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丙肝是怎么传播的?预防丙肝从认识它的传播途径开始

2019-01-08 15:58:33浏览:123评论:0 来源:互联网   
核心摘要: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通常有四种第一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通常有四种

­第一种 血液转播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第二种 性传播

­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丙肝病毒存在男性同性恋、静脉内药瘾间的性传播,夫妻间的性传播的发生率不高。

­第三种 母婴传播

­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时机主要在出生或哺乳期。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第四种 家庭亲人间传播

­一般认为拥抱、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家庭内接触可能是丙肝毒传播途径之一。接触的内容有共用梳子,共用指甲剪,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注意防护。

­一直以来,丙肝都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人在感染丙肝病毒后,都会慢慢转化为慢性,约50%-85%的急性丙肝患者转为慢性感染,其中大多数人发展为慢性肝炎。

­由于丙肝具有很强的隐匿性,人体感染丙肝病毒后,感染初期疾病症状并不明显,很多人往往会忽略病情,将身体出现的疲劳、头晕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看做是工作太过劳累。

­但丙肝病毒却在身体内大量复制,病情一直在发展。在感染二三十年后,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为10%—15%。肝硬化后发展为肝癌的概率为每年1%—7%。

­丙肝其他危害

­丙肝的危害不仅是导致恶化会成肝硬化、肝癌,还会引发很多恶性并发症,如:风湿性关节炎、干燥性结膜角膜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以及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现有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嗜肝细胞和嗜淋巴细胞特性,可引起慢性肝脏损伤和多种肝外表现(extrahepatic manifestations,EHM),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多器官损伤的慢性肝脏疾病。有学者早在1990年就报道了2例合并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综合征(mixed cryoglobulinemia syndrome,MCS)的丙型肝炎肝外表现,是最早描述肝外表现与HCV相关性的相关报道。之后陆续有累及肾脏、皮肤、甲状腺、关节等器官和系统的肝外表现的相关报道。

­根据不同的研究显示,40%-76%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至少出现一种肝外表现。

­HCV感染相关肝外表现种类众多,病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较肝病本身更严重,有时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时也无ALT异常。在治疗方面,应根据具体肝外表现类型决定是否行抗病毒治疗。针对出现肝外表现的丙肝患者的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

­所以,丙肝患者一旦发现病情,然后到医院接受治疗,切忌不可“拖”或者“抗”。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糖尿病人能不能吃南瓜?

上一篇:

厦门中山医院成功切除罕见巨大肝癌 有一个足球那么大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