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切莫忽视高温对水稻的影响

2018-12-30 23:45:59浏览:77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2003年夏季,江西省赣西北地区出现少有的高温天气,整个7月、8月及9月上旬均处于晴天少雨的酷暑之中,大多数天气气温在35~40℃
2003年夏季,江西省赣西北地区出现少有的高温天气,整个7月、8月及9月上旬均处于晴天少雨的酷暑之中,大多数天气气温在35~40℃,致使大部分一晚水稻出现抽穗提前,生育期大幅度缩短。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一、高温对水稻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根据水稻栽培学理论,水稻在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都存在一个最适温度,若超出了上限或下限的临界温度,水稻的生长发育就会出现异常现象,即生理障碍。水稻在抽穗、扬花期以25~30℃气温为宜,低于25℃或高于30℃时就会出现大量的空秕粒,32℃引起千粒重下降,35℃造成空秕谷粒。高温会损害雄性生殖器官,引起退化或开花后子房不受精形成空秕粒。灌浆期最适温度为21~25℃,如遇35℃以上高温,米粒就易停止发育,形成半实粒,而且造成米粒质地疏松、腹白扩大、千粒重降低、米质变差,这就是“高温逼熟”现象。而2003年从6月底起,整个7月、8月及9月上旬均处于晴天少雨的35~40℃的高温酷暑中,致使大部分一晚品种出现抽穗提前,生育期大幅度缩短,本应该8月中旬抽穗的品种,均提前在8月上旬抽穗,比正常年提早10~15天。二、水田坐落位置不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凡是坐落在地势平坦开阔、日照时数长、土肥条件好、地下水位低的干冬田受高温影响最大,正常年份这些田均属于高产田,而由于罕见的高温影响,把“利”变成了“害”。这是因为高温强光照对这类水田土壤吸收的时数有关。而山垄田、高海拔田多数半阴半阳,缩短了日照时数,加上田蚯的落差、灌溉水的流动,使之白天升温慢,晚上降温快,加大了昼夜温差;还有的田地下水位高,多数田灌山泉水或冬季灌冬水,水土温度相对较低,历年产量都较低,在这个异常高温下,低温上升到“恰到好处”,因而把“害”变为“利”,异常高温反而成为这类田产量提高的因素。三、同一温度条件下品种组合不同所受的影响杂交水稻组合与组合之间,由于每个组合的父母双亲原产地不同,对温度反应敏感程度不同。经过杂交组合,由于遗传因素的作用,这些特性在后代就会表现出差异,即使是系列组合,一个亲本相同,另一个亲本不同,其后代亦不同。从2003年的高温影响来看:生育期较稳定的迟熟组合,其抽穗期及灌浆结实期避过高温的机会增大,因而受高温危害的程度相对较轻。四、栽培管理上的不当为异常高温危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施肥不当。凡是肥沃的稻田或偏施氮肥、且迟施重施的田块,结实率都较低,成熟期叶片表现为赤红色,并且较普遍地发生纹枯病、稻曲病,刚一成熟就发生枯秆现象。而成熟期叶片表现为金黄色的田块,其结实率都相对要高,谷的担头较重,病害也轻微,这正是施肥适当的体现。还有一部分瘦田,往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施肥效果不佳,肥料的利用率不高,产量总是难以提高,而在这种异常高温条件下有可能缓解某些制约因素,使水田养分的分解速度加快、养分的利用率提高,从而获得少有的好收成。二是水分的原因。这又包括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因素,所谓人为因素,就是多数农民按照高产的常规做法,中后期常灌常露,湿润管理,而在这异常的高温条件下却帮了“倒忙”,加剧了高温肆虐。而有的农民一向管理粗放,任其漫水串灌,因而受高温的危害较小,侥幸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所谓自然的因素,就是一些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或冷泉灌溉的原因,给冷浆田帮了个大忙,缓解了异常高温的危害。
(责任编辑:叶编)
下一篇:

黑花生种植技术

上一篇:

水稻本田管理技术要点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