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目前池塘养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1-04 11:16:08浏览:9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北方海参池塘养殖业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利用改造的对虾养殖池塘和新建的潮间带池塘从事海参养殖的面积已达30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海参池塘养殖业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利用改造的对虾养殖池塘和新建的潮间带池塘从事海参养殖的面积已达30万亩。从事池塘养参的单位,因其池塘环境条件、生产技术管理措施、对海参养殖的科技意识水平等方面差别很大,自然地表现出其生产经济效益参差不齐的现象。
目前,池塘养参表露出的主要问题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池水不活;②投放栖息物体数量少;③放苗量、存养密度不适宜;④投饵盲目;⑤清理敌害物缺乏力度。这些问题较为严重地制约了池塘养参效益的提高,在此简要谈一下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对策。
1.池水不活的问题
海参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其活动范围小,行动速度缓慢,主要靠海水的流动带走排泄物和周围的污物,以得到良好的生活水环境。目前新建潮间带养参池塘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多数养参池塘换水量不大,且有许多死角,海参得不到良好的水环境,正常的栖息、存活和生长受到制约。我们认为,应加大日换水量至50%以上,且通过增加适用的设施,消除池内死角。
2.栖息物体的数量问题
栖息物体是池养海参的主要生活场所,栖息物体服从海参夏眠和(较明显的)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栖息物体的数量少,尤其是软泥底池塘,海参生活空间狭小,不利于海参的正常栖息生活。目前养参单位投放栖息物体的数量普遍少,有的不到1%。我们的设计是:投放栖息物体所占池塘面积应达到50%左右,且均匀分布;投放栖息物体的体积达到池塘水体的10%以上。这样一来,尽管要增加不少投资,但能得到很可观的生产回报率。
3.放苗和存养密度不适宜的问题
广种薄收的粗放养殖模式已不适应现时代的要求,生态、健康、精养高效是现时代产业的要求和目的。在目前的一般养参池塘条件下,有2种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放养密度太稀,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存养密度在1000头/亩以下,池塘利用率低,生产潜力得不到适度挖掘;另一种是放养密度过大,存养密度在25000头/亩以上,超出生产环境承载能力,其结果是海参死亡严重,或海参生长缓慢,,从粗养到半精养,存养密度应该掌握在4000-10000头/亩为宜。
养殖业户普遍喜欢投放大苗(20-60头/kg),不愿放小苗,因为放大功城活率高,养殖周期短,见效快。但是投放大苗成本高。在进入达产年后,投放小苗是经济的,投放小苗可大大减少养殖成本。如何提高小苗的养殖成活率,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可以借鉴对虾养殖技术规程中的小苗暂养的方法,根据海参的习性,在池塘的小区域围网、清害、设置栖息物体,单独养小苗。小苗长大时,再移放全塘养殖。只要措施得力,可大大提高小苗的养殖成活率。
4.投饵的问题
掌握不好投饵属普遍现象。自然海区的海参,春末夏初摄食旺盛季节,整体与胴体比在2:1(出皮率50%)左右。池塘养参,应根据池塘条件、养殖密度及海参出皮率等掌握投饵量。一般来讲,池塘较肥沃、养殖密度较稀的,不需要投饵。养殖密度较大的,在投摄食旺盛季节需要适量投饵。投饵应掌握以下原则:(1)出皮率小于50%时须投饵;(2)避免投饵堆积;(3)要适量投饵,尽量减少饵料在池底没被摄食完便腐烂变质的现象;(4)应选用遇水较易溃散且质优的饲料,切忌投放如成捆的海带等海参不能摄食的东西。
5.适时清池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清池,是指在海参养殖过程中,清除对海参生存不利的大型动植物(微小动植物不易清除)。部分蟹类和底层肉食性鱼类对海参有敌害作用,通常,人们能够适时清除。但对于池内生长的大中型藻类的危害性,往往不被足够地重视。池内生长的大中型藻类(尤其是水清的池塘),可以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有些种类还能作为海参的栖息隐蔽物。正因为有这些好作用,加之少数人误以为大中型藻类可以作为海参的饵料,而不想将其清除。与自然海区不同,池塘有水温回升早、变化大、水流不畅等特点,池塘水温在临近海参夏眠前后,许多藻类也处于老化、枯死腐烂阶段,当水温突然升高时,其枯死腐烂的速度特别快。隐蔽其下的海参受腐烂藻类的污染侵害而又爬不出来,必定大批死亡,由此造成惨重损失的单位屡见不鲜。应该权衡利弊,采取春季肥水或遮光的措施,以抑制大中型藻类的繁生,或者在大中型藻类老化前彻底清除。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冬季蛋鸭如何提高产蛋率

上一篇:

发酵床养鸡标准又规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