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棉花要增产 技术改进是关键

2018-12-19 10:18:30浏览:71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近年来,棉花传统栽培技术体系与变化的气候不相适应,已明显影响了植棉效益的提高,建议今后棉花生产技术推广工作重点要针对

  近年来,棉花传统栽培技术体系与变化的气候不相适应,已明显影响了植棉效益的提高,建议今后棉花生产技术推广工作重点要针对中期干旱、后期黑桃烂铃等灾害实施栽培技术创新,规避风险。应 重点抓好以下七项技术改进措施。  

  一、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在主产棉区,应注重推广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综合性状好的中晚熟品种,尤其是要注重推广前期生长稳健、抗病性能突出、后发力较强的品种。根据对目前生产中推广品种的综合评比,推 荐适合邢台市主导棉花品种有:冀棉616、冀棉958、邯棉802、鲁棉28、中棉60、农大棉8号、中植棉2号等。  

  二、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针对邢台市棉田土壤质地、肥力和水利条件差别较大的情况,要大力推广隔年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棉花施肥技术的原则是:氮磷配合,增钾补微,重施底肥。突 出抓好中高产棉田的科学配方施肥,全生育期应亩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5~7公斤、硫酸锌2公斤。氮肥底施50%~60%,初花期追施40%~50%。磷肥、钾肥、锌肥全部底施。   

  三、改早播为适时晚播 棉花播期偏早是导致棉花早衰和后期黑桃烂铃严重的主要因素,并且易发生苗病。为此,建议将地膜棉播种的时间适当推迟。正常年份以4月20~30日为宜,最晚不超过 5月5日 ,逐 步扭转播期偏早的做法。晚播棉田注意及时放风和放苗,以防高温烤苗。   

  四、扩大行距,合理密植 密度确定要结合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棉花品种特性以及栽培管理水平进行灵活掌握。为规避后期黑桃烂铃的风险,应改目前的小行距、大密度为宽行距、中密度种植,提 高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据气象部门预测,以后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将趋于常态化。高肥力棉田和大株型品种密度每亩3500~4000株,肥力一般棉田和紧凑型品种密度每亩3800~5000株,小行距40~50厘米,大 行距80~90厘米,株距22~28厘米。   

  五、抓好关键期肥水管理 棉花虽然是耐旱作物,但由于生长发育需水高峰期与雨季不同期的特点,肥水的施用时期成为决定棉花产量的关键。盛蕾期后至初花期,正是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此 时期十年九旱,膜下土壤水分往往会降至临界期,肥水管理不及时,极易导致早衰。因此一般年份应突出抓好棉花盛蕾至初花期这一关键期的水肥管理,底施氮肥不足或沙壤土质棉田应每亩补追10~15公斤尿素,以 确保丰产架子的形成。  

  六、改棉花终生盖膜为适时揭膜 地膜覆盖在增产的同时会使棉花的生育期提前、棉花根系变浅,易引起早衰。根据邢台市推广棉花地膜覆盖近30年的实践看,这项技术需要不断改进,建 议在棉花现蕾后将地膜揭掉或破除地膜,有利于调节棉花生长和利用自然降水,预防早衰。   

  七、抓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抗虫棉普及推广后,棉花的病虫害发生和危害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棉花生产危害较重的病虫害主要有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棉铃虫、蚜虫、盲椿象等。为此建议:一 是在多年重茬的棉区重点推广冀棉616、冀棉958等抗病性强的品种,并辅以其他高科技抗病措施。二是高度重视棉盲椿象的防治,指导农民从现蕾期观察,根据发生情况适时进行防治。三 是推广在8月初喷洒防治铃疫病的农药,预防烂铃病。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玉米定向结穗有办法

上一篇:

沙果树种植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