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付小兵院士领衔成功申报国家973计划项目

2018-12-13 18:00:59浏览:63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中国军网北京1月29日电张献怀报道:在科技部日前正式公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立项通知中,解放军总医院基础

    中国军网北京1月29日电 张献怀报道:在科技部日前正式公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立项通知中,解放军总医院基础所所长、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付小兵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项目榜上有名。

    付小兵院士介绍说,创伤和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导致死亡及降低生活与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每年约有580万人因创伤而死亡,平均每5秒钟就有1人死于创伤。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在我国导致死亡的前10位疾病中,创伤与中毒排在第5位。由于严重创伤发生的人群主要为青壮年,其导致的社会生产力损伤就显得尤为严重。

    1999年至2010年10年间,国家曾设立2个创伤领域的973项目,分别由王正国院士和蒋建新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重点围绕严重创伤早期损害发生机制、并发症防治以及组织修复基础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研究,先后提出了系列的创新理论、建立了部分关键技术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在严重创伤、烧伤病人以及慢性创面的治疗,以及在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和上海特大火灾事故的早期医学救援与后期治疗中,对显著降低严重创伤、烧伤早期死亡率和提高救治成功率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流行病学资料和循证医学研究发现,影响严重创伤伤员后期治疗,特别是促使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许多早期已经挽救了生命的伤员仍然难以回归社会,严重影响这些伤员的生活和工作。付小兵院士领衔申报的“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项目,整合了国内在该领域主要的研究力量,拟根据严重创伤后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结合现代细胞与分子学研究的进展,从机体整体的内环境改变入手,结合损伤组织局部微环境的改变,系统阐明严重创伤后全身内环境改变和局部微环境变化对机体重要组织和器官修复与再生影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阐明严重创伤缺血缺氧对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作用;揭示通过改善严重创伤免疫紊乱和全身炎症达到减轻损害、促进修复的规律;解析严重创伤局部微环境改变对重要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影响与调控机制,阐明解决严重创伤组织完美再生与修复理论基础。解决和突破严重创伤后重要组织器官(包括皮肤、骨、软骨、周围神经和肺)实现功能重建、完美修复与再生关键技术的瓶颈,为建立创新的治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延伸阅读1

    我国学者找到对脓毒症早期干预新方法
    同时应用广谱炎症抑制剂乌司他丁和免疫增强剂α1胸腺肽患者28天及90天生存率显著提高

    中国军网北京1月29日电 张献怀报道: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姚咏明、林洪远教授在国内外率先采用新的炎症、免疫调理策略,即同时应用广谱炎症抑制剂乌司他丁和免疫增强剂α1胸腺肽对脓毒症进行干预。经全国21家医院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严重脓毒症患者28天及90天存活率显著提高,疗效明显优于“国际脓毒症战役”推荐的新方法,治疗费用仅为其1/7。该成果作为“烧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与严重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重要创新点之一,日前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以往对于严重脓毒症的认识多着眼于炎症角度,应用大量抗炎治疗收效不大。研究人员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在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并存的,无论实施抗炎或免疫刺激,单一治疗均不足以有效逆转免疫/炎症反应紊乱。

    通过大量动物实验,研究人员筛选出具有广谱炎症抑制作用的乌司他丁和免疫增强效应的α1胸腺肽,采用经典的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所致严重脓毒症模型,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脓毒症进行干预研究。

    他们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乌司他丁、α1胸腺肽单药治疗组和CLP组,观察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α1胸腺肽的疗效。结果显示,严重感染后血浆多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同时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表达持续下降。联合用药组第2天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其它组,而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表达率则明显高于其它组。死亡率联合用药组为30.6%,乌司他丁组为50.0%,α1胸腺肽组为44.4% ,CLP组为66.7%。证实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α1胸腺肽能明显减轻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障碍,并显著降低动物死亡率。

    研究人员对全国21家医院433例严重脓毒症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8天病死率分别为25.14%、38.32%;90天病死率分别为37.14%、52.10%。临床试验也证明联合使用乌司他丁和α1胸腺肽治疗严重脓毒症, 28天存活率提高13.18%, 90天存活率提高14.96%,明显优于“国际脓毒症战役”推荐的采用人活化蛋白C 28天存活率提高仅为6.10%的治疗效果,而费用仅为其1/7。

    延伸阅读2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加强标准化建设 全面提升护理品质

    张献怀 纪 鹏

    “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什么感谢的话都表达不了我的心情,你们是最美的天使!”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常常可以听到病人及家属对护士温馨服务的由衷称赞。今年以来,该医院以“标准化建设年”主题建院活动为牵引,在护理工作中以“确立标准,提升质量”为核心,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护理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使“三好一满意”活动落到实处。11月中旬,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德医风检查考核组对该院护理标准化建设和护理质量给予高度评价。

    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新模式

    “什么是优质护理服务?”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人员在一次次的深入学习与实践中,渐渐吃透了文件,明确了方向。她们认为,优质护理服务是以病人需求为出发点,实施整体化、人性化、专业化的连续、全程护理服务。需要护理人员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功能锻炼及心理康复指导等。

    医院打破以往的护理管理模式,重新调整岗位职责,制定各班职责及标准,实行包干分管责任制,按照“老护士带新护士、床位分配到人”的原则,每名护士对所分管患者实施全程责任护理,准确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观察处置突发情况,患者从一入院,就知道谁是自己的责任护士。

    大力提倡温馨服务、贴心服务、微笑服务,患者每天一睁眼,首先看到的便是面带笑容的护士。护士参与分管病人的全程治疗,全面掌握病人病情变化,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或提出建议,有效促进了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提升。同时,制定了全院各监护室、危重病房的管理规定,统一规范各类标识12类220余种,明确各区域物品种类、数量、摆放位置,使病区环境呈现崭新面貌,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

    推出标准化护理新举措

    走进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病房,记者看到,在这里护理工作正按照规定的标准有条不紊地展开。

    医院认真制定优质护理服务考核评价标准。按照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组织人员修订了基础护理标准、专科护理标准、特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量化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规范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制定16项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及8项专科护理质量标准,细化三优病区、安全标兵护理单元、服务标兵护理单元评价标准,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岗位技能练兵,组织技能考核600人次,合格率达到97%。

    设计护理操作流程32项,建立具有军队医院特点的基本服务、个性服务、心理服务和感动服务的标准化流程,使护理程序更加合理规范。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发了具有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质量管理软件。为督促落实夜班护理查房,避免和减少护理风险,他们还开发了夜间巡视信息控制系统,使护士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实现了数据可靠、信息及时、节约人力和提高效率等功能。

    不断加强护理文化建设、提出了护士核心理念标准化的建设思路,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护理文化活动。今年“5?12”国际护士节,他们向全院护士征集护理徽章设计图案78个,护理理念302条,并组织评选展示,实现了从“护身”到“护心”的转变,提高了来院患者的幸福指数。

    温馨优质护理把“三好一满意”落到实处

    护士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既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又密切了护患关系,真正做到了护士待患者如家人,患者待护士如亲人。今年以来,该院一系列优质服务举措的推出,不仅大大拓宽了护理平台,切实做到了对病人的整体护理,而且将优质护理工作由院内延伸到了患者家庭,通过电话随访、网络视频交流等形式,指导出院患者服药、康复等,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伴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院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基础护理质量不断提升,病人满意度极大提高,护患关系也更加和谐,没有出现严重的护患纠纷。每天医护人员带着亲切的微笑,来到病人床边道一声“早安”,护士和病人之间的嘘寒问暖已成为这里最常见的一道亮丽风景。记者通过该院随访中心的调查数据发现,今年以来,有28229位出院患者对医院的护理工作进行了综合评分,满意率高达99.89%。

    家一样温馨的病区,亲人般贴心的护理,温暖着每个病人的心。(中国军网北京1月29日电)

 

    延伸阅读3

   个体化治疗:21世纪肿瘤诊治的主流方式
    第二届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学习班结束

    中国军网北京1月29日电 张献怀报道: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军肿瘤个体化治疗学习班近日在北京结束。来自军内外67所医院的近百名肿瘤专业技术骨干聚集一堂,围绕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未来发展和最新技术进行了专题讲座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会专家认为,个体化治疗必将成为21世纪肿瘤诊治的主流方式,将有效改善目前我国肿瘤治愈率低和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的问题,真正为患者带来实惠和希望。

    近年来,个体化治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医疗实践已经证实了肿瘤的个体化特征,不仅发生在不同个体、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病期的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不同,即使是同一部位、同一病理类型和病期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手术、放疗加化疗这种“一刀切”的诊疗方法,至少对约70%的患者疗效有限。因此,对每一例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特点、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举办此次学习班,旨在宣传普及肿瘤个体化治疗理念,使肿瘤医师了解、跟踪国内外肿瘤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进展,进一步提高我国肿瘤治愈率。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执委、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肖文华博士说,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不应该仅仅是针对肿瘤的分子特征和耐药蛋白特征,还应该考虑到负载肿瘤的个体---人的因素,始终把病人作为治疗的“主体”,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应随着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另外,肿瘤的治疗过程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肿瘤的不同时期,明确主攻方向,采用不同的措施,解决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真正做到采取的每一项治疗措施都有目标、有根据,同时也要考虑到病人在生理、心理、经济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并保证病人的受益,这是恶性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小散远直单位官兵可就近看病

上一篇:

唐都医院急诊科全力救治车祸伤员受赞誉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