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养鱼用药别犯这些错

2018-12-19 13:59:11浏览:36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科学合理使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有多个好处:一是用药次数少,减少了环境变化和药物对鱼体的刺激,有效降低鱼病的发生率;二是药物

科学合理使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有多个好处:一是用药次数少,减少了环境变化和药物对鱼体的刺激,有效降低鱼病的发生率;二是药物选用准确,能够及时准确地治疗疾病,避免浪费药物和耽误治疗;三是用药量准确,不浪费药物,水环境破坏小,鱼的品质也好。

    但目前,不少养殖户在使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时的一些做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用法。

    错误1:认为定期使用抗菌药以及大量频繁使用消毒剂能够预防疾病。

    定期使用抗菌药物,造成鱼体肠道内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强,一旦耐药性菌在鱼体免疫力降低时,进入血液和其它内脏器官,再使用抗菌药物时,将无法杀死耐药性的致病菌。例如:2013年4月1日,通州区管头一家养殖场养殖的七彩神仙发病,使用任何药物都不见效,送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实验室后,从病鱼的肝、脾等内脏器官上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菌落,鉴定后确诊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的细菌病。耐药性检测该菌对所有测试的抗菌药物完全耐受。经询问,养殖者长期定期给鱼使用抗菌药物。

    在鱼没有发病时,大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死水体中的正常菌群,破坏水体环境。环境改变造成鱼的应激,免疫力下降,更易患病。药物本身也会对鱼产生刺激。

    错误2:不重视对病原诊断,一旦发病,乱用药物。

    有些养殖者一旦发现鱼类出现死亡,往往不做病原诊断和药敏试验,凭借个人经验随意用药。有些养殖者在显微镜下发现少数几个寄生虫时,就认为是寄生虫病,需要杀虫。同时主观认为虫体对鱼造成伤口,鱼也感染有细菌病,杀完虫后再杀菌。这些做法通常导致用药无效,治疗失败,既耽误治疗,又浪费药物。近两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鱼病室收到很多养殖者送来的病鱼,都是养殖者自己用药一周至一个月不见效果后前来检测的。经检测发现,有些不是细菌病,却用了相关的药物。如朝阳区的一家渔场,建议停药后,2-3天鱼的死亡率就降下来了。有些是细菌病,分离到的致病菌已对两种以上的抗菌药产生了耐药性,经推荐使用敏感抗菌药,3-5天鱼即停止死亡。有些是重大疾病,目前使用的药物根本无法治疗,建议隔离、消毒和加长增氧机时间,降低了养殖户的损失。

    错误3:不了解病原的耐药性,乱用和加大剂量使用药物。

    主要表现在治疗时不进行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不了解病原的敏感药物和敏感浓度,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例如,如果正常使用氟苯尼考治疗鱼类细菌病,每千克鱼用10毫克就有用,但用到20毫克,肯定会加强病原菌的耐药性,下次用氟苯尼考若低于20毫克就起不到治疗效果,需要再加量,久而久之,这种药就不再管用了。还有养殖者在治疗鱼病时频繁更换药物种类,即今天用了一种药不见效,后天就改用另外一种药,过两天不见效,就再更换药物。其实,任何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其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频繁地更换药物,只能造成药物浪费,耽误治疗时机,并可能造成药物拮抗,治疗效果更差。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高温谨防鸡中暑

上一篇:

鲜蛋贮藏方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