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河沟水面乌鳢仿野生养殖技术

2019-01-04 14:47:35浏览:98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2005年~2006年,笔者在盐城市盐都区大冈镇光明村进行了河沟水面乌鳢仿野生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

    2005年~2006年,笔者在盐城市盐都区大冈镇光明村进行了河沟水面乌鳢仿野生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道如下。
一、试验条件
试验场地为废旧河道,环境幽静,管理方便,河宽15m~21m,全长600m,正常水位的水面积约15亩,水质无工农业污染且符合NY5051~2002标准,河道两旁的圩堤牢固而不受洪水等灾害的影响,河道底部较平坦,常年水位落差不超过0.5m,养殖季节水深1.5m~2m,水流速在5cm/s以内。乌鳢苗种放养前加固圩堤,同时栽种轮叶黑藻和移植水葫芦,水草覆盖面积约占水面总面积的50%左右。河道一端为堤坝,另一端河口设置一道升降浮门的拦河网,在浮门的横杆上缚上绳索可用人力直接升降。
二、鱼种来源与放养
乌鳢苗种于5月上旬从天然水域捕获的群体中挑选而来,规格30.5g/尾~45g/尾,平均规格40g/尾,苗种的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共放养1万尾,并搭配放养平均规格100g/尾的鲢、鳙鱼种3000尾。
三、饲料投喂
鱼种下河后,主要投喂收购的鲜活小杂鱼,辅以部分动物内脏、蚕蛹、蝌蚪及配合饲料;养殖后期,投喂海水冰鲜小杂鱼。日投喂量视鱼种、水质情况灵活掌握,夏秋季节是乌鳢生长的关键时期,要尽量保证饲料的供应。5月~6月的日投饵率为5%,7月~8月的日投饵率为9%,9月的日投饵率为5%,10月~翌年4月的日投饵率为0.5%~4%。
四、 日常管理
河口由专人值班,在苗种放养初期和接近捕捞期特别注意检查围拦设备。平时控制好网口浮门的高度,保持正常高出水面0.5m左右,若天气变化或发大水时注意调节浮门,并经常清除围拦设备前的污物,保证水流畅通。河道养殖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较好,养殖乌鳢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少,但要做好病害预防工作,主要是在苗种放养时用1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体5分钟后下河,在病害流行季节前进行1次挂袋(篓)或投喂药饵加以预防。
五、成鱼捕捞
平时,少量乌鳢捕捞可采取钩钓、地笼张捕、大拉网捕捞等。本试验为加工厂定单生产,在3月下旬先用网拉捕,然后打坝抽水干塘捕捉。因乌鳢有钻泥习性,捕捉要进行反复多次。捕捞的乌鳢可先暂养在网箱或水桶中,待集中后分规格装运。
六、试验结果
1.产量 共收获乌鳢3298.4kg,平均规格0.62kg/尾,养殖成活率53.2%;收获混养的鲢、鳙3283.2kg,平均规格1.2kg/尾,养殖成活率91.2%。
2.产值 总收入6.19万元,其中,乌鳢48156.64元(单价14.6元/kg),鲢、鳙13789.44元(单价4.2元/kg)。
3.成本 总成本3.45万元,其中,鱼种5200元(乌鳢4000元,鲢、鳙1200元),饲料19000元,拦网、工具等1300元,工资5000元,药物1000元,其它3000元。
4.效益 纯收入2.74元,亩均收入1826.67元,投入产出比为1∶1.79。
七、小结与讨论
1.从试验情况看,利用半开放式河道进行仿野生乌鳢养殖是可行的,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值得推广。
2.本次试验养殖成活率较低,仅为53.2%,原因是鱼种从天然水域中捕获,在捕捞时鱼种受伤严重,加上挑选、运输等操作,且天然水域生长的鱼种本身野性大,故鱼种下河后发生了水霉病,1个月内死亡率高达30%以上。建议采取自繁鱼种,养殖成活率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养殖乌鳢,一定要有沉水性和漂浮性水生植物,它既可以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高温季节又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一般地,从清明前后开始栽种或移植水生植物较为适宜,开始时水生植物可占水面总面积的10%,随着气温的升高,水生植物面积逐步扩大,达到占水面总面积的40%~60%,至冬季水生植物面积占水面总面积的比例保持在10%左右即可。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春季养殖鱼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上一篇:

河鲈的池塘养殖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