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军事医学援外的一方热土

2018-12-13 19:13:05浏览:40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本报记者张强特约记者肖鑫通讯员王军吕静 吴孟超院士带领留学生查房留学生们在认真听老师讲解深秋的上海毓秀苑很漂亮,像是一幅

    本报记者 张强  特约记者 肖鑫  通讯员王军  吕静



吴孟超院士带领留学生查房
吴孟超院士带领留学生查房

留学生们在认真听老师讲解
留学生们在认真听老师讲解

    深秋的上海毓秀苑很漂亮,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不大的院子,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红的、黄的、白的,还有紫的。漫步在小道上,一阵清风拂过,夹杂着花草的味道,香香的,甜甜的。

    毓秀苑不是花园,而是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的院落,我军唯一的外军医学留学生培训基地。在这里,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着装的外国军医,接受着中国文化和医学的熏陶。

    走进大门便可看到,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各国国旗竖立在外训综合大楼门外。据工作人员介绍,一面外国国旗,就代表着有一个国家的学员在这里学习。仔细一数,这里竟有35面外国国旗,意味着同时有35个国家的学员正在这里学习。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最多时,这里同时有60多个国家的学员学习、交流!

    自1961年,14名越南军医留学生踏入第二军医大学校门起,历代外训人坚持着“以人为本、厚植资源、服务大局、有所作为”的外训工作指导方针,培训的医学人才遍布五大洲98个国家。1300多名医、药、护理学留学生,带着所学的医学知识技能、中国朋友的深情厚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粒粒种子,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绽开朵朵友谊之花。

    这就是我国军事医学援外的一方热土,中国军队和文化的一扇窗口,为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精品培训让“洋弟子”国外挑大梁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翻开《外训系简史》,我国军事医学援外50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几乎就是转瞬之间,几间简陋的红砖小平房变成了现代化的综合大楼;几十人围着几个人转的小作坊式培训,扩大成为年培训量数百人次的现代化军地留学生培训基地。

    从诞生之日起,该系就和我军走向世界、推进军事外交的步伐紧密结合在一起!

    2011年6月,在外训系非洲英语国家军队医院院长研讨班中,来自乌干达共和国的军队医疗部主任帕特里克·欧森上校,是时隔10年后重返第二军医大学。再次来华,他已从一个年轻的少尉军官成长为了军队医疗部上校军官。

    2002年在中国圆满完成留学任务归国后,他在国内历次军事行动中借助在中国所学的外科专业技术,建立了野战医院,在战场上救助了许多危重病患,挽救了300多条军官、战士的生命,获得了乌干达军队授予的最高荣誉。

    在研讨班的毕业典礼上,他动情地说:“在外科技能上,我已将过去在华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每次外科手术中去。更重要的是,在敬业精神上,我学到了二军医大各级领导、专家教授身先士卒的精神,学到了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学到了中国军人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会继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个人的成长之中,我会永远记得在中国的学习经历。”

    像欧森上校这样从外训系走出去,并在自己国家取得荣誉的人不在少数。50年来,该系培养的外军留学生有很多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医疗机构。其中已有多名成为本国卫生医疗管理者,担任着医院院长、科室主任,成为医疗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和随行保健医生等,有一些非洲国家军队医院的重要科室主任、名医名家都有该校的进修背景,在本国的医疗战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重大影响。

    “对外军事医学援助,培训效果应放在第一位。学校始终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外交和军事外交政策,坚持将培训效果放首位,努力提高培养的质量。”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如是说。

    他们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升外训教学管理水平。针对受训对象均为各国拥有一定年资的医生、护士这一特点,他们除了注重一丝不苟的完成常规的教学管理,沟通协调之外,还针对学员专业背景知识各异,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需求各不相同的情况,为每名学员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比如,如果一名学员所在国家疟疾病患多,学校就会专门为他量身定制完善的疟疾诊疗学习课程。

    据该系主任章亚南介绍,根据培养方案,该系为他们配备了由博士生导师担任组长的导师组,选派专业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员充实到导师成员队伍。一个学员两年之内,要完成入学适应期、理论学习期和临床实践期三期的完整学习。在临床实践期一般要完成三个临床科室的轮转学习,每个科室又在细分的不同专业小组分时段,由不同的教授带教,进行观摩,模型练习,实际病患辅助操作三个阶段的学习。平均每个两年制的留学生需要投入30人次的教员进行培养。

    近年来,为了配合国家和军队关于援外人力资源项目拓展的一系列精神和导向,他们发掘了卫生勤务管理、医院管理等新兴强势学科的教育资源潜力,由从前单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逐步过度到现在培养卫生官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并举的新阶段。

    据统计,已有朝鲜、柬埔寨、加纳等国家10余名留学生,在学习期满后,又特别向国内申请,重返该校,延长进修时间。

    培养“知华”“爱华”友好使者

    毓秀苑不大,但很别致,到处都是浓郁的中国风情。主楼右前方是小小的池塘和凉亭组成的亭台水榭,亭子叫赏秀亭,亭柱上的对联这样写道,“春夏秋冬安赏风花雪月事,东西南北欢聚欧亚拉非朋”。楼与楼之间是中国传统的回廊,雨天走在这里,别有一番情趣。

    课间和休息时间,总会有各种肤色的留学生们三三两两地漫步在这花园式的园子里,谈生活,谈学习,谈未来。这样的情形,光是想一想,心情也会放松舒畅。

    在优美的环境里,留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进一步感知了中国灿烂的文化。

    “‘外事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外训规模小,事事影响大’。这是历代外训人坚持的理念。”第二军医大学政委陈锦华说,“这些留学生绝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是片面的、残缺的,来时有的还抱有戒备和疑惑。让留学生走近中国社会,接触中国人民,倾听中国心声,培养一批批‘知华’‘爱华’的友好使者,是外训系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近成立的对外汉语教研室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中国人民和外国朋友的心,让他们进一步感知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语言。他们向留学生系统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国防和外交等方面的政策主张和基本情况。针对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他们举办了“台湾问题”专题讨论,加深留学生对中国“台湾问题”的理解。

    “来到中国后,才发现,中国‘以和为贵’像长颈鹿,高瞻远瞩,看护着非洲;中国迅猛发展,像狮子,雄壮威猛,保卫着非洲。这次来华学习会继续加深非洲各国与中国的持续合作和友谊!”在非洲英语医院管理研修班结业典礼上,一位留学生代表班上12个国家23名同学深情地说道。

    如今,“你好”是每个来这里学习的留学生,最早学会的一句中国话。全系上下,每个人见面,都会互相微笑着打招呼。每个来校学习的留学生都知道,中国是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上课前五分钟到场,他们都知道,让老师等自己,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2010年的教师节,留学生队飘满了蛋糕的香甜,这是来自全体穆斯林学员的心意,真诚的感谢队干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2011年,翻译室讲师周毅收到了由全体留学生签名的教师节贺卡,上面写满了祝福,还有刚学会写的几个汉字:“老师,您辛苦了!”

    该系充分发挥地处上海的优势,安排留学生参观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科技馆和上海城市建设规划馆;组织他们坐磁悬浮列车、上东方明珠,游古镇朱家角,让学员亲眼目睹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员游览中国的名山大川,浩瀚悠远的历史文化和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令学员们感慨不已。近年来,留学生们走过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登上逶迤宏伟的万里长城,领略兵马俑的震撼;畅游富春江的柔美,沉醉西子湖的仙韵,感受桂林山水的神奇……通过游览,留学生们从更深层次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方位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加深了亲华感情,成为了宣扬中国文化,感念中国友谊的真诚朋友。

    在组织留学生去浙西大峡谷参观间隙,全体留学生即兴举行了一台晚会。留学生班班长、孟加拉国女学员阿丽雅在表演节目前,站在台上,深情地说:“我们来到中国学习,看到了中国美丽的风景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与淳朴,令我们由衷地欣慰。作为与中国友好的邻国,我们特别感谢!”

    给留学生们家一般的温暖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今年“七一”前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外训系举办了全体留学生和中方人员共同参加的红歌会。几位朝鲜留学生的演唱使现场达到高潮,他们准备了很久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志愿军之歌》,赢来了大家如雷般的掌声。

    “中国和朝鲜一衣带水。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帮助我们战胜了侵略者;和平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鼓舞着我们。留学期间,外训系的每位老师都给予我们无私地帮助,让我们感到家一般的温暖,我们唱这两首歌是发自内心的感谢。”走下舞台,朝鲜留学生们激动地说。

    在外训系,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和谐。工作人员之间,留学生之间,留学生和工作人员之间都充满了和谐与友好。

    对此,留学生队队长吕静说:“外事无小事,我们每个人都十分注重外事纪律、外事礼仪。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绷紧的弦,那就是友好工作是主线,尽量满足留学生的包括学业和生活方面的各种需求,可以说是事无巨细。”

    针对留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该系在留学生所在国的国庆、宗教日等重要节日里,为留学生举办各类庆祝活动,让留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每年的春节,和留学生一起自导自排文艺晚会,一起吃饺子,放烟火;组织留学生参加上海国际音乐节、上海市高校留学生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每年大学的舞台上都会有留学生的身影,都有他们不甚标准却可爱的汉语歌飘荡。

    在去年的校第五届军大艺术节“放歌军大”的歌咏比赛上,该系来自30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汉语零基础,在短短的52天之内,学会了十几首汉语歌,他们的精彩表现和热情专注感染了在场的全校师生和官兵,获得了歌咏比赛的特别奖。

    因为来自不同国家,经历不同、习惯不同,很多留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为此,该系专门设置了懂外语的心理咨询人员,为留学生们答疑解惑。有两位留学生曾经历过战争,受到过战争的创伤。来到该系后,经常表现抑郁或者是狂躁。为此,心理咨询师每天都要抽时间和他们谈心,对他们进行阳光般的心理辅导。毕业时,这两位留学生流着泪握住老师的手说:“你们不仅教给我们先进的医疗技术,而且还使我们走出了战争的阴影,我们会把中国人民的友好带回祖国。”

    很多留学生来自热带地区,难以适应上海冬季的寒冷,该系就会给他们定制冬衣,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每批留学生来校后,该系就根据他们的饮食习惯,兼顾他们的宗教信仰,安排不同风味的菜谱;当留学生生日来临之时,他们又及时送上鲜花、蛋糕和真诚的祝福,从而进一步密切了与留学生的感情。

    2010年春天,来自阿富汗的一名学员由于患肾结石,来校后发作,疼痛难忍,短短一个月里瘦了10公斤,经检查后,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手术。术后,系领导在第一时间送去鲜花和问候,系干部轮流去陪护。由于这位学员术后,24小时不能进水,陪护的系干部就不时往他干裂的嘴唇上抹水。这位身高1米8的汉子,当时就红了双眼。

    今年,巴基斯坦学员塔吉的夫人怀孕了。为了让塔吉安心学习,系干部承担下了照顾孕妇的责任,经常陪护她去医院检查。孩子出生后,外训系上下亲切地称孩子为“外训宝宝”,塔吉也高兴地给孩子起了中文名,并深情的说:“我的孩子,从出生时,就打下了中国烙印,我们一家人注定跟中国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洋弟子”把中国医术带到全世界

    “今天,我们在这个大家庭里获得了知识的力量。在第二军医大学培训的结束,正是我们回国工作的新的起点。我发誓,会用所学去全力救助生命,帮困助患。让我们代表中国向整个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感谢中国人民对我们的爱和支持。”2011年6月29日,在援非洲英语国家医院护理技术培训班毕业典礼上,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代表旺德这样说道。

    旺德说的不是客套话,他的这番话已经变成现实。

    2004年到2005年期间,几内亚比绍留学生拉萨那在外训系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在国内没有接触过的先进医学技术,领略了古老而现代的中国魅力,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回到家乡后,怀着对外训系和上海的深厚感情,他开办了一家名叫“上海诊所”的诊所,治好了很多病人。每治好一个病人,他就告诉病人说,这是他在中国学到的医术。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发自内心地夸赞“中国医术真高明”。

    2008年,该系完成了营院改造,多方筹资新建了外训综合大楼。为创建一流的外训培训基地,该系大胆拓宽生源渠道,一方面保质保量完成总部赋予的军援任务,还争取到了非军队的援外医学培训任务,成为军内第一家承担地方医护留学生短期进修单位。

    如今,他们已经完成地方援外医学培训多个班次、数百人的培训任务。同时,我国承诺为非洲援建的30所医院里,有马里和利比里亚两所医院从院长到护士都是由该系培训的。其中的马里“医院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班”是他们首次承办的双边友好班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该系上下的共识。除了开设陆军军医、海军军医和临床护理专业外,他们还利用外国学员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兴趣,开设了中医专业,让中医漂洋过海,造福更多的人。留学生们通过在中医科门诊见(实)习,掌握了较扎实的针灸推拿等中医药实用技术。部分学员毕业回国后,运用所学在当地医院开办了针灸诊所,不仅促进了我军的军事外交工作,而且推动了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的步伐。

    一名来自亚美尼亚的留学生在这里学成回国后,在当地开办了一家中医诊所,并将自己的中医毕业证书挂在诊所最醒目的位置。每当有病人来看病,他总是指着证书,无比自豪地向大家介绍中国中医和中国的发展成就。他运用中医开展医疗工作,治愈了大量病人,在当地小有名气。一位患中风半身不遂、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人,在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下慕名找到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施治,这位病人可以下地走路了,也可以很顺利地和他人交谈了。

    1000多名留学生就是1000多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把中华民族的友谊带到了世界各地,运用在中国学到的医学为当地军民解除病痛。

    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中国人民淳朴真挚的感情,浸润着每个留学生的心灵。一些从前对中国存有偏见的学生,对中国的误解逐渐消除了,一些对中国了解不深的学生,对中国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利比里亚国防部长借着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的机会,来该系看望本国学员。两名利比里亚留学生说到:“我们在这里很好,吃的好,住的好,中国人民真友好。”国防部长听了以后高兴地说:“你们说的和我看到的是一样的。”他当即表示,将继续保持和中国军队的友好合作,派更多的本国军医来华深造和学习。

    打造医学援外的黄金品牌

    采访期间,记者有幸在该系餐厅进餐。餐厅里各式菜肴十分丰盛,充分照顾到各国留学生的风俗习惯,各种肤色的留学生们说说笑笑,很是和睦。这里确实是多种族、多文化、多肤色、多宗教、多语言相互交织的大家庭。

    也许在外人眼里,外训系是个小单位,学生少、规模小。然而正是这个小单位却干出了令人称羡的大事业。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家援外政策的更新和调整,外训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培训规模扩及到了新的广度。特别是近3年来,他们的年培训量大幅增长,3年的培训人数相当于过去50年的1/3。

    在编制基本未变的情况,连续承担比以前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工作量,而能够高质量、按计划完成,应该算作一个奇迹。

    苦干还要巧干。该系政委毛益信说:“面对新环境、新起点,我们围绕建设全军一流留学生培训基地的目标,强化创新理论武装,培育‘小党委’的‘大视野’;常抓常议中心工作,谋求‘小单位’的‘大作为’;抓友好工作主线,建好‘小院子’里的‘大家庭’;提升服务保障质量,尽好‘小事情’中的‘大责任’。”

    例如,服务保障工作虽是后勤工作,不是中心工作,看起来是“小事情”。但外训系认为,服务保障工作在外训系全局工作中是有着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一定程度上讲,服务的水平好坏将影响到中心工作,影响到外训系的全面、长远建设。这样来看,就不是“小事情”,而是“大责任”。

    目前,随着培训任务日益增长,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外训系正稳步向军援为体,军民融合式的援外培训基地迈进。他们还外送翻译到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进修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着力打造医疗护理留学生培训的黄金品牌。

    军队外训工作本质上是友好工作,是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系开始注重加强与往届学员的沟通和联系。比如,他们在FACEBOOK网站上建立了“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校友网页”。逢年过节,留学生队干部都与他们通过E-MAIL、MSN和手机短信的方式,互相问候和交流。

    正是因为各项工作做得扎实、显著、成绩突出,该系得到了总部和校领导的首肯和认可。2004年,该系被评为“全军外训先进单位”。2009年,系主任章亚南荣获全军援外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该系教员季立贵又获得中国援外奉献奖金奖。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50年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二医大外训人却在这一朵浪花里创造了极大精彩与无比辉煌!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彭燕:“生命禁区”书写绿色诗行

上一篇:

某集团军基层卫勤训练嵌入军地救护体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