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南海捕捞技术研究

2019-01-04 10:08:57浏览:28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作者:杨 吝     撰写时间:2009-01-01  渔业捕捞技术贯来是水产院校和水产科研机构不可缺少的一门主学科。南海水产研究所

作者:杨 吝     撰写时间:2009-01-01 
渔业捕捞技术贯来是水产院校和水产科研机构不可缺少的一门主学科。南海水产研究所自1953年成立之日起就设有渔业捕捞技术研究室,主要从事南海区的渔业捕捞技术研究 ,重点是渔具渔法的原理及性能、渔具渔法适渔性、渔具捕捞选择性、渔具渔法的改进、渔具渔法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评价、渔具标准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也从事渔用电子仪器和机械设备的研制以及渔业资源繁殖和保护的工程建设。
南海水产研究所的捕捞技术研究关注国际渔业发展形势,跟踪世界渔业捕捞科研新技术和新成果,不仅研究渔业捕捞技术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实用性,而且根据南海区不同时期渔业资源的变动情况进行相应的渔具渔法研究。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渔业资源丰富时期,主要进行渔业综合调查和研究高产渔具渔法;70年代大搞网具改革,促使网具设计合理化和适应渔业资源的变动,进一步地提高渔业产量;80年代由于渔业资源衰退而开始全面的渔具渔法调查研究、人工鱼礁建设和研究、渔具渔法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和选择性捕捞技术研究,以保护渔业资源;9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有利于保护沿岸近海渔业资源的大网目新型渔具和更有选择性的渔具,开展捕捞渔业副渔获调查研究,为渔业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南海水产研究所建所 50年来,在捕捞技术研究领域获得省/部、市/院级的科研成果达20多项,为南海乃至全国捕捞渔业的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20世纪60年代试验成功的“机轮灯光围网”为全国首创,并推动南海群众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的掀起和发展,为充分利用南海中上层渔业资源作出了卓著贡献。70年代研究成功的“电脉冲捕虾技术”为我国拖虾业提供了一套新技术和新设备,并填补了国内电脉冲捕捞海洋虾类技术的空白。80年代研制成功的“渔用柔壁翼型浮子”是一种新式的水动力浮子,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南海区拖网囊网最小网目的研究”在我国南海也属首例,为渔政部门提供了立法依据;“人工鱼礁的研究”属于国内领先水平,为保护我国海洋渔业生态起到积极作用;“四片式拖网技术研究”,为90年代的大型特大网目拖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90年代进行的方形网目网囊研究和捕捞渔业副渔获调查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为“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标准的修订和渔业管理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50年来,南海水产研究所全体捕捞技术科研人员一如既往,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发表了200多篇技术论文和16部专著。这些研究成果和论著已引起了全国海洋捕捞渔业界及社会各界关心海洋捕捞渔业人士的极大关注。

1 捕捞技术发展历程
1. 1 渔具渔法研究
渔具渔法调查是捕捞技术研究的基础工作和方法之一。在南海水产研究所成立之初,为了摸清南海渔业的基本情况,于1953~1956年先后在沿海县和重点渔港建立渔业技术指导站,组织技术人员对沿海区域开展了首次较全面的大规模海洋渔业调查,1957年编写了《广东省浅海渔业调查报告》,按传统的渔具分类方法将全省海洋渔具分为拖网、围网、刺网、钓具、敷网、张网及杂渔具共7大类,并对代表性渔具渔法作了专门介绍。在此基础上,1958~1959年又作了进一步的调查总结,于1960年编写了《广东省海洋渔具渔法调查报告》,对全省63种网具作了分类评述。这是南海海洋捕捞较为系统的渔具基础技术资料,为后来的渔业生产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982年根据全国渔业区划办公室通知精神,由南海水产研究所与广东省水产局和湛江水产学院组成联合调查组,组织科研、行政和教学三个部门的科技人员,以当时的台山县为试点先行调查取经,1983年开始了南海区第二次大规模的、全面的海洋渔具渔法调查研究,共调查总结了12类498种主要渔具,于1985年编印成册:《广东省海洋渔具渔法调查报告》、《广东省海洋渔具图集》、《广东省海洋渔具区划报告》和《南海区国营海洋渔业渔具渔法调查报告》。同期,广西区水产局也同步进行该项调查研究,最后编印了《广西海洋渔具调查报告》、《广西海洋渔具图集》和《广西海洋渔具区划》。这是继1959年以来南海区在海洋渔具渔法方面的一次规模更大、时间较长、范围较广的调查研究,这对南海区海洋渔业的技术革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渔业生产的合理布局、调整作业、发展海洋渔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1983~1985年,按照全国海洋渔具调查区划工作的统一部署,由南海水产研究所任主编单位,外加沿海16个研究所、水产院校、水产局等24人共同协作,完成了全国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专著之十:《中国海洋渔具图集》。该图集是在全国1176种渔具调查资料中,根据经济性、先进性、地区性和特殊性等原则,共选入250种渔具,分为12类,其中刺网类57种、围网类20种、拖网类40种、地拉网类7种、张网类39种、敷网类9种、抄网类4种、掩罩类2种、陷阱类23种、钓具类26种、耙刺类13种、笼壶类10种。这是一部较为大型的渔具图集,共计362张渔具图,图文并茂,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80年代初期的海洋捕捞状况。该图集于1989年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该成果获得1987年农牧渔业系统专业区划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南海区第二次海洋渔具渔法调查的基础上,1986年开始南海区海洋渔具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1987年开展对南海14个主要渔业县(市)的海洋渔具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捕捞对象、渔获组成、渔获体长组成、作业规模、渔获量、经济效益、保护和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论证等。共收集了112份调查资料,1989年编写了《南海区海洋渔具对渔业资源影响的研究》报告,选择了66种渔具进行分述论证和评价,为渔具的革新和渔业区划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成果获得1990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政策的不断转变,不但渔业体制发生了变化,而且渔民的思维和他们使用的渔具结构和捕捞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贯彻执行新《渔业法》,为开展渔具渔法改革和制定渔具管理法规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2000年在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资助下,由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湛江海洋大学和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参加,联合开展了南海区第三次渔具渔法调查,调查了南海三省(区)25个定点县/市的渔具渔法,调查的重点是拖网、围网、刺网、钓具、张网和一些新开发的渔具渔法,获得了8大类110种渔具图表数据。在此基础上,本着经济性、先进性、代表性和特殊性的原则,筛选出8大类24种渔具编篡成《南海区海洋渔具渔法》专著,对入编渔具的结构特点、装配方法、渔场、渔期、渔法、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全面叙述,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针对本海区渔具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现状和发展问题、渔具改革和管理的建议等作了专题叙述。
此外,还主编了《南海北部外海拖网渔业资源及捕捞技术》(1993年,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南海区海洋渔具发展历史》(1999年,《南海水产研究》)和参与编写出版了《中国海洋渔具调查和区划》(1990年,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珠江水系渔具渔法》(1994年,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内陆渔具渔法》(2000年,蓝天出版社)等大型渔具专著。
渔具模型试验包括水槽和风洞模型试验,是模拟检验渔具的一种可行方法。为了总结和推广应用疏目拖网,1975年开始拖网模型水槽试验,1976~1977年先后举办了4期拖网经验交流和拖网模型水槽试验学习班,采取边试验、边分析、边改革的方法,对南海拖网进行了一次大总结,为拖网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学习班共培训船长、渔捞长、渔民技术骨干、水产系统技术人员等1000多人次,测试了50多顶典型拖网,从中优选了16顶技术性能良好的拖网加以推广,并重点推广了蛇口的疏目拖网,使当时的渔业生产更上一层楼。这是南海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渔具模型试验,对其他省份的拖网改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不定期进行了许多小规模的渔具模型试验。
除了网具模型试验之外,还对各种拖网扩张装置进行了水槽和风洞模型试验。1978年起,借助水槽和风洞试验了各种类型的拖网网板和柔壁翼型浮子,例如现在南海国营渔业拖网使用的网板和获得部级一等奖的柔壁翼型浮子就是这些试验的产物。
渔具改革研究是捕捞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是一项长期性、公益性行动,是渔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拖网历来是南海区海洋渔业的重要渔具,因此对拖网渔具的革新特别重视,改革研究工作从未中断过。1955年开始对“齐口网”进行了八项技术改造,使风帆拖网在结构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拖网渔具材料化纤化革新。70年代,由于金线鱼、蛇鲻等底栖鱼类逐渐减少,为了提高拖速和网口高度,增加拖网扫海面积,捕捞高水层鱼类,先后试验和使用了“扩口网”、“辘仔网”、“横生网”、“宽背网”、“大口网”及“疏目网”。
   1974年在群众渔业中试验疏目拖网,把网口前部网目尺寸放大到400mm,大大改善了网具的性能,增产30%,并把“蛇口型拖网”作为海洋拖网渔业的优良网型,在省内外加以推广使用。1977~1979年进行了机轮快速疏目拖网试验,网目尺寸放大到400~800 mm,使拖速提高到4~4.5 nm/h,增产20~30 %左右,为80~90年代拖网渔具向高拖速、大型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1978年引进渔业调查船“南锋704”,根据该船的特点,新设计了深海虾拖网,最深作业水深达1308m,这是国内海洋捕捞史上尚未有过的记录。1984~1985年根据外海捕虾业的需要,进行441kW单拖渔轮深海拖网(拖虾)技术研究,设计出长袖、长天井、短网身深海拖虾网具,在500~600m深度海区进行捕虾作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同类吨级渔轮开发南海大陆斜坡虾类资源提供了捕虾技术和经验,为我国深海拖虾开创了先例。该项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较高的实用价值,获得198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技术改进三等奖。
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多片式拖网研制。1980~1981年通过分析研究“南锋704”船自日本引进的八片式网型,设计了四片式、六片式和八片式3种网型进行试验研究。为了有效地捕捞南海离底鱼类资源,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通过改革传统拖网的网型和结构、放大网目尺寸等技术措施,研制出新型四片式拖网,为今天的大网目拖网的设计和生产开创了一条捷径。该项成果获得1994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1990年进行“339kW综合节能渔船”底拖网研究,研制出节能型拖网,减少拖网阻力6.3%,相当于节能效果3.4%。该项成果获得1991年广东省技进步三等奖。
70年代后期拖网渔业的盲目发展,导致了渔业资源出现衰退。为了保护广大渔民赖以生存的渔业资源得以永续利用,1980~1981年开展了“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的专题研究,通过200多网次试验数据得出结论: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内径)不应小于39mm。
随着水下观察仪器设备和水下观察技术的进步,渔业科研人员发现,仅仅放大传统菱形网目网囊的网目尺寸仍然能捕获许多小鱼/幼鱼,没有真正起到保护渔业资源的作用。因此,1996年开始再度进行拖网方形网目网囊选择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网目尺寸下,方形网目网囊的渔获尾数逃逸率明显高于菱形网目网囊,捕捞法定最小可捕尺寸以下的鱼种,方形网目网囊的渔获尾数逃逸率更高,蛇鲻、绯鲤、蓝圆鲹之类的纺锤型鱼种尾数逃逸率高于体形略偏的金线鱼。该项研究成果将促进今后拖网网囊改革,更有利于保护渔业资源。
这些渔具选择性研究为制定渔业规划、渔业法规和渔业管理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在20世纪60年代,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逐步旺发,开始了灯光尼龙大围网试验研究,在网具材料、结构和捕捞技术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于1965年取得试验成功。然后参照国内外和本省索罟网等多种网型的特点,结合本所“前哨”号调查船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一盘579m×126m的机轮大围网,并配以灯光作为诱集鱼类的工具,于1966年春汛投入海上捕捞试验,初获成功,网产达到15t。再经几年的继续试验,在网型、光色和灯光调节、灯船配合、放网技术及渔获的捞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69年渔汛获得网产60 t的高产捕捞记录。
   机轮灯光围网的试验成功为全国首创,推动了南海群众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的掀起和发展,为充分利用中上层渔业资源作出了贡献。灯光围网捕捞技术的运用成功,有效地取代了鱼炮作业,保护和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渔业资源,成为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初期的主要捕捞作业形式之一。该项成果获得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并登载于《广东省科学技术成果汇编》(1949~1978年)。
1987年,南海水产研究所“南锋701”和“南锋703”这2艘调查船开赴异国(贝劳)海域,进行“贝劳海域远洋渔场探察与钓捕技术研究”,为我国(除台湾省外)填补了远洋渔业的空白,为今天我国各大洋的远洋渔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项成果获得1994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浮子是拖网网具的主要属具之一,它给网具提供垂直扩张力。为解决拖网作业中拖速与网口高度的矛盾,开始了渔用柔壁翼型浮子的研究。柔壁翼型浮子是一种新式的水动力浮子,基于飞机机翼的原理,采用柔性材料,由上下2层,内加翼肋缝成机翼形状,前端开口,经水流冲压成型,产生升力。1977年开始探索试验,1981年正式列入课题。模型水槽试验和风洞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拖速的增加,网口高度也相应增高,从而解决了拖速与网口高度之间的矛盾,提高了渔获效果。该种浮子不存在水压问题,可适用于各种水深的拖网作业。该项成果获得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1.2 网具标准化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1980~1982年承担了原国家水产总局下达的标准化项目:“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制作了4种囊网,网目内径为31mm、39mm、45mm和63mm,在珠江口以东90m水深的渔场,采用国外普遍使用的套网方式,进行了8航次共200网次的海上捕鱼试验,并拍制了一盒磁带录象片。1983年9月起草国家标准《南海区拖网囊网最小网目尺寸》,于1989年11月6日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和发布,并规定于1990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GB 11780—89)规定:南海区底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为39mm。该项成果获得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在2000年对南海区海洋渔具渔法进行了全面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网渔具的网目尺寸都很小。拖网网囊网目尺寸为16.7~35.2mm,总体平均为27mm,均未能达到国家标准。为了执行新《渔业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南海渔业资源,2000年开始了“南海区拖网囊网最小网目尺寸”标准修订项目,对原国家标准《南海区拖网囊网最小网目尺寸》进行修订。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与农业部绳索网具检测中心和农业部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联合组成项目组。制作了4种不同网目尺寸(30.3mm 、35.2mm、39.4mm和43.6mm)的方形网目网囊,进行了选择性捕鱼对比试验。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和主捕对象的最小可捕体长及相关渔业法规,按照50%选择体长,确定了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为40mm,以方形网目类型使用。2001年起草了《南海区拖网囊网最小网目尺寸》标准及其修订说明。
1991~1992年承担了农业部水产司下达的标准化项目:“主要流刺网最小网目尺寸——金线鱼”,经过生产情况调查、对比试验、资料分析等,于1993年5月完成了标准化起草工作,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主要流刺网最小网目尺寸——金线鱼》的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由于当时该项目负责人退休和经费不足(只有9000.00元)而中止。

1.3 渔用电子仪器和机械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渔业电子仪器是渔业通讯、报警、助渔的工具之一,也是捕捞技术的研究内容之一。根据虾类受电刺激即产生跳跃进的特点,1974~1977年进行了电捕虾技术研究,与宝安无线电厂合作设计和制造了3种类型共10多套驱电设备,连续3年进行生产捕捞试验,获得成功。方法是在拖网沉纲前安装电设备和电极,从而在网口附近产生一定范围的电场,使潜藏于泥穴的虾类受电刺激而跳离海底为网具所捕获,提高捕虾产量30%~50%。该成果获得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技术改进三等奖。
20世纪80年代开始曳纲张力监测技术研究,提出“曳纲张力瞬时过载非警”监测原理,研制成功LJ-A(B)型曳纲张力监测仪,接着进行昆纲长度监测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YCJ-1型曳纲长度监测仪。曳纲张力计是便携式测量仪表,用于海上渔船拖网作业过程中测量曳纲张力。在捕捞生产时,它可提供拖网在曳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从而为船长作出及时的判断,是提高渔获量、确保安全生产的工具。通过曳纲张力的测定也可为设计网具、修建渔船提供技术数据,同时也可用于码头系泊拖力测试及其它需要测定张力的场所。1982~1983年进行了YZC-1型曳纲张力计的研制并获得成功。该仪表采用半导体应变片式拉压传感器,与国内牵引式拉力计比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测量准确、携带和使用方便等优点。该项成果获得1986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技术改进三等奖。
吸鱼泵是渔业机械化中起卸鱼货的一项先进设备。60年代起开始吸鱼泵的试验研究,1961年南海水产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广东佛山水泵厂共同协作研制了6YB-12型离心式鱼泵。60年代后期,由于灯光围网的迅猛发展,急需吸鱼泵作为捕鱼工具。科研人员针对原泵体吸鱼半径过小等技术缺陷,重新设计改进,加大吸鱼泵的功率和吸鱼泵半径,设计了鱼水分离器和起动装置,从而取得效果。1970年在本所“前哨”船试用,吸鱼率最高可达34.5t/h,对于体长350mm、体高90mm、体重0.5kg以下的鱼类,可基本上保持鱼体完好,起网速度可比人力使用抄网提高近4倍,大大节省了时间和劳力。由于资源的变化,该泵在省内没有很好推广,后来被应用于福建的群众渔业以及码头起卸设备上。该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登载于《中国农林科技成果》(1966~1971年)。
1970~1975年,南海水产研究所会同几个单位组成“光电泵捕鱼技术研究”联合科研组,进行光电泵无网捕鱼的各项试验和设备研制,开创了我国科学捕鱼的先河。
鱿鱼为南海区优质水产品之一,一般以干制品出现在市场上,对鱿鱼加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经济价值。1981~1983年针对船舶航行或拖网作业过程中,主机有一部分余热作为废气排入大气中,为充分利用废气余热作烘干鱿鱼的能源用,进行了群众小渔轮主机废气烘干鱿鱼设备研制,并获得成功。该设备的研制成功符合节能原则,解决阴雨潮湿天气鱿鱼干制品的加工问题。该成果获得1986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技术改进四等奖。
60年代后期,广东机帆渔船灯光围网作业大幅度发展,加速围网起网机械设备的研制成为当务之急。1974年参照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滑轮式起网机,结合南海具体情况,与香洲渔船厂合作研制了BYD2型2吨液压围网起网机,以液压传动代替机械传动,使劳力和起网时间分别节省了30%和50%。1978年春汛投入生产,在万山渔场使用受到渔民欢迎。该项成果获得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登载于《全国农林科技成果选编》(1973~1975年)和《广东省科学技术成果汇编》(1949~1978年)。
1978~1981年南海水产研究所与佛山农机研究所、广州机床研究所和香洲渔船厂合作,研制了JYWI-2×2/50型液压拖网绞机和WYL-1.0/18型液压起网机,为捕捞机械的液化闯了新路。该项成果获得1983年广东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
机械化程度的普及,带来了机型的繁杂,造成维修保养的不便。广东省组织优选出4个毓系列的柴油机型和6档功率9种船型作为当时的生产标准。根据原农林部1974年31031项目“南海区海洋机帆渔船绞纲机”标准施工图的编制任务,1974年南海水产研究所也开始了拖网绞纲机的标准化工作,会同全省10多个渔船厂组成联合设计组,经6年的反复调查设计,1981年完成了广东省主要主机功率99~136kW和147~198kW相配套的拖网绞纲机JJWI2×1.3/50型和JJWI2×2/50型系列标准。这2个型号的绞纲机,符合国家水产总局颁布的SC7—78的标准要求,具有结构紧凑、操纵灵活、安全可靠、安装、维修、保养方便等优点。该项成果获得1983年农牧渔业部标准化三等奖。

1.4 渔业工程建设
   为改善渔场生态环境,1981年南海水产研究所与广东省联合开展了人工鱼礁的研究,1982年起列入农业部水产局项目。经4年的试验研究,完成了建礁选点、鱼礁设计、鱼礁敷设技术、鱼礁效果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等项工作。选定了广东南澳、惠阳及电白等6个建礁点;设计了船型、框架型等10余种鱼礁。进行了鱼礁模型、烟风洞试验及波浪水槽试验,并分别作了人工鱼礁抗波性能计算。共投放各类鱼礁5443个,废船礁29艘,总体积16546.2空m3,投礁总面积377084.1m2。1986年12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并通过学术评议。1987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技术改进二等奖。

2 捕捞技术研究展望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前世界潜在的三大危机。海洋渔业资源的变化导致海洋捕捞捕捞技术研究的重点和渔业发展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新时期南海捕捞技术研究必须实现重点转移,即从过去单纯产量型渔具渔法的研制转变为高度选择性和环境安全性渔具(或装置)的研究与开发,必须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南海渔业资源为中心,以负责任捕捞技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考虑和加强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2.1 渔具渔法的评价和改革研究
捕捞渔业的持续决定了渔具渔法的必然存在,渔具渔法的使用将是长期性的,这又决定了进行渔具渔法评价和改革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必须开展南海三省(区)渔具渔法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及各种渔具渔法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评价,提出渔具渔法的改革方向及技术措施;开展鱼类行动与渔具渔法的关系研究和渔具设计与渔业管理关系模式研究,为渔具新设计和渔业调整规划及渔业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进行新型渔具材料和助渔设备应用研究和现代捕鱼新技术和新设备研究,为实现科学捕鱼打下良好基础。

2.2 渔业副渔获问题及对策研究
   海洋捕捞渔业的副渔获问题及对策是当前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研究和渔业管理的一个新热点,解决副渔获问题在渔业科学的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南海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副渔获问题更加突出,研究这个问题比国内其他海区更有必要、更有意义。可见,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展捕捞渔业副渔获专项调查研究,正确界定南海区海洋捕捞渔业副渔获的种类,实行各渔业副渔获分类统计,弄清南海区海洋渔业副渔获状况及其对海洋生物、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开展副渔获对策研究,从技术上研制副渔获减少装置,实施选择性捕捞作业,减少渔业副渔获,保护渔业资源。

2.3 负责任渔具研制
   《坎昆宣言》首次提出了“负责任捕捞”的概念,负责任捕捞本质上是要求人们以负责任的态度从事渔业的一切有关活动,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负责任渔业行为准则》提出了适用于保护、管理和开发所有渔业的原则和标准,包含了捕捞、加工、贸易、渔业研究等。“预防性措施”要求任何新渔业的发展或既存渔业的扩展均应在进行包括对目标及非目标鱼种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后才能作出决定。负责任捕捞和预防性措施是今后渔业资源与捕捞技术研究和渔业管理的主要内容,高度选择性渔具渔法的研制、改进和应用将成为海洋捕捞渔业研究的新热点之一。在此建议:
首先,在渔具渔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渔具选择性试验研究,以现代的科学方法获取既可靠又实用的数据,建立实用化指导性模式,为渔业生产和渔业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其次,开展渔具渔法改革研究,优化渔具设计,研制资源保护型和环境安全型渔具,开发适应资源状况和特点又具有南海区域特色的新型渔具渔法。研制并推广使用更有捕捞选择性的渔具或装置,实施负责任捕捞,以实现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黄鳝的湿润法运输技术

上一篇:

水产品的低温冷藏保鲜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