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玉米生长前期地下害虫的防治

2018-12-31 12:53:46浏览:70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1、拌种防治玉米地下害虫对玉米苗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地下害虫和粘虫,不管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播种时,土壤中往往已有蝼蛄、蛴螬

1、拌种防治玉米地下害虫

对玉米苗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地下害虫和粘虫,不管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播种时,土壤中往往已有蝼蛄、蛴螬及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存在。玉米播种后,地下害虫会偷吃种子,玉米发芽后则咬食根部及地下茎,导致出苗不全,幼苗萎蔫,苗全得不到保证。所以蝼蛄、蛴螬、金针虫发生地区,使用包衣玉米种可防治以上地下害虫。玉米种子没做包衣处理时,播种前使用药剂拌种是保证苗全的关键措施。

玉米拌种可选用下列药剂: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均按种子重量的0.1%拌种。50%甲胺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拌种时先将杀虫剂加水稀释50-100倍。然后用喷雾器边喷药液边搅拌玉米种子,充分拌匀后,堆闷3-4小时,稍晾干后及时播种。

2 、地老虎的防治

2.1 地老虎危害症状

地老虎也是一类地下害虫,它们的幼虫俗称地蚕、土蚕,北方常见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1) 小地老虎:春玉米播种前后,正是小地老虎成虫寻找寄主产卵的时候。小地老虎的寄主除了玉米外,还有小旋花、荠菜、灰菜、刺儿菜等杂草。在春玉米播种前,田间的这些杂草成了小地老虎的滋生场所,小地老虎将卵产在了这些杂草上。春玉米出苗前小幼虫先在杂草心叶中取食,当玉米出苗后再转移到玉米心叶中危害,此时玉米心叶上出现了许多这种半透明的小斑点。在小幼虫阶段,不论是在杂草上还是在玉米上白天都能见到它们。当小幼虫长大一点后,便由地上转移到地下为害。在田间出现的这些萎蔫苗周围的土中,肯定能找到潜藏的幼虫。这些较大的幼虫,白天潜藏在这里,到了晚上出来取食,将茎基部咬断,造成田间缺苗断垄。小地老虎有转苗为害习性,也就是当受害玉米苗死亡后,它便转移到其它玉米苗上继续危害。

(2) 黄地老虎:黄地老虎出现的时间比小地老虎约晚一个月,为害特点也不同。黄地老虎在小幼虫阶段咬食嫩叶及咬穿心叶,受害心叶展开后,留下了这些小排孔。田间的这些枯心苗则是大龄黄地老虎为害的典型症状。幼虫长大一点后,从玉米苗茎基部紧贴土表处咬一个洞,钻入茎中,在里面蛀食,导致中空,心叶首先死亡。黄地老虎也有转苗为害习性。

不仅是春玉米,夏玉米也会遭受黄地老虎为害。

2.2 防治地老虎的危害

(1) 播前深翻

在春玉米田,播种前要深翻,消灭杂草,减少地老虎的落卵量,并杀死初孵幼虫;夏玉米田要及早除草。

(2) 危害初期撒施毒土、喷施药粉和药液

在地老虎为害玉米的初期,可在地面撒施毒土、喷施药粉和药液。早发现、早防治是控制地老虎危害的关键。在地老虎为害初期,不管是黄地老虎还是小地老虎,不但个体小,而且白天晚上都在地上部活动,是用药的好时机。当玉米幼苗心叶被害率达5%时进行防治,可以在田中喷施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等,每亩喷药液50kg,喷洒须均匀,不仅喷到玉米上,而且也要喷到杂草上。也可以撒施毒土进行防治,选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具体做法是,每种药剂0.5kg加少量水,喷拌细土125-175kg。傍晚时顺垄撒施毒土于苗根附近,每亩20kg,形成6厘米左右宽的药带,防止幼虫入土。

(3) 人工防治

当黄地老虎幼虫开始蛀茎,或小地老虎幼虫白天潜藏地下时,人工防治效果好。方法是在田间寻找刚出现的枯心苗、萎蔫苗。扒开萎蔫苗周围的土,挖出小地老虎的大龄幼虫。在枯心苗茎基部的洞中,找出黄地老虎的大龄幼虫。并将这些幼虫杀死。

3、 粘虫的防治

地下害虫外,夏玉米苗期还经常受到粘虫的为害。粘虫又称剃枝虫、五花虫等。粘虫既可以在苗期危害幼苗,又可在后期食光叶片,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害虫。

粘虫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代,但不能正常越冬。每年春季的二、三月份,在南方渡过冬天的粘虫成虫,便成群结队,千里迢迢迁往北方。第一代数量少,主要危害冬小麦。麦收前后发生一代成虫。粘虫成虫白天潜藏在草垛、矮树林、畜舍等处,夜晚出来活动,每当夜幕降临以后,我们到麦田中观看时,就会看到成群飞舞的粘虫成虫。

粘虫的成虫身体淡黄色或淡褐色,前翅上有两个淡黄色圆斑,外侧有一个大于内侧的圆斑,而且其下有一个小黑点,前翅上有一条暗色斜线。

成虫需要吸食花蜜来滋补身体,提供孕育卵的营养。粘虫的成虫还有很强的趋光性,因此可利用黑光灯杀灭成虫。

晚上粘虫的成虫到玉米田产卵,多数卵产在玉米的枯叶尖里、被间除的玉米苗上、以及麦株残体上,卵成块产下。

麦收后是粘虫二代幼虫发生期,开始危害夏玉米幼苗。八月上中旬发生第三代幼虫,危害玉米的中后期。

刚从卵中出来的幼虫多数躲在心叶中,爬行时呈弓形,一曲一拱向前运动,这是三龄以前幼虫的识别特点。夏玉米心叶上的这些半透明小斑点是初孵幼虫取食叶肉后造成的,这时在受害心叶上可找到幼虫。

长大后的幼虫蠕动式爬行,也不再啃食叶肉,而是大口大口的咀嚼叶片,将玉米吃成这副模样。在这种玉米苗上已找不到幼虫的踪迹。大龄幼虫白天潜藏到了受害苗附近的土中,大约1-2厘米深处,身体卷曲成环状。只有在夜幕降临后,才出来填饱饿了一天的肚子。三龄以后的粘虫食量很大,而且对杀虫剂有很强的抗性,所以防治粘虫的关键是在未入土前的小幼虫期施药。为了做到这一点,应注意观察,加强田间调查,在心叶出现半透明小斑点时用药防治。

防治夏玉米苗期粘虫可选用下列药剂: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等,每亩喷施40-50kg药液;25%灭幼脲三号胶悬剂每亩30-40g溶于40-50kg水中喷雾,灭幼脲不能马上将粘虫杀死,施药2-3天后才见效。

播种时使用种衣剂包衣的玉米种,对粘虫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责任编辑:叶编)
下一篇:

夏栽生菜田间管理技术

上一篇:

荷兰小黄瓜栽培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