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作物病害症状识别的那些事

2019-01-06 23:04:43浏览:78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作物生长或储存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有的是病菌侵染造成的有的是温度、湿度或营养不合适造成的,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

作物生长或储存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有的是病菌侵染造成的有的是温度、湿度或营养不合适造成的,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所以,作物病害的症状识别非常重要。

作物病害症状识别的那些事

但诊断作物病害远没有凭一两张照片就可以搞定那么简单,首先需要明白几个相关的名词概念,然后还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综合评估,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一、几个至关重要的名词概念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叫做生长异常。但并不是所有的不正常都是病害。

关于作物病害,许多书籍和资料中都有描述,但大都很生涩、抽象,不好理解。我在这里简要的告诉大家,所谓作物病害,分这样几个层面去理解。

第一是发生时间上,在作物生长期间或储存运输过程中;第二是发生过程,是从内到外,轻到重,从少数细胞到整个组织乃至器官逐渐异常表现,在时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第三个是发生的后果,造成产量和品质上的降低,经济收益受损;第四个就是发生原因,有的是生物侵染造成的,属于侵染性病害;有的是非生物性的天气、营养等因素造成的,是生理性病害。

举一个例子,在田间整枝打杈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棵番茄的主茎给弄断了,过一两天时间发现番茄植株打蔫了,这是病吗?尽管也有萎蔫的症状表现,但没有时间上的演变过程,所以这不是病,是机械损伤;

接下来再了解几个相关的名词。

1、病原菌和寄主:侵染性病害的病菌叫病原菌或病原物,被侵染的作物叫寄主。病原菌寄生寄主,并造成寄主致病,产生病害的表现。

2、寄生和寄生性:就是病原菌从寄主体内掠夺营养。但有能力上的差别,即寄生性,有的病菌寄生能力很强,可以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内获取到营养,叫活体营养型病菌;有的病菌寄生能力很差,只能从死亡的细胞或组织里获取营养,叫死体营养型病菌;大部分植物病原菌在寄生能力上介于二者之间,属于半活体营养型病菌。

3、致病和致病性:病菌寄生植物的时候,往往会对植物产生毒害,杀死细胞和组织以后再行获取营养,致使寄主植物出现失绿、病斑、腐烂等异常表现,就是致病。和寄生相似,病菌对寄主的致病性上,也有强弱之分。

寄生能力强的活体营养型病菌往往不需要毒害寄主就可以轻松的获取到需要的营养,但寄生能力差的死体营养型和半活体营养型病菌,就得先把寄主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彻底杀死或部分杀死才能得到营养。

所以,活体营养型病菌寄生能力强,但致病性不特别明显,或致病后造成的症状表现不是特别强烈,甚至没有症状。比如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病害往往是变色、矮化、畸形,很少造成寄主组织或器官腐烂;死体营养型病菌和半活体营养型病菌的寄生能力差, 但致病力强,病害症状显现的快且明显。比如储存在薯窖里的甘薯块根受冻后薯肉细胞失水死亡,黑根霉先分泌大量的纤维素分解酶和果胶质分解酶彻底瘫痪块根细胞和薄壁组织以后才能从中吸收到营养,感病的甘薯块根呈瘫软状腐烂,且表面上有大量的白色毛霉状病菌繁殖体。大部分细菌只能通过植物的伤口或气孔等自然孔口侵入进植物组织,一边释放有毒的酶类物质一边从中毒的细胞中获取营养,所以细菌性病害新城的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纹。

4、局部发病和系统性发病:植物体上某一部位表现出异常,叫做局部发病,比如触杀性药害斑、日灼、白粉病、锈病等;有的则是植株从下部到上部或从顶端到下部顺序表现异常,这叫系统性发病,比如缺素、生理性药害、病毒病等等。

5、症状:作物得了病就会有不正常的表现,就是症状。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种。

6、病状:是指感病作物自身的异常表现,比如变色、腐烂、萎蔫、斑点、畸形等等。几乎所有的病害都有病状表现。

7、病征:是指在感病部位上显现出来的病菌繁殖体(孢子器、孢子、菌丝)的特征,如灰色、黑色或白色的霉状物,黑色或白色的粉状物,小粒点、菌脓、菌胶等等。

作物病害症状识别的那些事

二、症状识别的几个技巧

从病害的涵义中,病害有从内到外,从轻到重的一个演变过程,在田间诊断的时候,要用“动态”的角度,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两个层面去观察和分析,也就是透过眼前的现象尽可能的还原病害的演变过程,不能简单的看两眼就下判决书。

1、空间上观察:表现异常的植株在田间水平方向上是整齐一致且大面呈现,还是从点到面的扩散蔓延?是否和风向、光照角度、施肥位置、喷药顺序等等有关系?在垂直 方向上,是地势高的植株严重,还是低洼地严重?是植株上部茎叶或果实严重还是中下部老的器官,或者某一个特殊的部位更严重?

2、时间演变观察:症状表现有从轻到重的演变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也能判断病害发生的原因。比如细胞和组织是缓慢中毒死亡还是快速失水或中毒死亡?是内部新陈代谢受损以后造成外观上的异常,还是叶片或果实表面直接受害?

(责任编辑:叶编)
下一篇:

大棚芹菜枯斑病的防治方法

上一篇:

灵芝大田覆土仿野生栽培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