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多科协作 突破制度化门槛

2018-12-13 21:22:16浏览:19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多科协作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专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复杂先心病治疗,对各相关专业技术都是极大的挑战。而目前多科协作仍是业内的
多科协作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专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复杂先心病治疗,对各相关专业技术都是极大的挑战。而目前多科协作仍是业内的薄弱之处,也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完成复杂先心病手术的综合医院并不多。而在华西医院多科协作却体现得很好,请看——


  近年来,医学专科划分越来越细,很容易造成各科之间不能有效地相互反馈信息,这既不利于临床医生迅速积累经验、容易重复犯错,也难以共同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例如,超声心动图室是与心脏内、外科联系最为密切的专业,然而通常的交流方式是我发申请单,你出报告单。超声医生照单检查,不参与手术决策;外科医生照单开刀,不看图像,彼此不沟通。多科协作是良好的解决办法,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没有协作的竞争是低水平竞争

  较少有成人综合医院设立小儿先心病专业,华西医院在这方面起步也较晚。心外科1998年做了第一例婴儿心脏手术,心内科1996年完成了第一例房缺介入手术,均晚于本省同级别医院。小儿监护室也是在1999年才建立,且规模小,外科只有2人2个治疗组做这类手术,内科仅1人1个治疗组。先心病诊治本身难度很高,涉及心内和心外、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影像学(超声、放射)、护理等,对各学科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

  跨学科协作为什么难?这里有深层次原因。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主要强调竞争,如奥数比赛、升学考试、高考等,而强调协作的成分少,导致大家协作意识不够。但是,没有协作的竞争是低水平的竞争,只会开刀就能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国外进修时我发现,国外跨学科开展复杂先心病诊治比较成熟,觉得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回国后在院里开始努力推动这项工作。但国内医院运行机制多年没变,各科合作反而是件很困难的事。我们都有体会:工作一旦涉及多个部门,每增加一个部门,所要面临的困难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归纳起来,我院在多科协作治疗先心病方面走过几个阶段:

  初级阶段(2006年前),各专业的医师只是偶尔碰到一起商量病人的治疗。

  中级阶段(2006~2009年),外科医生定期到超声心动图室看病人的超声图像,对部分手术病例讨论,超声医生参与部分手术方案的制订,走进手术室直接参与手术效果评估。在此阶段虽然我们多科协作有了很大进步,但也发现很多不足之处,无法真正应对复杂病情的需要。如2006年在与多伦多儿童医院首次交流活动中, 3例术前心导管检查均重查,术前诊断有诸多意外发现。对方在同样的条件下可获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单兵作战与协同作战的差距。

  高级阶段(2009年后),目标是让多科协作成为制度和文化。目前,多学科例行讨论已持续3年,每周一次从未间断。已经形成了多学科例行交班、查房,甚至死亡讨论。开展这项工作后,虽然手术的难度明显提高,但手术的死亡率却明显下降。

  从对方最需要的事情做起

  多科协作一次两次容易,但要制度化、系统化很难。系统化需要机制的建立,多科协作标志性的内容包括:多学科例行术前讨论(例行意味着每周一次,不是偶尔为之),多学科例行交班、查房,多学科例行死亡讨论,多科共同完成复杂病例治疗,多科间病人诊治有绿色通道等。为推动多科协作的有效开展,我们从大家感兴趣的事做起,从最容易的事做起,从对方最需要的事做起。当协作的各方最终都能从协作中有实际收获、而不只是得到一个形式时,大家才会愿意做这件事。

  如何解决多科协作中的争议?人性的弱点就是喜同恶异,争论容易破坏和谐,但多科平台下的学术争论一定要有,这就要在争与不争之间取得平衡。专业学术的发展有赖于不同意见,争论有利于技术提高。例如,围绕小儿心脏术中输血,是大包装还是小包装?全血还是成分血?是否需要新鲜血?心脏外科、麻醉科、输血科坐在一起讨论。交流的结果是共识远远超出分歧,既满足了小儿心脏手术用血大部分特殊要求,各方也很满意。

  死亡病例讨论是挑战多科协作的极限,因为死亡之后查原因,很容易变成死亡之后查责任,大家会天然抵触;涉及的科室多,大家能够坐在一起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形成制度要忍受漫长的煎熬

  如今先心病治疗多科协作模式运行良好,很有发展潜力,已经形成一个虚拟中的实体——大家虽然不在一个科室,但又实实在在地一起工作;彼此为对方分担治疗中的责任;彼此欣赏对方的专业技能。正如欧洲年会上写的:“大家走到一起是开始,保持下去是进步,在一起工作是成功。”

  国内为什么办点事情那么难,还是因为缺乏文化做基础。行动离不开文化,大家共同的处事方式就是文化。多科协作过程是团队文化形成的过程,需要有一个人去推动这件事情。这个过程很难也很漫长,要实施很多具体的措施,所受的甘苦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多科协作开始于自觉,但完善则需要制度。另外,对外交流可迅速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团队信心;向先进的生产方式靠近,可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易于统一思想。在多科协作过程中对外交流应伴随始终。(本报记者吴卫红  廖志林整理)



  观点链接

  重点专科需紧追高新技术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  陈民生

  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又有赖于学科建设。但任何医院都不可能平行发展所有学科,必须注重重点专科的发展,使之成为医院技术发展的龙头。重点专科建设应立足于医院建设的实际,紧追高新技术,适应市场需求。

  我认为,筛选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学科,把它培养为医院的重点专科需要五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并着力从这五方面去打造:一是要选拔培养能说、能写、能干,具有开拓奋进精神的饱学之士为学科带头人,这是关系到学科建设能否达到较高境界的关键。二是要培养一支品德好、技术精,有高、中、初梯次配备的专业队伍,这是学科技术建设的主力军。三是要创建有代表性的先进技术,这是学科建设的精髓和具体体现。四是要有计划地更新与学科相应的设备,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也是学科上水平的必备条件。五是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这是确保重点学科程序化、规范化建设的保障。

  重点专科每两年复审、评审一次,优胜劣汰,评价重点学科的质量与发展,最重要的还是看技术水平高低。重点学科在专业发展上既要有短期发展计划,也应有中长期发展目标。在研究方面,应着眼于临床研究,以解决临床急需;同时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以解决专业难题;还应注意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研究,以拓宽专业特色。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瞄准新的技术特色,追踪高新技术,不断提高重点专科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择优引进高新技术设备,争取每年有科研立项,每年有科研成果鉴定,每年有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另外,医院还应积极提高重点学科重点人员的待遇,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劳力性热射病 积极应对有胜算

上一篇:

西南医院:从“救命”到“救人又救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