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南美白对虾蜕壳综合症防治措施

2019-01-04 12:31:14浏览:42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群体症状 南美白对虾具有明显的摄食性强、蜕壳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之特性,但病害也不少,尤以软壳虾较为严重。其群体症状为
一、群体症状 南美白对虾具有明显的摄食性强、蜕壳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之特性,但病害也不少,尤以软壳虾较为严重。其群体症状为:白虾死亡后壳软、体色变红、鳃丝发黄或发白,有的还伴有零丁黑色斑点。由于该临床症状系对虾蜕壳后所发生,故称为“蜕壳综合症”。该病发病突然,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去年8一10月尤其是农历八月十五后,在冷气侵袭、气温骤降的情况下,粤西、广西、海南等地普遍暴发流行,几乎无一虾塘幸免,损失惨重。二、主要病因 该病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刮大风地水混浊、突降暴雨水体理化因子骤变、换水量大水质不稳定、天气温和突然“回北”变冷或“回北”变冷突然气温升高或阴雨天气突然太阳猛烈等等。这些气侯与环境的变化,导致对虾应激或促其大量蜕壳。蜕壳后如遇溶氧低则会缺氧死亡;如遇底质差,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含量高则会导致中毒死亡;如遇水质恶变病原密度大则会被感染而死亡。根据一年多来对该病的观察与测定,发现一些发病池白天溶氧均低于2mL/L,有的虽开增氧机,但底层溶氧仍不超3m/L(主要是增氧机配置不足及增氧效果差),普遍发现氨氮、硫化氢等毒性超标。我们曾对病虾采样做过多例病原体检测,采用核酸探针检测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 HHNBV,均未发现阳性反应;而采取细菌接养扩增、分离鉴定、药敏试验等,均发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率100%。该病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发病地点虽不同,地域跨度大,但发病时间基本一致。该病全年均可发现,但多发于雨季及季节交替之际,以4??10月份为高发期。对虾个体大小均可发病,但以3一8cm幼虾发病较多。该病是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疾病,我们经过一年多的防治实践,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将防治措施综述如下。三、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第一、稳定水体环境。在对虾易应激期如刮风下雨、季节交替,气候异常期间,应采用有限水交换系统,用淡水或蓄水池干净海水,逐步提高虾池水位,稳定环境,并坚持内服Vc、 Ve、保疫素或肝胃速补等抗应激及增强免疫力添加剂,防止对虾应激蜕壳。 第二、定期改良底质。应经常检查池底黑化程度,定期测定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及溶解氧等,每l0??l5天泼洒一次沸石粉、益生菌等水质保护剂。 第三、强力增氧。增氧机配置一般2一3亩/0.75千瓦,中午与下半夜应开机,恶劣天气或水质恶变应全天开机,保证全天侯溶氧不低于5mL/L。 第四、降低致病菌含量。一般每10??15天消毒一次,如水质突变应及时消毒。原则上先改良底质后再消毒,消毒时应避开蜕壳期,最适在蜕壳前消毒。应选用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如含碘、季胺盐消毒剂等。如发现白虾有断须。黄鳃等细菌性症状,可投喂含喹诺酮类的药饵。 2.治疗措施: 第一、如池底黑、水混浊,并发现死亡的软壳虾头胸甲有白斑点,先施底质改良剂25一5Okg/亩或水质保护剂2kg/亩,第2天每亩(水深1m)用 “聚维酮碘(含有效碘l%)和病毒净28O各200g”喷于池底,接用“虾宝 3OA”300g泼水面,连泼2一3天,最后一次施药6小时后注水5一10cm。 第二、如池水发光并发现软壳虾死亡,我们用“虾宝3OA”30Og喷池底,接着用“撒可灵”350g泼水面,每天一次,连泼3天,第5天施一次池底改良剂。 第三、如发现死亡的软壳虾体有污着物,第1、第3天用“虾搏灭300g +虾宝3OA350g”混和泼洒,第2天用“纤虫克500g+二氯异氰尿酸钠200g” 泼洒,第4天适量换水。 如采用以上其中一种方法消毒时,应同时用“保疫索5g/kg料+氧氟沙星2g+Vc1g+壮骨素4g”复合添加剂拌饵投喂,每天2次,连投5一7天。如死虾有白斑点,内服药再添加“白斑王”10g或“病毒唑”3g投喂。在治疗过程中,应全天开机增氧,并在池中适量增加钙、镁元素,酌情减少投饵量,虾病严重时可停料3一5天。
(责任编辑:叶编)
下一篇:

淡水鱼黏孢子虫病症状介绍

上一篇:

鸡的最佳饮水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