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韭菜迟眼蕈蚊的特征表现

2019-01-06 19:16:06浏览:89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韭菜迟眼蕈蚊(韭蛆)属双翅目眼蕈蚊科迟眼蕈蚊属,学名Bradysta odoriphagaY.et Z.,幼虫称为韭蛆。在我国北方各地均有发生这

  韭菜迟眼蕈蚊(韭蛆)属双翅目眼蕈蚊科迟眼蕈蚊属,学名Bradysta odoriphagaY.et Z.,幼虫称为韭蛆。在我国北方各地均有发生这种害虫,主要危害韭菜,也危害洋葱、大葱、香葱、韭葱、大蒜和食用菌等。棚室栽培的韭菜常严重受害。


  【形态特征】幼虫聚集在根部和鳞茎、假茎部危害。初孵幼虫多从韭菜的根状茎或鳞茎一侧逐渐向内蛀食,受害部变褐腐烂。幼虫也蚕食须根,使之成为“秃根”。有时幼虫从近地面的白色的嫩茎部位蛀入,再向下至鳞茎内危害。春秋两季因植株生长旺盛,组织幼嫩,受害严重。每个幼茎或鳞茎常聚集十几头甚至几十头幼虫。地上部叶子发黄、萎蔫、干枯,甚至整株死亡。危害大蒜时,还造成鳞茎裂开,蒜瓣裸露,裂口处布满幼虫分泌物结成的丝网,上沾有粪便、土粒等,受害株地上部分矮化、失绿、变软、倒伏。


  1.成虫蚊子状。雄成虫体长3~5毫米,黑褐色,头部小,复眼大。触角丝状,长约2毫米,16节,被黑褐色毛。胸部粗壮,隆突。足细长,褐色,胫节端部具1对长矩及1列刺状物。前翅长度为宽度的1~1.8倍,膜质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部细长,8~9节,腹端宽大,顶端弯突。雌成虫体长4~5毫米,与雄虫基本相似,但触角短且细,腹部中段粗大,向端部渐细而尖,腹端具1对分为2节的尾须。


  2.卵椭圆形,细小.乳白色,孵化前变白色透明状。


  3.老熟幼虫体长7~8毫米,宽约2毫米,头、尾尖细,中间较粗,呈纺锤形,乳白色,发亮。头漆黑色有光泽,无足,体节明显,体表光滑无毛,半透明。


  4.蛹体长3~4毫米,宽不足1毫米,长椭圆形.红褐色,近羽化时呈暗褐色,蛹外有表面沾有土粒的茧。


  【发生规律】在天津郊区和陕西关中1年发生4代,在山西大同地区1年发生4~5代,在山东寿光地区1年发生6代,均以不同龄期幼虫群集在韭墩、蒜株根际或鳞茎、假茎内越冬,越冬深度3~9厘米不等。越冬幼虫无滞育特性,只要温度合适即可活动危害,冬季仍可继续危害棚室栽培的寄主植物,早春化蛹。多数地区韭蛆虫口数量有春、秋2个高峰,3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第一个高峰,持续时间较长,9月至11月中旬出现第二个高峰。


  成虫昼夜均能羽化,以下午4~6时最多。成虫出土后,在地面或植棘上爬行,偶尔飞翔。成虫遇不良天气即栖息在石块下或地表洼处。雄虫昼夜活动,雌虫多白天活动。成虫可多次交配,雌虫昼夜产卵,每个雌虫平均产卵量为75粒左右,卵多聚产。卵可随水渗入地下,孵化率较高。幼虫4龄,昼夜危害,有群聚性,也有一定的腐食性,可转株危害。幼虫怕光,喜趋向黑暗处,老熟后大多在寄主附近土壤中化蛹。少数留在鳞茎中化蛹,做茧或不做茧。


  越冬幼虫较耐低温。耕层8厘米处地温上升至4℃后越冬幼虫即可开始活动,18℃~25℃为幼虫最适发育温度,直到28℃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夏季高温引起虫口数量下降。耕层8厘米处地温达13℃时,成虫开始羽化出土,气温达14℃成虫开始飞翔,气温上升至24℃时成虫飞翔高度最高。幼虫性喜潮湿,土壤湿度较高对卵的孵化、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出土均有利。土壤湿度5%~20%最适于发育与变态。虫口密度与土质有密切关系,沙质土壤发生少,轻壤土发生数量多,中壤土发生数量最多。浇水过多,土壤湿润,韭蛆发生多,控制浇水或幼虫发生初期停止浇水,可控制虫口数量上升。

(责任编辑:小城)
下一篇:

麦田红蜘蛛如何有效防治

上一篇:

甜瓜枯萎病的预防措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