮传带”,将多年积累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和进修生,甚至包括护士。骨科也由此发展成国家重点学科,现任主任王岩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外科临床部副总护士长张明学清晰地记得卢世璧教她写第一篇论文时的情形。“他一字字地修改,轻声细语。遇到我不懂的地方,他就拿张纸给我画图。这样过了10遍,最后他舒了一口气,轻声说:‘你终于学会写论文了’。”但卢世璧还不满意。他的学生告诉记者,卢世璧有两点最大的遗憾:“一是很多病人来找我看病,我没有时间一一给他们看;二是科里有很多实习医生,我都没有时间一一指导。”

  类似的故事在每位院士身上上演。

  为了年轻一代的茁壮成长,盛志勇想方设法为学生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先后培养了王正国院士、付小兵院士和朱兆明、郭振荣、柴家科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其中,王正国是中国工程院医药工程学部首批院士,当选时间比盛志勇还早两年。

  发扬人梯精神,保证了学科的连续性、传承性。姜泗长有一句名言:“要给年轻人一个舞台,让他们唱主角!”于是,还未到退休年龄的他主动请辞科主任,力荐学生杨伟炎接任。其后,杨伟炎、韩东一也效法,共同演绎三代让贤佳话,有力推动了学科建设发展。杨仕明,这位该院最年轻的科主任告诉记者,自老师之后的历任科主任接任时几乎都是全院最年轻的。如今,这种举贤荐能、甘为人梯、举人过己的高尚品德被誉为“姜泗长风格”。

  在该院,延续着传承学术不分亲疏远近的好风气。有位医生把硕士论文送黄志强请教,黄志强连错别字都一一改正,甚至还重新绘制一幅插图。如今,黄志强的学生们已成为全国各地肝胆外科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被誉为“肝胆黄埔军”。

  坦对失败、宽以待人,更见院士风范。姜泗长把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写进从医专辑,逢会便讲,以鞭策自己提醒后人。盛志勇常说,医学事业是篇大文章,要虚心学习,靠大家来做,不要随便讲一流。但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他都充分给予肯定。在他们的努力下,解放军总医院成为一片成才的沃土,桃李蔚然成林。

  颗颗仁心妙手仁术传大爱

  在解放军总医院ICU病房里,一个角落里摆放着一张椅子。大部分时间里,椅子的主人只有一位,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黄志强。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他坐在椅子上,静静地观察着、思考着。

  “我因为经常去,所以有时候能发现很重的病人。我就和其他医生一起讨论怎么进行处理和治疗,用我过去的经验,我的见解跟他们交流。”黄志强说。

  他认为,病人来看病,就是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托付给医生,决不能敷衍了事。对自己主刀诊治的病人,黄志强术前都反复细致准备,不放过任何疑点。他经常对着病人的片子,静静地看上一两个小时;为了把握病人的重要体征,在病人身边守候观察半天。在查房讨论或授课时,他能脱口说出多年前诊治过的疑难病患者的姓名、病情特征及手术方式。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7位德高望重的院士,“为患者把心都掏了出来”,用一颗颗医者仁心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

  姜泗长在天冷时为病人检查前,总要用手先把诊疗器械捂热。“对领导对群众一样精心,对熟人对生人一样热情,对大人对小孩一样周全”,这是他行医几十年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他要求全科同志确定新的“康复意识”,追求救死扶伤最大值,让病人从生理到心理都真正康复。

  “医德医风并非单纯地强调不收红包,核心是救死扶伤的精神。”卢世璧说。他的手指甲大多数发黑,而双手却有些苍白。这是因为骨科手术经常要在放射透视下进行,要戴铅手套防辐射,可是这样手术手感就不会好。为此,他经常不戴手套进行手术,因而留下了这样的后遗症。同样舍身忘己,为抢救一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陈香美在剖腹产术后第7天,冒雨赶到病房亲自为患者做穿刺,硬是把这位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临床实践考验医生的不只是精湛医术,还有不惧风险、敢于挑战的勇气。一位古稀老人患胰头肿块,一时没有人敢行切除手术;转自某医院的一位重症坏死性胰腺炎手术后患者,情况危急必须再次手术。黄志强毅然担起风险,为他们手术。他说:“不能尽我所能地为病人解除病痛,要我这个一级教授有何用!”同样,王士雯说:“作为医生,要将怎样把病治好、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作为中心问题来考虑,不能首先考虑可能的风险和个人安危得失。”

  “允忠允诚、至精至爱”是解放军总医院的院训。7位院士,7位医者,7位军人,他们正是用这8个大字,在国家和军队医疗卫生战线铸就一座座丰碑。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西京医院:仿真伤员会“喊疼”

上一篇:

福建医大孟超肝胆医院揭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