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农家养鸡为何成活率不高

2019-01-02 22:24:55浏览:22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农户养鸡,往往育雏很多,可是到成鸡时所剩无几。雏鸡死亡率高是困扰广大农村养鸡户的一大难题。成活率低的原因笔者经过调查分析
农户养鸡,往往育雏很多,可是到成鸡时所剩无几。雏鸡死亡率高是困扰广大农村养鸡户的一大难题。成活率低的原因笔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导致农户养鸡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育雏期温度不合理。农户育雏很难把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饲养密度不合适。由于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数量少,加之放置的位置不当,或者环境突变、有异物刺激等,常导致鸡群互相挤压。一般农家养鸡较为合适的密度(每平方米养鸡数量)是:1—2周龄雏鸡为30—40只,以后每周可递减5只左右;至7—8周龄降至10—15只。同时,还应根据鸡的品种、大小、强弱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以免互相挤压。疾病预防不及时、不到位。许多农户养鸡不大注重对保暖设备、料槽等用具的消毒,不及时进行鸡新城疫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法氏囊、鸡痘疫苗等接种也不及时。雏鸡白痢和球虫病是育雏阶段两大疾病,农户往往不能很好把握预防时间和方法,等到病鸡出现症状才采取措施,造成死亡率高。饲料种类单调、营养不全面。农户养鸡,一般都采用自产的玉米、大豆或是剩饭、青菜等单一饲料喂鸡,缺乏动物蛋白、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不能满足雏鸡的营养需要。不重视鸡舍环境卫生。鸡舍地面或炕面的垫料长期不更换、打扫,舍内温度高、湿度大,鸡粪成堆,给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感染传播创造条件,增大发生和传播的几率。不重视鸡舍的通风换气。育雏室的空气要保持新鲜。由于雏鸡新陈代谢旺盛,鸡群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如果浓度达到5.8%,鸡群就会出现异常;浓度增至15.2%,则出现昏睡。另外,鸡排出的粪便,蒸发出大量氨气,浓度过高,也会引起疾病。防御对策加强育雏期的管理育雏温度。刚孵出的雏鸡,体温比成鸡稍低,调节能力极弱,因此必须掌握好育雏的温度。一般入雏时,前2周室温不低于32℃,以后每星期降低2℃,直至22℃,逐渐停止加热,但这只在大致范围。在实际生产中,要细心观察鸡群的状态,调节合适的温度。育雏湿度。育雏舍内高温低湿时,鸡体内水分散失增多,腹内卵黄吸收不良,羽毛短而脆,脚趾干瘪,易患呼吸道疾病;低温高湿时,舍内潮湿阴冷,雏鸡易发生感冒和胃肠疾病。一般应使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饮水与开食。雏鸡入舍后,不要立即喂食,要先饮温开水。最初15小时内,饮用8%的糖水,可减少雏鸡早期死亡。饮水中最好加入维生素、电解质和抗生素。饮水2—3小时后开食,开始应先将饲料撒在塑料或厚纸上,一星期后改用料槽饲喂。光照强度和时间。雏鸡的光照管理,头两天应使用连续24小时光照,强度为10勒克斯,使雏鸡尽快熟悉环境,促使其早饮水早进食。以后要每星期减少1—2小时,强度为5勒克斯,直至自然光照。育雏期间千万不可延长光照时间。营养与日常管理营养与日常管理是育雏成功的基础。农村养殖户要根据雏鸡的营养需要及当地饲料来源及种类,因地制宜地配制雏鸡的全价饲料。雏鸡生长发育快,消化功能不健全。所以,要保证优质全价配合饲料,育雏人员责任心要强,能吃苦耐劳,适时调整饲料,满足雏鸡生长发育的需要。保持鸡舍及环境清洁卫生。调节好湿度与通风,经常观察鸡生长发育的状况,保持适宜的密度,做好强、弱分群。保证供给充足的饮水,喂料时要做到少加勤添,促使其多采食,使雏鸡在42日龄的体重必须达标,以便以后能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指标。做好疾病防疫做好疾病防疫和环境的消毒工作是确保育雏成功的保障。养鸡户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要选用好的疫苗,并注意正确保存、使用,疫苗接种一定要认真。做好消毒工作。除了建立健全常规的消毒设施外,还应注意坚持带鸡喷雾消毒,每2—3天带鸡消毒一次。要搞好鸡舍卫生,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和垫料,保持鸡舍干燥,定期对鸡舍、用具进行消毒,再给予药物预防,就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责任编辑:叶编)
下一篇:

锅底灰可治猪病

上一篇:

笼养蛋鸡脱肛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