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猪蓝耳病的分析与预防

2018-11-17 08:29:43浏览:47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猪蓝耳病在我国属二类传染病,其又称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和
猪蓝耳病的分析与预防
  猪蓝耳病在我国属二类传染病,其又称“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主要发生在生长育成猪和部分母猪,发病后难以治疗和控制,治愈率很低,目前没有特效药治疗。
  一、猪蓝耳病的症状分析
  猪感染蓝耳病以后,往往因为继发感染其它病原,而使临床表现多样化和不同的严重程度,所以要确切描述蓝耳病的临床症状非常困难。发病猪体升高至40~42.5?C,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大部分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群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发病猪群死亡率很高,有的猪场甚至高达50~70%。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100~110天)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二、猪蓝耳病的预防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清理持续感染的猪群,应用血清学方法查出所有存在持续感染的猪群,把所有猪从猪舍中迁出,对猪舍进行清扫并清毒,然后将猪舍闲置几天,最后重新布置新舍,开始饲养仔猪。
  2、限制交叉寄养
  在仔猪出生后停止交叉哺乳,即限制用其它母猪代哺。严格执行产房的规章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减少蓝耳病从感染猪传染到未感染猪。
  3、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
  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夏天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加大猪舍通风量和用凉水喷雾等降温措施。
  应降低饲养密度,生长猪应有0.8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1.2平方米/头,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降温可有效地控制猪“高热病”和呼吸道病。从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实行全进全出的母仔早期隔离断奶。
  4、猪舍及环境均需定期消毒
  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由于有些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特别是猪圆环病毒,一般消毒剂对它不起作用,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广谱、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用羿康1:200-400比例稀释,早晚各一次,同时防止人员串栏。在发病的10天内应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降低稀释倍数,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每天进行2次严格消毒,母猪和大中猪中午时可带猪喷雾消毒,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第10天开始,可适当提高稀释倍数进行消毒,减少健康猪通过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机率,以防止本病扩散蔓延,对控制疫病的传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4、加强后备母猪群管理 对新进的种用小母猪要分隔开场所进行隔离和检疫。隔离法是当前后备猪群管理技术的基础。
  5、疫苗接种
  已有应用灭活蓝耳病疫苗和弱毒疫苗的报告。弱毒疫苗在控制蓝耳病从感染猪到未感染猪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6、进行合理的药物预防保健
  以此来提高猪体的健康状态和免疫抵抗力,主要做好种猪分娩前后各1周、断奶仔猪断奶前后1-2周、生长育成猪在转小猪(8周龄)、中猪(13周龄)、大猪(18周龄)料阶段使用有效药品进行预防保健。同时,采用四加一模式定期用净乐威驱虫。在炎热高温的夏季或严寒的冬季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药物(氨基维多补),尽量减少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
  7、药物控制措施
  该病重在预防,当大规模发病时,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应在疫病未发生之前在饲料中添加中药和抗生素进行预防,饲料添加板青连黄散3000克 + 利通3000克+ 氨基维多补1000克/吨。无论种猪还是育肥猪,为了生产上的便利,可以每个月在饲料里加7天上述药物。
  8、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
  发病猪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和免疫程序,做好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蓝耳病)、伪狂犬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我国“五大”常见流行性猪病的分析与防治

上一篇:

避免猪病“误诊”的三对策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