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卒中溶栓 比拼的是细节

2018-12-14 09:24:56浏览:98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解放军202医院的溶栓例数虽然不是全国最多的,但他们在流程管理、患者随访、临床科研等方面都做得扎实细致。今年,全国首个溶栓
解放军202医院的溶栓例数虽然不是全国最多的,但他们在流程管理、患者随访、临床科研等方面都做得扎实细致。今年,全国首个溶栓质量改进项目——“MOST” 项目授予10家医院“溶栓先锋奖”,该院位列其中。


  诊疗模式: 单通道串联→双通道并联

  解放军202医院院长  白晓忠

  我院早在2008年就开展了溶栓治疗,但2011年以前,工作进展并不顺利,能够在时间窗内接受溶栓的患者更是寥寥无几。患者几经辗转住进神经内科病房后,常常已是发病的第二天,与0~4.5小时的溶栓时间窗相距甚远。经过分析发现,造成时间延误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患者发病后由于缺乏认识或症状轻微未能及时就诊,造成院前延误;二是患者到达医院后,由于就诊流程繁琐、排队时间较长而造成院内延误。

  传统急诊模式有局限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科普宣传的加强,院前延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而如何减少院内延误,让时间窗内就诊的患者不会坐失溶栓良机,是医院该下功夫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做了很多改进,例如对不能一次性缴齐费用的,可先检查,后交费;为了减少等待时间,医生会提前电话通知相关人员,预留好电梯、CT机;对于收入院的溶栓患者,可以先治疗,后补入院手续等。这些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但是尚未达到最理想的DTN(患者到医院至用药时间)。

  根本的解决办法在哪儿呢?在对比卒中患者与一般急诊患者的差异后,我们意识到传统的急诊诊疗模式并不适合溶栓治疗。一般患者到达急诊后要经过挂号、检查、收费、化验、再检查等一长串的诊疗步骤,一环扣一环,任何一项都不能跳过或错位,我们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单通道串联”诊疗模式。该模式给溶栓治疗带来了很多延误。患者从症状出现到抵达急诊室开始,要经过急诊医生评估、相关检查化验、脑CT检查结果解读。此时如果确诊是缺血性脑卒中,才会通知神经专科医生。专科医生接诊后,还要进行专科评估、确定发作时间、卒中量表评分、重新研究脑CT检查结果、控制血压、与家属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才能进行溶栓治疗。可想而知,要在60分钟内将如此之多的步骤全部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

  提速要从整体规划

  在不减少诊疗必需项目的基础上缩短DTN时间,这个时候单纯修剪细枝末节,很难取得突破,关键还是要从整体上管理规划,整合资源,增强科室间协作。我们通过不断尝试、调整,将诊疗模式从“单通道串联”进化为“双通道并联”,并在实践中全程监督、阶段整改,按照计划-实施-总结-改进-再实施等步骤持续提高溶栓工作质量,最终成功缩短了院内时间。

  “双通道并联”顾名思义就是急诊科、神经内科两科医生同时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评估。患者到达急诊后,急诊医生评估后认为可能是卒中的病人,要第一时间通知神经专科医生。在急诊科医生完善相应检查的同时,神经内科医生来完成专科诊察工作。待CT检查结果证实后,就可以直接收入神经内科进行溶栓治疗。从2012年开始上述改革后,我院符合适应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率已经接近100%。实践证明,卒中溶栓,管理先行。只要医院管理跟得上,这种诊疗模式最适合未配备神经专科急诊的医院。

  当然,新诊疗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科室的密切配合,包括神经科、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在这个卒中单元里,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确保绿色通道真正一路畅通。为了加强医务人员对卒中急救的认识,医务处会不定期组织院内讲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表扬和批评,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使溶栓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溶栓质量持续改进。



  专科医生: 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解放军202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蒋智林

  我科从两年多前就将溶栓治疗作为科室的重点工作来抓。我们的“抓手”有两个:一是业务学习,二是基本功训练。

  从学习指南开始,逐步拓展到相关科研文献的学习,每一位医生都要参与。每一位接诊医生处理完卒中患者后,要在科会上汇报溶栓/不溶栓的理由或顾虑,然后全科一起讨论。这么坚持下来,医生对适应证、禁忌证的把握更合理,也更灵活,患者则更受益。

  至于基本功的训练,则从NIHSS卒中量表评分开始,要求每位医生在2~3分钟全部完成,而且测评结果要准确。如果对同一位患者前后两位医生给出的测评结果不一致,那么就由第三位医生再评一次;如果还不一样,全科将一起讨论,直到找出最准确的答案。

  基本功训练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交代病情。由于溶栓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患者家属先签署知情同意书。但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医生争分夺秒地准备给患者溶栓,但家属听到有风险后举棋不定,白白错过了时间窗,令人惋惜。但是如果溶栓前交代病情不清楚,一旦发生出血、病情反复,则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交代病情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其实都有讲究。

  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病情跟家属交代清楚,又不至于浪费太多时间呢?刚开始开展溶栓工作时,尽量由科主任向患者家属代表单独交代,避免家属人多,七嘴八舌意见不统一,从而错过溶栓时间窗。其次,谈话内容要简洁精练,重点突出,既交代清楚病情,又能讲明溶栓的利害关系。为此我科专门设计了溶栓谈话的模板。

  实例

  第一句话:“溶栓治疗是脑梗死超早期最好的药物治疗方法。”

  第二句话:“欧美国家多年来已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关于出血风险,往往是患者和家属最为担心的问题。可以这样说:“虽然可能出血,但经过医生的仔细评估,出血概率只有5%~6%,然而获益人群能达到2/3。而且出血也不一定就有生命危险。”

  如果家属还犹豫不决,可以这样说:“你犹豫1分钟,患者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如果超过时间,想溶栓也不能溶了。”

  每一位医生都要在模拟的情景下如此反复练习,直到主任觉得过关了,才会被安排去做交代病情的工作。

  如此重视病情交代的获益很明显,一是患者不会再因为家属的原因而错失治疗时机;二是自2011年4月至今我科已完成溶栓治疗200余例,没有出现一起医疗纠纷。

  通过努力,我院DTN≤60分钟的比例明显提高,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希望在溶栓治疗中做更多的科学研究。对所有的溶栓患者出院后3个月、半年都要随访,有些还要做影像检查。相关的病例资料全部保存完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做科研。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关于溶栓后的病情反复或加重的问题。有些患者刚做完溶栓后效果很好,但过一段时间会出现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对于这些患者我们该如何处理?甚至溶栓前能否做到预先判断?我们经过临床观察发现,如果缺血性卒中的病变部位在脑桥或大脑中动脉,那么溶栓后出现症状反复或加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对此,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报记者王建影整理)



  背景链接

  MOST项目: 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MOST项目核心目标是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DTN≤60分钟的患者比例从目前的7%提高到20%,符合时间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率从目前的9%提高到20%,实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的“双20”目标。

  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恢复脑灌注之前,每一分钟将会死亡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经突触,所以说时间就是大脑。目前世界公认对于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是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唯一有效的手段。从1995年第一个国际试验开始,直到2012年完成的最新国际试验,所有的数据都证实,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可以令患者获益。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精确施行ECT 记忆障碍可减少

上一篇:

始终的微笑映彩霞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