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三大误区

2019-01-08 15:56:18浏览:990评论:0 来源:互联网   
核心摘要:在生活当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现血糖上升以后,总是拒绝服用降糖药,怕损害肝肾功能。其实,这些病人是误入了怕用药物治疗糖尿病

在生活当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现血糖上升以后,总是拒绝服用降糖药,怕损害肝肾功能。其实,这些病人是误入了怕用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误区。那么,到底药物治疗糖尿病有什么误区呢,会让糖尿病患者如此担忧?下面就为大家讲解有关药物治疗糖尿病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血糖偏高,但算不上糖尿病,不必服用降糖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是6.1~7.8毫摩/升。所以,超过上述两个标准的人,其体内血糖调控机制已经存在缺陷。有人说,我空腹血糖没有超过7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没有超过11.1毫摩/升,算不上糖尿病,不需要服用降糖药。殊不知,血糖正常范围是根据对大多数健康人群的调查而设定的,血糖一旦超过正常范围,就有可能对微血管壁、周围神经等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长期还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另外,血糖偏高还会对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产生毒性,导致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进一步衰退,减低胰岛素分泌,血糖进一步升高,很快变成严重的糖尿病。

误区二:使用降糖药会上瘾,会损害肝肾功能,能不用尽量不用。

有的人认为,自己血糖虽然偏高,但自觉身体良好,而一旦吃了降糖药就会上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服用降糖药是不会上瘾的,至于吃得下、睡得着,并不是衡量健康的标准,有许多疾病就是在吃吃喝喝中产生的,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越吃得下,血糖就越高。对糖尿病人来说,适当服用一些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可以减少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防止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甚至使胰岛功能有所恢复,使糖尿病得以减轻。一旦胰岛功能有所恢复,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直至完全停药。

误区三:虽为糖尿病,但无任何症状,用不用药都无所谓。

得了糖尿病以后,如果不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还可发生蛋白尿、冠心病、白内障、周围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心、脑、肾等主要器官受损。因此,积极服用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有很多的糖尿病患者生怕药物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通过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降糖药,其安全性、有效性均得到了充分肯定,因此,糖尿病病人完全可以放心地安全使用。

(责任编辑:叶编)
下一篇:

天气转冷易感冒 感冒鼻塞怎样快速通鼻?

上一篇:

被肺癌“盯上”身体会出现哪些征兆?专家:这2个异常会很明显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