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特点】:多以成、若蚜聚集在高粱叶背,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刺吸汁液,并排出大量蜜露,滴落在茎叶上,油亮发光,致寄主养分大量消耗,影响光合作用和产品质量。轻的叶片变红,重的叶枯,穗粒不实或不能抽穗,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高粱蚜主要寄生在寄主叶片背面,由下向上扩展,主要为害高粱。而玉米蚜主要寄生在心叶或穗部,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谷子、小麦及其他禾本科植物。
【形态特征】:高粱蚜分为两性世代和孤雌胎生世代。前者雌蚜无翅,较小,与雄蚜交尾后产卵,又称无翅产卵雌蚜。雄蚜有翅,较小,触角上感觉孔较多,行动迅速,东北于9月后大量出现。卵长卵圆形,初黄色,后变绿至黑色,有光泽。孤雌胎生世代无翅孤雌胎生母蚜长卵形,米黄色至浅赤色,触角细长6节,等于或略长于体长1/2,复眼大,棕红色。腹背中央3—6节间县长方形大斑,腹管褐色,圆筒形。尾片圆锥形,钝,中部稍粗。口器黑色4节,末节最长。有翅孤雌胎生母蚜体长卵形,米黄色,具暗灰紫色骨化斑。腹部l一7节背板各具1深色横带,2—5节背中线的两旁各具1条深色纵带,有时不清楚。触角6节,约为体长2/3,第3节上具圆形次生感觉孔8—12个。
【生活习性】:吉林公主岭年生16代,沈阳19—20代。以卵在获草的叶鞘或叶背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地表气温高于10℃以上时,越冬卵陆续孵化为干母,沿根际土缝爬至获草根部为害嫩芽,繁殖1—2代后,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高粱出苗后,开始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到高粱上为害,逐渐蔓至全田。7月中下旬为害严重。进入9月上旬后,随气温下降和寄主衰老,有翅蚜迁回到获草上,产生无翅产卵雌蚜,与此同时在夏寄主上产生有翅雄蚜,飞到获草上与无翅产卵雌蚜交配后产卵越冬。高梁蚜繁殖力强。每头无翅胎生雌蚜可生70—80头若蚜,多时高达180头,夏季3—5天即可繁殖一代。其发生程度与当年气候和天敌数量密切相关。当6—8月大气干旱,气温24—28℃,旬均相对湿度60%—70%,旬降雨量低于20mm,高粱蚜易大发生。当高粱未封垄之前,旬降雨量高于50mm,相对湿度高于75%,气温低,会抑制高粱蚜的发生和蔓延。常见天敌有瓢虫类、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采用高粱与大豆6:2间种栽培法,可明显减少高梁蚜发生及为害。冬麦区可在冬小麦中套种高粱,利用麦田中蚜虫天敌,控制高粱蚜,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