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鸡舍消毒有哪些常见错误?鸡舍消毒常见错误介绍。

2018-11-18 11:03:34浏览:57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对于鸡场消毒这养鸡必须做的事情,很多养鸡人都烂熟于心了。但其实不少觉得自己是老手的养鸡人在鸡场消毒上都存在误区。很多

  对于鸡场消毒这养鸡必须做的事情,很多养鸡人都烂熟于心了。但其实不少觉得自己是老手的养鸡人在鸡场消毒上都存在误区。很多不错消毒材料无法发挥出其该有效果,最后鸡场消毒效果不佳,疾病较多。那么鸡舍消毒有哪些常见错误?鸡舍消毒常见错误介绍。

  1.消毒不全面。一般情况下对鸡的消毒方法有三种,即带鸡(喷雾)消毒、饮水消毒和环境消毒。这三种消毒方法可分别切断不同病原的传播途径,相互不能代替。带鸡消毒可杀灭空气中、禽体表、地面及屋顶墙壁等处的病原体,对预防鸡呼吸道疾病很有意义,还具有降低舍内氨气浓度和防暑降温的作用;饮水消毒可杀灭鸡饮用水中的病原体并净化肠道,对预防鸡肠道病很有意义;环境消毒包括对禽场地面、门口过道及运输车(料车、粪车)等的消毒。很多养殖户认为,经常给鸡饮消毒液,鸡就不会得病。这是错误的认识,饮水消毒操作方法科学合理,可减少鸡肠道病的发生,但对呼吸道疾病无预防作用,必须通过带鸡消毒来实现。因此,只有用上述3种方法共同给鸡消毒,才能达到消毒目的。

  2.消毒不接续。消毒是一项连续的防病工作,因此时间最好不间断。带鸡消毒和饮水消毒的时间间隔如下:

  带鸡消毒:育雏期一般第3周以后才可带鸡消毒(过早不但影响舍温,而且如果头两周防疫做得不周密,会影响早期防疫),每2~3天消毒1次;育成期宜4~5天消毒1次;产蛋期宜1周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疫苗接种前后2~3天不可带鸡消毒。

  饮水消毒:育雏期最好第3周以后开始饮水消毒(过早不利雏鸡肠道菌群平衡的建立,而且影响早期防疫)。饮水消毒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对饮水进行消毒,可防止通过饮水传播疾病。这样的消毒一般使用卤素类消毒液,如漂白粉、氯制剂等,使用氯制剂时,应使有效氯浓度达3ppm,或按消毒液说明书上要求的饮水消毒的浓度比的上限来配制,这样浓度的消毒水可连续饮用。第二,净化肠道,一般每周饮1~2次,每次2~3小时即可,浓度按照消毒液说明书上要求的饮水消毒的浓度比的下限来配制,(如标“饮水消毒1∶1000~2000”,可用1∶1000来净化肠道,每周饮1~2次;用1∶2000来对饮水进行消毒,可连续饮用)。防疫前后3天、防疫当天(共7天)及用药时,不可进行饮水消毒。

  3.消毒液选择不当消毒液过于单一 总用一种消毒液容易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同一批鸡应交替使用2~3种消毒液。注意:应选择不同成分而不是不同商品名的消毒液。市面上销售的消毒液,很多是同药异名。

  消毒液无针对性 不同的消毒液对不同的病原体敏感性是不一样的,一般病毒对含碘、溴、过氧乙酸的消毒液比较敏感,细菌对含双链季铵盐类的消毒液比较敏感。所以,在病毒多发的季节或鸡生长阶段(如冬春、肉鸡30日龄以后)应多用含碘、含溴的消毒液,而细菌病高发时(如夏季、肉鸡30日龄以前)应多用含双链季铵盐类的消毒液。


鸡场消毒

  4.忽视了影响消毒的因素。

  温度:一般情况下,消毒液温度高,消毒效果可加大。实验证明,消毒液温度每提高10℃,杀菌效力增加1倍,但配制消毒液的水温不超过45℃为好。另外,在熏蒸消毒时,需将舍温提高到20℃以上,才有较好的效果,否则效果不佳(舍温低于16℃时无效)。

  湿度:很多消毒措施对湿度的要求较高,如熏蒸消毒时需将舍内湿度提高到60%~70%,才有效果;生石灰单独用于消毒是无效的,须洒上水或制成石灰乳等。

  污物或残料:灰尘、残料(如蛋白质)等都会影响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尤其在进雏前消毒育雏用具时,一定要先清洗再消毒,不能清洗消毒一步完成,否则污物或残料会严重影响消毒效果,使消毒不彻底。

  消毒液的浓度和剂量:消毒液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浓度过高一是浪费,二会腐蚀设备,三还可能对鸡造成危害。另外,有些消毒药浓度过高反而会使消毒效果下降,如酒精在75%时消毒效果最好。消毒液用量方面,在喷雾消毒时按每立方米空间30毫升为宜,太大会导致舍内过湿,用量小又达不到消毒效果。一般应灵活掌握,在鸡群发病、育雏前期、温暖天气等情况下应适当加大用量,而天气冷、肉鸡育雏后期用量应减少。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蛋鸡舍为什么不能用生石灰消毒?蛋鸡舍不能用生石灰消毒的原因

上一篇:

养鸡场生产中的生物安全有哪些内容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