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福建浦城李仕银发展绿色产业百年酸枣树赚来七十万

2018-11-11 19:25:06浏览:63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浦城县匡山脚下的双同村是个贫困村,当地村民发家无路土地也不适合耕种,只能靠山吃山以伐木为生,但这伐木不是长久之计反而

  浦城县匡山脚下的双同村是个贫困村,当地村民发家无路土地也不适合耕种,只能靠山吃山以伐木为生,但这伐木不是长久之计反而害带来了许多副作用比如泥石流,为此领头人李仕银壮士断腕,带着村民一起告别伐木生涯。

  5日是清明节,浦城县匡山脚下的双同村迎来许多游客。“早就听朋友说这里风景如画,这次正好趁回乡祭扫的空档,带家人过来感受一下。”在上海经商的张晓明介绍说,双同村青山环抱,古色古香的房屋点缀其间,确实是一处好去处。

  双同村有600多人口,以前是个出了名的穷村,只能大肆砍伐林木,向森林要“效益”。如今,该村却拿到“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十佳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国家级生态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国家级生态文化村等7个国家级称号。谈起村子的变化,村民们都说,领头人李仕银功不可没。

  带头护林,留住绿水青山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描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双同村。当时,穷怕了的双同人曾向森林抡起刀斧,家家户户几乎都建起了炭窑,周边的森林变成一片片秃山。“村里后山的树被砍完了,一下大雨,山上的泥石流直冲到村民家门口。”李仕银回忆说。

  高中毕业后的李仕银为了生计,跟人合伙做起木头生意。他发现,山里人大量出售林木,却没有真正过上好日子,反而带来了田荒、水患。1984年,李仕银回到了养育他的匡山,当上了护林员。“要让大家放下刀斧,保住子孙后代的饭碗!”为了护林,他带着村两委干部上山把自家兄弟的炭窑全部砸掉。为了这事,几个兄弟一年多都没跟他来往。随后,他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动员工作,山上的炭火这才全部灭了。

  在担任村委会主任后,为了继续保护这一方绿水青山,李仕银要求村两委主干以身作则,严格禁止卖山卖树砍树;完善森林管护队伍和制度,设置专职护林员,组建党员巡山队和扑火队;发动村民上山护林,抓住了不少偷砍树的窃贼。经过几年努力,他在村民中的威信越来越高,从1996年至今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双同村的自然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酸枣

  舍七千块,赚来七十万

  在双同村,村民津津乐道着酸枣树“七千块和七十万”的故事——

  双同村有一百多棵上百年的野生酸枣树,1990年,石陂镇的一个木碗厂老板上山来,提出用7000元买下这些酸枣树。村两委和村民都赞同,毕竟7000元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李仕银却坚决反对:“酸枣树生长困难,很多长到碗口大就干枯了,一百多棵能长到这样大很罕见。这些酸枣树是我们和子孙后代的财富,而钱花掉就没有了。”那个老板在村里住了一个星期,向李仕银“磨”了一个星期,说只要肯卖树,可以给他钱去城里买房子。可李仕银偏不吃这套,最终,老板无功而返,李仕银依然种着自己的田,守着这些树。现在,每到九月,双同村民便去打酸枣,做出的酸枣糕供不应求,一年光酸枣糕就可卖70多万元。

  像这样被李仕银保护下来的古树,在匡山还有很多很多。为了护林,李仕银与手持土铳的偷伐者对峙过,家被不法分子包围过,屋顶瓦片被人掀过,但他从没退却和动摇。

  不用砍树,村民一样致富

  生态保住了,党的政策也越来越好,李仕银带着村两委开始为村民的致富路子而奔波,最终他们选择了发展旅游产业,并喊出“不砍一棵树,双同要致富!”的口号。

  双同村具有生态、文化、红色三大特色旅游资源。境内生态环境优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匡山文化底蕴深厚,元末明初章章溢、刘基、宋濂、叶琛等曾隐居匡山,留下许多名篇;双同还有悠久的革命传统,现存多个红色遗址。

  2000年,李仕银带头出资,发动村民你500他1000,筹集资金50万元,开始了双同村旅游发展的艰苦创业。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民投工投劳,拓宽了通村公路,打通了脱贫瓶颈;建起了上山、下山步游道,匡山宾馆,凉亭,匡山陈列馆,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开发初具规模,今年县里还启动了投资1亿元的匡山景区改造升级项目;家家户户配垃圾桶,并聘请专职保洁员,使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终于,游客纷至沓来。为了留住游客,李仕银和村干部带头建起“森林人家”,并实行支部引领下的统一管理模式,均衡各户的发展和增收情况,还被评为“福建最有体验价值的十佳森林人家”。现在的双同村已建成15家“森林人家”,拥有90个房间,180个床位,可以大大提高游客的旅游时间和消费流程。

  为了唱好绿色致富经,李仕银和村两委干部带头示范,着力打造双同经济品牌,引导村民制作笋干、酸枣糕、野蜂蜜、高山茶叶、杨梅酒、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打出了匡山品牌。几年间,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农民的土特产品由外销变为就地销售还供不应求,单酸枣糕一项,每年就为每户增收3万元以上。2017年,村财收入约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贵州德江小蘑菇种植加工”群众脱贫致富有干劲

上一篇:

大学毕业回家种地!种出乡亲的致富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