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圆珠笔粗的金属笔杆,配上大小不同的皮肤钻孔针,用于采集2-4mm皮下组织,通过不同的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并计数相应神经纤维密度或长度,以判定病损的程度,这就是神经内科率先开创的微创皮肤活检术,至今已开展了10余例皮肤活检,在沪上尚属首创。
记者在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发现,许多病人都具备四肢麻木和疼痛等典型神经损害的临床症状,可是在肌电图检查中却得出阴性结果。神经内科主任管阳太教授解释说:“周围神经系统就像一颗大树,常规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等辅助设备只能检查大的树干或较粗的树枝,对于细的末梢神经纤维却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如何检测出细的神经纤维的损害程度,并动态判定其病情演变及治疗效果成为了各国同行关注的热点。
在皮肤科,皮肤活检一般采用普通的手术采取样本,取材的大小和研究的目标与神经科不同,由于神经内科的皮肤活检主要研究表皮内神经纤维末梢,对于采样的面积、深度有一定的要求。近年,管阳太主任带领的科研团队,在10余年的腓肠神经活检的基础上,自主创新,钻研重点,并从国外引进皮肤钻孔针,在动物实验上获得基本数据和操作经验。临床上,再结合每个病人的特点,控制采样的大小、深度,获取皮下神经组织进行检验。不同以往的是,这种皮肤活检术操作时间短,创伤微小,术后造成的感染机会甚微,而且可以重复进行。
皮肤活检相对神经活检开展较晚,但是相对后者对于小纤维感觉神经病而言却是大有价值,在周围神经的认识上对于神经活检是非常必要的补充。据悉,这种微创皮肤活检术是目前被认定为小纤维神经病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也最有希望成为小纤维感觉神经病(SFN)的金标准。此外,神经内科还在实践中将该技术进一步拓展,通过观察皮下小血管的变化,为一些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全身性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贵的病理证据,避免了脑活检带来的损伤和不便,目前已开展了3例,均取得了明显的诊断效果。
与此同时,管主任也表示,未来的“活检”路还很长。目前开展的皮肤活检只局限于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计数,如何开发更有丰富的染色方法,以及电镜对于皮肤活检作用都尚待研究。(长海医院 钱靓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