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水稻种植区域及杂草分布,看看你掌握了多少?

2019-01-06 23:18:21浏览:68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水稻在中国有7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总产居世界第一,年产稻谷2亿多吨,为满足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保证国泰民安提供了充足

水稻在中国有7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总产居世界第一,年产稻谷2亿多吨,为满足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保证国泰民安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稻田生境极利于杂草衍繁生长,调查资料显示,国内稻田杂草约150种,密度高达420株/平方米,对水稻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威胁,可致水稻减产15%~30%。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及杂草分布你了解多少?

水稻种植区域及杂草分布,看看你掌握了多少?

一、水稻种植的区域分布

我国地域辽阔,水稻分布极为广泛,除青藏高原之外均有种植,掌握其分布情况,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区域的种植栽培技术、杂草发生情况、不同气候条件对除草的影响,农民用药理念等,借以帮助我们找准市场重点,因地、因时针对不同具体情况,选准药剂科学应用。

针对国内水稻分布学者早有研究,但学者之间有不同划分方法。

1.根据地理位置分为北方稻区和南方稻区。北方稻区指东北三省,南方稻区指长江以南,此方法显然不能包括全国稻区,似显粗略,但也能反映出一些信息,只是地理位置不够具体。

(1)栽培品种:北方为粳稻,南方多为籼稻。

(2)栽培代数:北方均为一季稻,南方大多数为二季稻,也有三季稻。

(3)栽培方式:北方多为人工或机械移栽,南方直播稻、抛秧田占较大比重。

(4)杂草发生情况:北方杂草相对种类少,单子叶以稗草、扁秆藨草为优势种,双子叶杂草以野慈菇为主;南方单子叶除稗草之外还有千金子、稻李氏禾、虮子草,双子叶野慈菇较少,但空心莲子草、丁草蓼等比较严重,近几年还出现旱田杂草水田化情况。

(5)用药种类效果有的不同:莎稗膦在北方安全,而在南方很易产生药害;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在南方安全,而在北方很易产生药害;噁唑酰草胺在南方的安全性比北方高;硝磺草酮+丙草胺在北方稻区用的较多。

2.把全国分为6大稻区:华南双季稻区、西南高原稻区、华中单双季稻区、华北单季稻区、东北早熟稻区、西北干燥稻区。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此种方法把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相统一,以气候因素为基础,以品种类型为标志,结合有害生物发生情况与耕作栽培、植物保护等人为因素综合考虑,对指导生产有重要意义。

3.把6个稻区又分为16个亚稻区,较以上更为详尽。如把华中单双季稻区又分为:秦巴山亚稻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低山丘陵亚稻区、四川盆地亚区、江南丘陵平原亚稻区。

4.农业部药检所把水稻分为6个稻区,即华南稻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长江中游稻区(湖南、江西、湖北)、长江下游稻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西南稻区(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黄淮稻区(河北、山东、河南、宁夏、天津)、北方稻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并规定申请稻田除草剂登记试验时,如针对插秧田、育秧田进行产品登记,应从北方稻区、长江中游稻区、长江下游稻区、华南稻区、黄淮稻区或西南稻区选1省进行田间试验。直播田应从长江中游稻区、长江下游稻区、华南稻区各选1省,从其他稻区选2省进行田间试验。抛秧田应从长江中游稻区、长江下游稻区、西南稻区各选1省,从上述稻区再任选1省进行田间试验,这是硬性规定,不得违反。目前统计资料显示,排在前十位的水稻种植面积大省分别为:湖南、江西、黑龙江、江苏、湖北、四川、安徽、广西、广东、云南。黑龙江具有种植面积和单产双重优势,总产排全国第一,也是应用水稻除草剂的大省。

二、水稻田杂草发生与群落结构

水稻田的生境条件、直播稻面积的增加,使旱田杂草水田化更加重了稻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稻田杂草已超过150种,常年造成稻谷损失为15%~30%。准确识别幼苗期杂草形态特征,调查清楚杂草的发生规律、群落演变,区系分布是做好稻田化学除草的重要基础工作。

对稻田杂草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方法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1.系统分类法。以植物学分类阶元,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双命名法,有较高学术价值,便于文献积累与交流。我国已查到稻田杂草有3门、3纲、49科、65属、150余种。

2.按外部形态学分。主要分为藻类、萍类(蕨类)、单子叶、双子叶,又进一步分为禾本科、莎草科等。该方法便于识别不同杂草,并进行相互间比较,田间应用价值较大。

藻类门杂草:为稻田中最原始杂草,无根茎叶分化,以藻体断裂的营养繁殖,主要影响土壤透气性,从而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常见的有轮藻、水网藻、水绵。

萍类(蕨类)门杂草:常浮于稻田水面,有或无根状茎,不产生种子,以叶上产生孢子进行繁殖。既影响水稻生长,又防碍田间作业,已查到的有四叶萍、槐叶萍、荡江红等。

被子植物门杂草:尤以单子叶植物纲的禾本科为稻田优势种群杂草,与水稻伴生性强,不同种类之间对药剂的敏感性有差异,很易产生抗性,给综合化学防除带来很大困难,常对水稻造成较大危害。最常见的是稗类,包括旱稗、稻稗、生长稗、无芒稗、长芒稗、西来稗、孔雀稗,还有千金子、虮子草、杂草稻、稻李氏禾、马唐、牛筋草等。

莎草科杂草:以三棱形、实心不分节为主要征状,并进行两性繁殖。常见莎草有:异型莎草、碎米莎草、水莎草、牛毛毡、萤蔺、藨草、扁秆藨草等。

双子叶植物纲杂草:又称阔叶类杂草,以叶子对生、叶的长宽比较小为主要特征。稻田常见双子叶杂草有:蓼类,包括水蓼、酸模叶蓼、丁香蓼,此外还有空心莲子草、鸭舌草、矮慈菇、野慈菇、陌上菜、泽泻、水芹、节节菜、马齿苋、眼子菜、狼把草、鲤肠等。

3.按稻田杂草区系分。要了解掌握不同稻区的杂草种类、组成群落情况,它们是因地对草用药的重要科学依据,有利于保证化除效果。吴竞仑等(2003)将稻田杂草分为6大区系,分别为东北稻区杂草区系、华北稻区杂草区系、西北稻区杂草区系、华中稻区杂草区系、华南稻区杂草区系、西南稻区杂草区系,并再将各大区分为亚区,对杂草种类、群落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在生产中有很高的应用参考价值。如把华中稻田杂草区系又分为4大亚区、15个分亚区,并给出了每个分亚区的主要杂草群落。本文摘录42种主要群落(详见表1)。

表1  华中稻区杂草区系细分

从表1可看出每个区域的优势种杂草和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全国各地域之间差异更大,张斌等(2009)、吕贵山等(2012)、于丹(2012)、沈丽丽等(2013)、罗宝君(2016)针对性更强地对某区域性水稻田杂草的发生与演变情况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调查研究,限于篇幅不再描述。

4.不同栽培方式的杂草发生情况。水稻有多种栽培方式,调查掌握不同栽培方式的杂草发生情况有利于针对性灵活用药,提高化除效果。刘都才(2015,学术交流会)报道了4种栽培方式相同单位面积内总杂草及禾本科杂草的发生数量(详见表2)。

表2 四种栽培方式稻田的杂草发生数量对比

表2说明,直播田杂草发生数量最多,危害最重,防除难度最大;人工移栽田杂草发生最轻,相对较易防除,当确定某种栽培方式时,应了解防除杂草的难易程度,确定更科学的管理措施。

5.稻田恶性杂草

按恶性杂草“分布较广、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有抗性、难以防除的杂草”定义为依据,对当前稻田恶性杂草简要描述,以引起更高的重视,加强防除。

(1)稗草属。稻田湿地生境条件极利于稗草生长,表现为密度高、群体大、生长茂盛与水稻竞争力强,危害性大。唐韵(2013)报道有11种,主要有稗、稻稗、孔雀稗、光头稗、西来稗、无芒稗等,另有变种,群体结构复杂。在苗期相互之间外部形态难以辨认,但对药剂之间敏感度差异大。有些种类产生抗性快,据不完全统计,稻田稗草类已产生抗性的超5000万亩,是化防的重大障碍。

(2)虮子草。近几年在江苏稻田上升较快,有效药剂很少,多数稻农在进行化除后再人工拔除,费工费时。

(3)杂草稻。与水稻伴生性强,许多地方称为假稻,具野生和栽培双重习性,适应不良环境能力极强,生长特别旺盛,成穗率高,籽粒多,繁殖系数高,对其防除的有效药剂少。稻农称为“三难”:难识别、难拔除、难利用化学防除。

(4)稻李氏禾。多年生宿根型两性繁殖杂草。地下根茎发达,施药后易再萌发,地下根茎有7~8个芽节,均可成新株,每株可产生8~14个分蘖,每穗可结150~250粒种子,繁殖力强,有效药剂很少,是稻田上升较快的恶性草之一。

(5)千金子。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盐碱、种子成熟早、易繁殖,已从江西、江苏发生较重的两省为中心,向南方周边稻区迅速蔓延。成株高于水稻,对阳光、空间的竞争力明显强于水稻,有效防除药剂很少。

(6)马唐。在直播田繁殖面积快速增加,是旱田杂草进入水田化的典型代表,极利于其繁殖生长。密度高,群体大,适应范围广,被认定为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已开始严重影响直播田稻苗生长。

(7)莎草科。国内稻田已有8属30种(唐韵,2013),有的文献报道为4个属。稻田常见种有碎米莎草、异型莎草、高秆莎草、香附子、萤蔺、扁秆藨草、牛毛粘等。复合种群,重叠发生,生育期交错,很难做到适期用药。地下球(根)茎特发达,有效渗透药剂很少。茎直立光滑,不分节,除草剂难以粘着和渗透,是化除难点。

(8)空心莲子草。适应性特强,具四不怕:不怕冻,零度时地下部仍存活生长;不怕盐,在10%含盐量或30%浓度的流动海水中仍能存活生长;不怕酸与碱,适应pH5~10范围内生长;不怕脏,在混浊、少氧厌气发酵水质及含有排放的H2S和甲烷的污水中仍茂盛生长。繁殖力极强,多年生宿根,水旱两地都适应,匍匐茎发达,节外生根,成为再生株,40天生物量可翻一倍。防除的有效药剂少,人工拔除困难,已从田埂侵入到稻田中。

(9)野慈菇。适宜稻田湿地,多年生两性繁殖。地下茎粗壮,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出苗深度达15厘米,块茎发芽出土不整齐,一次用药难以奏效。适应性强,在零下5~6℃仍能保持活力,植株高大,抗药力强。东北稻区已对苄嘧磺隆、吡嘧磺隆产生抗性。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棉花烂铃巧防治,丰产有保障

上一篇:

芝麻质优高产要把好四关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