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四川市场主体40年发展实现大跨越大崛起

2018-12-19 21:11:55浏览:53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市场主体总量(万户)改革开放40年各类市场主体占比变化不同时间主要行业门类企业占比变化不同时间各区域企业数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市场主体总量(万户)


改革开放40年各类市场主体占比变化


不同时间主要行业门类企业占比变化


不同时间各区域企业数量占比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省市场主体无论是从总量还是结构上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是全省经济发展动力变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市场经济制度逐步确立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体现。

市场主体总量大跨越:从10万户到500万户

  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省共有市场主体总量大约10万户。随着市场机制逐步放开,1984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户,到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结束时,1988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了219.80万户;从1989年起全省市场主体发展呈波动发展态势,最高值为1995年的272.29万户。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尤其是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进入爆发增长期。2012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0万户,2016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00万户,2018年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00万户,达到了525.12万户。

  可以看出,全省市场主体发展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全省市场主体先后突破100万户和200万户两个大台阶,但之后又过了24年市场主体总量才突破300万户大关,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分别只用了4年和1.5年就突破了400万户和500万户两个里程碑。

从国企独大到百花齐放:市场作用凸显

  非公有制经济崛起成为市场主体增长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后,伴随商品经济的恢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禁区逐渐被打破,1978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了22643户,约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五分之一,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等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内资(非私营)企业占比近八成。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私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私营企业占比达到了12.1%,已经超过了内资(非私营)的占比。2014年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后,大众创业热情被激发,私营企业成为了市场主体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到2018年6月底私营企业占比达到了22.2%。

  国有经济从包办一切到做强做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国有企业实施改制,全省内资(非私营)企业到1998年底下降到50.07万户,之后持续推进国企改制和重组,内资(非私营)企业总量持续下降,2008年底为20.69万户,2018年6月底为13.80万户。虽然总量下降,但企业质量总体较高。截至2018年6月底,内资(非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3416.84万元,与其他类别企业相比,单体规模较大。

  私营企业从零起步到创业创新主力军。1988年,四川省工商局草拟了《四川省私营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开始了私营企业的登记管理工作,当年底共登记发照私营企业361户。私营企业呈持续增长态势,到1998年底为3.27万户,2008年底为28.62万户。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后,私营企业总量呈爆发性增长态势,从2013年底的50.42万户增长到2018年6月底的116.47万户,总量翻了一番。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开办企业成为人们创业的首选形式,私营企业也成为目前中国创业创新的主力军。

  外资企业见证对外开放新格局。1983年四川省开始受理第一户外商投资企业,到1988年共有外资企业99户。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外商投资从沿海向内地深入,四川作为西南地区的人口大省,越来越受到外资的关注。截至2018年6月底,四川省实有外国(地区)投资企业数量1.15万户,居中西部地区首位。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正式挂牌,外商投资企业备案与工商登记实现“一窗办理”,自贸区吸引外资载体作用彰显。

  个体工商户从改革先锋到就业稳定器。1988年底,四川省个体工商户数量达到162.11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近四分之三。之后个体工商户发展进入平稳发展和调整阶段,到1998年底和2008年底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为165万户和186.59万户。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后个体工商户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到2018年6月底,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384.13万户,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省市首位。个体工商户总量大增,在促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重要的就业稳定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重要载体。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让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底的5000余户发展到2018年6月底的95805户,十年时间增长了18倍。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居全国第七位,西部省市首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重要载体,目前已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

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崛起

  从企业主体的产业结构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省第二产业企业占比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企业主体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相一致。从行业门类的占比变化来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数量占比明显下降,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服务业和科研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产业增长明显。

区域协同:中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从不同区域的企业主体发展来看,成都经济区的总量优势明显,但与其他区域的差距有所减小,呈现各区齐头并进的特点。截至2018年6月底,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企业数量占比为73.2%,其中成都市实有企业数量占到全省企业总量的56.4%,成都市在全省“主干”作用进一步强化。2018年6月底成都市千人企业数量达到47.01户,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州三个城市。

  从各区域经济板块发展情况来看,成都平原经济区服务业占比较高。川东北、川南、攀西经济区产业结构较为相似,第三产业占比均处于70%~75%之间。其中,川东北经济区农林牧渔业企业数量占比相对较高,川南经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较高,攀西经济区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量占比较高。川西北生态保护区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占比仅为65.0%。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企业数量占比较高。从四川省内资本转移情况来看,成都企业加速投资其他经济区,上半年省内互投中,成都资本处于净流出状态,环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均处于资本净流入状态。(段纪萍 刘 宏 张 瑾)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借力西博会精准招商 富顺投资吸引力正不断升级

上一篇:

中江两企业被认定为重点支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