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感冒后七成人不需要抗生素

2018-12-13 21:29:09浏览:70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今年9月是第二个“全国安全用药月”,主题是“谨慎使用抗生素”。国家药监局近日发布的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结果显示,23.9%的居
今年9月是第二个“全国安全用药月”,主题是“谨慎使用抗生素”。国家药监局近日发布的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结果显示,23.9%的居民选择在感冒后使用抗生素,8.9%的居民选择在腹泻后使用抗生素,有24.5%的居民选择“按以往经验”去选择抗生素,而不是找医生开处方。

  专家表示,滥用抗生素会诱发细菌耐药,会造成人体损害,还会导致二重感染。为此,《寻医问药》版从这一期开始,连续刊出“如何使用抗生素”,以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


  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感冒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而不是细菌。据调查,有70%~8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一般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而且大多数人感冒后可自行痊愈。但是,最常见的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就是感冒后使用抗生素。

  感冒后也可产生一些并发症甚至严重的并发症,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患者可继发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所以感冒后不可掉以轻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观察、治疗。专业医生应观察疾病的进展,及时排除一些容易和普通感冒混淆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

  感冒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感冒的治疗,提倡以对症综合治疗为主,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主要看有无合并细菌感染,以便及时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愈疾病。

  1.单纯病毒感染的感冒治疗  当出现病毒感染时,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对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成熟的抗病毒药,无需使用抗生素,主要以对症处理如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为主。对症治疗可选用含有解热镇痛及减少鼻咽充血和分泌物的抗感冒复合剂或中成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双酚伪麻片、银翘解毒片等。

  2.合并细菌感染的感冒治疗  当出现细菌感染时,如出现化脓性扁桃体炎、流黄浓鼻涕、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现象,应考虑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宜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科学治疗。

  不要频繁更换抗生素

  当感冒明确是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正确选药、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1.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或经验用药常选青霉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2.按时按量服药,才能达到有效的药物治疗浓度。要知道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服药间隔时间也要注意,通常所说的“一天三次”,大部分人都是在三顿饭时吃药,这样的吃法通常不符合抗菌药物的特点。严格地说,一天三次应为每隔八小时吃一次,这样才有利于药物发挥其疗效。

  3.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按规定的疗程用药,就收不到效果。有些患者用药1~2天不见好转,就急于更换其他药品,频繁更换抗生素,易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反而造成不良后果。因此要按规定的疗程用药。当确认抗生素无效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服用时间很有讲究。有些抗生素宜空腹服用,因为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或者使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宜空腹服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环丙沙星、红霉素等。有些抗生素胃肠道反应较重,宜餐后服用,如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宜餐前一小时或餐后两小时口服。

  抗生素不是普通药品,必须谨慎使用,应该做到“三不”:不自行购买,不主动要求用药,不随便停药。


  链 接

  感冒有多种 用药各不同

  我们常说的感冒,一般是指普通的伤风感冒,而不是流行性感冒。伤风感冒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卡他一词来源于英语“catarrh”意思是黏膜炎),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炎、咽结膜热和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感冒有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腺炎。

  普通感冒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变稠。可伴有咽痛,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轻度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或头痛,无并发症,一般5~7天痊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换位体验患者的不易

上一篇:

背部取皮巧“补脑”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